辛亥灤洲兵諫函電選(四) (杜春和)

發佈時間:2022-01-21
 

轉發自:南京論壇NFJ(點我看本文

作者:杜春和


【篇一】【篇二】【篇三】【篇四】【篇五】【篇六】


 

02丨函稿部分

 


載濤函

宣統三年九月初七日,陳書記長來,接閱統制等條陳各節,愛國熱忱溢於言表,當即面奏大元帥①,頗蒙嘉悅。因事關憲政,復走商內閣,始悉資政院連日提議各款,與該統制等所陳意見大致相同,已經議決多條,次第具奏。國家實行立憲,銳志維新,促進人民之幸福,當可達吾輩之希望也。濤忝列軍界,表率軍人,自應謹遵敕諭,嚴守秩序。軍界幸甚!大局幸甚!濤當與我軍人共勉之。資政院初六日議決條件,吳統制面述。

 

軍諮大臣載濤


①指攝政王載灃,時代海陸軍大元帥,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中華民國同盟會員函

張軍門足下:

慨自韃虜入關以來,殺戮我人民,斬絕我漢裔,烝淫我祖先,變亂我法制,凡少有血氣者,無不痛心疾首,以掃除韃虜為目的。故自武漢義師興起以來,來投者數萬人,歸順者十餘省,可知韃虜政府罪大惡極,神人之所共憤,天地之所不容也。今足下手握重兵,近臨京師,苟一反手,胡虜即亡,掃除滿清,光復漢室,組織共和,建立民國,拯漢族於水火,垂勳名於千秋,不唯為我國民所頂戴,實為萬國所欽佩!乃近閱報章,見足下僅以改良政治要求滿洲政府。嗚呼!微論不從也,即令強從於今日,能保其不反訐於異日乎?口則滿洲政府非我族類,其不得志也,則低首降心;及一旦得志,吾恐作福作威,邇時公之首領恐將不保。知君主立憲政體之行於中國,有百害而無一利。為公之計,唯有速率大軍,直搗京師,剪其渠魁,光我漢京,以行我中華同盟會之宗旨。伏維前途,尚祈珍重施行。

 

中華民國同盟會員同叩


 

 


軍政機關部同人函

張公紹曾同胞執事:

讀執事與群賢聯名一折,利國福民,誠開金石,精當直捷,甚佩!甚佩!然竊以為可陳於宋、明之廷,而不可以語韃虜也。韃虜之無【義】又無信,陳而得請,豈其季矧彼虜,固猶以咻噢蘊機鋒耶!湘潭王氏①譏曾國藩為張宏範,聆之可為心瘁。夫狐兔猶不忍於瀕死,況同胞同中國耶!

 

執事明賢,切希再思:轍虜陸沉華胄,於今二百六十年。初九日偽諭自責云云,詛足彌蹂瞞貪殘荒逆不道之辜也。三尺童子,固將笑驢技之已窮,顧天厭醜虜,致於執事之拳拳而談棄之。嗟夫!執事男兒,死耳彼醜虜之樊籠,何可以恩我執事識時救亡之勝算也。大軍義旗所指,遇丑類必殲,然燕、楚暌隔,中又有慕曾國藩之為人者尤而則之,樂為虎倀。同人忍無可忍,最後以兵戎相見。同胞之罹慘禍者何極,遠溯初祖蜀山氏而號痛也。

 

且夫大勢之所驅,甚繁扼之其弗虞……今韃奴賤虜,毒逋中國,殘削我蜀山氏之子孫,惟恐不至死,惟恐有孑遺。無如初祖德遠而衍系繁,未可因醜虜滔天之凶賊而殄厥。於醜虜則以未睹華胄之澌滅為弗快,日演亡國之劇,速瓜分之禍。渠凶剛毅有言:「與還家奴,甯贈友邦。」籲夫!實是彼虜之金科玉律也。使醜虜再生存、再主中國,吾同胞其真待斃以盡,吾初祖蜀山氏其真不皿食矣。未有賢明如執事而待長言者矣。今同胞四萬萬一心,而醜虜此時之身命則全系於執事,慄恐執事以縱賊為鴻慈,或萬一為奸回甘言蔽蒙,特同胞與執事共甘苦者,初志可惜;更恐醜虜復奠其宇,執事雖勳照日月,決難泯今日之猜忌也。華胄與醜虜,任如何貢忠基,醜虜薄待之,而日訓以為思往事勿足援也。執事吾同胞,群賢吾同胞,尊部數萬眾吾同胞,同人尊重之、摯愛之、責望之,時弗可失,速殲醜虜,以安先靈,以昌來業,以光我中國。望風瞻拜,意不可盡,伏維萬福。

 

軍政府機關部同人頓首


①即王闓運。

 

 


在京軍人函

軍界諸公惠鑒:

頃閱諸公所擬政綱十二條,要脅朝廷實行立憲,欲令全域轉危為安,孤詣苦心,實深佩服。但朝廷一面下詔罪己,嘉獎諸公;一面令南下軍隊殘民以逞。漢鎮商務為中國冠,諸公素所習聞也。自歸北軍佔領,各街鋪戶搶劫一空,半百老婦猶不免於姦淫,三尺童孺亦遭殺害。不已,又將市廛盡付一炬。百萬商民何辜,遭此慘酷。凡稍有人心者,莫不為之痛哭。翎諸公素存悲憫,豈亦未之聞耶!而猶憑朝廷一紙空文,以為信守諸公之計,亦大左矣。

 

諸公今日按兵不動,不聽朝廷調遣,在諸公方自以為得意,而在朝廷已恨之入骨。今日勢窮,莫諸公何,設天下從此平靜,誠恐諸公頭顱亦有不保之一日。為諸公計,為救萬民計,莫若速舉義旗,直搗北京,誅此野蠻不講人道之政府,則諸公偉烈當與華盛頓爭光,諸公亦何所憚而不為此弔民伐罪之舉耶?

 

諸公所希望者,不過曰責任內閣,而試問袁世凱能解吾民倒懸乎?甲午無袁,則無中日戰事;戊戌無袁,則政治早已改革;庚子以還無袁,則不至有今日之腐敗;此次督師無袁,則不至焚殺漢鎮百萬商民之生命財產。諸公欲依此狡稔兇殘、不知大體之人以求治理,誤矣。

 

況現有之資政院已不能代表國會,而袁氏又非資政院選舉乎?用兵之要貴於乘時,先機坐失後悔貽羞。倘諸公翻然大悟,拔隊西進,不待天津佔領,而京內已有回應,京中兵民莫不壺漿恭迎王師,誰復與諸公為敵哉!時弗可失,願諸公熟籌之。此請偉安。

 

在京軍人同上


 

 


東三省同志機關部部員函

將軍麾下:

敬肅者:近讀各報,漢軍所至,勢如破竹,滿政府已不可支,而新政府尚未健全成立。我三省介於兩大之間,設彼乘此新舊交代之際合而謀我,南軍力不暇及,則此七千萬蒼生赤子其何以堪!寰等救亡志切,聯絡同志,組織機關,並有李君冰澄、張君涵初、錢君來蘇從中主持,歷盡艱辛,規模始具。現得誥議局及學界之贊成,公同議舉將軍都督兩遼,力支大局。萬祈將軍伏念三省危局,萬民殷望,督師歸奉,規定遼東。此舉不惟三省存亡之所關,亦全國禍福所系也。茲經詢謀僉同,公舉代表李君冰澄趨謁臺端,恭迎德麾,務望將軍統師速發,以蘇民困。三省幸甚!大局幸甚!臨楮鵠立,不勝拜禱待命之至。敬頌鈞祺,並乞垂鑒。

 

同志機關部部員房象寰、錢拯、趙元壽、李德瑚、楊大實、張根仁、沈權、趙中鵠、趙錫九、趙健、田又橫、李國勝公肅。

 

【公推】:中華民國軍政府東三省都督張紹曾,奉天全省陸軍司令長官藍天蔚,東三省陸軍參謀總長蔣百里,奉天民政長官吳景濂,奉天民政次官劉興甲。

 

東三省中國同盟分會機關部正副部長蔣百里、李德瑚,法制部部長張根仁,軍事部部長趙健,財政部部長沈權,交涉部部長趙元壽,暗殺部部長趙中鵠,偵察部部長楊大實,中國同盟會北部支會派遣東三省聯絡幹事錢拯。


 

 


瀟湘居士函

大將軍英鑒:

日昨資政院所奏十九條及上諭,均無召集國會字樣,是滿政府已默認資政院為國會,而資政院亦自默認為國會機關。夫世界各國有不召集,國會而舉內閣總理大臣者乎?抑豈有一資政院而能代表國會者乎?今之所謂內閣總理大臣者,袁世凱也。試問袁世凱其人者,果足以負民望乎?

 

昔之督北洋也,鋤謀革黨,不可勝計;蘇杭甬鐵路一事,已為舉國所公憤,而謂其能勝內閣之任,吾不信也。且袁黨之人,大抵有才無識,貪黷為務,賄賂公行,如段芝貴、陳璧諸人,是皆袁黨之表表者。吾知內閣成立之日,即袁黨樹幟之時。試問此成立之內閣為中國責任內閣乎?抑為袁黨責任內閣乎?

 

今者,袁世凱尚未到任,而公門請托宴饗紛縈,競競然以要好於袁黨者比比皆是。嗚呼!今之所稱責任內閣者,是亦大可悲矣。況資政院議員諸人,果能勝議員職任者有幾人?執公以行、實心愛國者又幾人?名為國家,實為利祿,此海內士大夫所共知者也。平時無所建白以邀信於國民,而此次借革軍勢力以飾天下耳目,議員與政府互相勾結,是又為海內士大夫所共曉者也。

 

且今日者,官兵所至,塗炭生靈,以焚燒為殺戮,慘不忍言;以毒炮醯同胞(戰時用所禁用之綠氣炮,計出鐵忠),殘民以逞。此正上諭所謂滅絕人道,世界各國所不公認者。滿政府僅知罪民而不知罪己,前日所謂下詔罪己者,明明皆是虛文;昨日所謂實行君主立憲者,又明明皆是虛文。以虛文欺天下,天下果受其欺乎?以虛文平大難,而大難果足以平乎?

 

今天下人士群起而呼曰:政治革命!政治革命!革黨舉兵而起曰:政治革命!政治革命!各國嚴守中立,所指望於中國者亦曰:政治革命!政治革命!

 

嗚呼!果如上諭,果如資政院諸人,果如今日內閣,吾中國尚有希望哉?吾中國尚有希望哉!

 

竊以為欲實行政治革命,非化除滿漢界限,實行共和民主政體不可。嘗為滿政府計,與其苟且偷安以沽此君主立憲之名,何如棄天下而逃,以實行共和政體之大?

 

數千年專制之國一躍而為共和,禍亂立平,列強改視,策之上者也。至若滿政府必欲與革軍一戰,不顧興亡而爭此君民之界限,成敗勝負,豈待智者而後知之!

 

為將軍計,仍以統兵前進,先以共和政體之說進之,如其不允,即驅逐滿政府,然後率師南下,與黎將軍聯合,南北一氣,無稍參差,免致築室道謀,遺笑天下,將軍實利圖之。

 

瀟湘居士上策

 

現在京中旗人敢死團業已成立,聲言屠殺漢人。政界中人雖滿口掩飾,並云決無此事,實則其主意實出自濤、洵兩貝勒,而如桂春等之小人,更不足矣。


 

 


皇仁普函

張、盧諸統制大人麾下:

昨上一書,想邀英鑒矣。竊武昌起事,固中國轉弱為強之始,而其謀中國四萬萬同胞最多數莫大之幸福,尤在麾下諸公操其券也。民賊覺羅氏,反側無常,是其慣技,專制束縛,何能一時可舍!中國今日不欲言立憲則已,如欲立憲,萬不可不推倒滿洲。若認為皇帝萬世一系,神聖不可侵犯,其後禍即伏於此。譬如治瘡,不盡去其毒根,則發爛依然。況若今日言實行立憲,內閣不由公舉,即諭袁世凱。袁世凱邪險小人,路人皆知。謂為才望素優,不過彼黨中受私恩之一部為之鼓吹。故袁起用所用者,皆舊部私人也。其尤荒謬者,引植貢楊翠喜於正〔振〕貝子,為通國所不恥之段芝貴,今又欲用善以鉅資買官之袁海關矣。慶邸七百萬金儲於正金銀行,不提作軍費,而借外債,如此荒謬,有何立憲之可言?且仁之所主張排滿,非欲將滿人殺戮淨盡,惟推倒使不握政權而已。麾下諸公誠能念生民之疾苦,出水火而登仁壽,莫如誓師北向,在清國防不勝防,敵不能敵,舉槍一呼,不煩血刃,遂可以滅滿賊而定天下矣。非大言也,事勢如此也。向使麾下諸公稍存帝制之舊思想,而不肯為破格之行,建立民主共和之大中國,則孫、黃、孫、黎諸豪傑,恐亦未必遂帖然安爾。則以後兩軍交綏,生靈塗炭,又未必不是諸公先此一舉也。時乎時乎,不可失,不可失!願麾下存長計之,果決行之為幸!即請造安。

 

皇仁普頓首


 

 


晏起函

貴軍駐灤陳言,真得機勢,其措詞亦先得我心。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此所謂矣。然尚有不滿意處,我願將愚見陳明,乞酌核為幸。

 

第一義曰維新。既新矣,則所謂舊者,均作衍文。清定鼎至今二百餘年矣,現時政府固惡,推倒足矣,萬不能追咎其二百多年罪惡,拉入此時大算帳也。果爾,則種族之爭當不成為問題矣。我,漢人也,未受清一分恩惠,今卻犯不著替明朝報仇也。請質之海內,當亦同聲贊成,即黎、黃諸公,想亦許可。不願多流血,致大傷我神州元氣也(擱筆淚盡)。

 

第二義遷都。應以武昌為京城,由貴軍知照項城及我兩宮,以及軍政府健者,求其一體贊成,並佈告各省、各友邦作證人,堅持此義,公立合同,大意謂應舍種族之見,而取政治革命,鑾駕南行。若黎處不歡迎,或我兩宮不敢去,則俱系違背此合同,以公敵論。必將此件實行,諸事乃可措手(昨日上諭,措詞雖好,可惜遲了半月,為之婉歎不置)。

 

第三義則停戰。項城已見及此,不煩區區之饒舌。其期間究以較長為妙,幸妥訂。草湖數言,敬請張、藍諸公均安。

 

淮南布衣晏起上


(此函已通告資政院矣)

 

 


田文烈函

敬輿仁兄統制大人閣下:

敬啟者。頃奉督憲陳電開:現駐灤州之四十混成協,原歸直隸管轄,應由直隸發給銀一萬兩以資犒勞,已飭財政總匯處照撥。望該鎮先行宣佈,削切表示本大臣嘉慰之意;一面派員迅即赴處支領等因。奉此,此誠嘉慰袍澤之拳忱,非僅犒勞師徒之盛誼,用意至為懇摯。謹先函達,敬祈宣佈。除已電致並派員今日快車赴津照領轉解外,容再親詣雄麾快聆大教也。手此。敬請捷安。諸惟炯照不具。

 

小弟田文烈頓首

重九


 

 


趙爾巽函

敬輿統制仁兄大人台鑒:

承詢兵警聯絡一節,當即電復,惟其中誤會情形,昨始査明,持再陳之。向來日本兵隊常有夜間穿城之事,乃於九月初一日函告,以後如有整隊入城,必須先有知會,方許夜間入城,以防混跡。然既與日本人約定,則自己兵隊自須一律,是以一併函知貴鎮,轉飭遵照。蓋其緣起,則因限制日人而起,且所限者整隊並非個人。乃初六日有七十七標兵弁多數人入城,為巡警所阻,營中遂疑為奇怪。昨晚面晤該標統說明,乃知彼等並未接到貴鎮傳知,致生疑誤,現始恍然。當即請其傳知各兵,當亦釋然。此等小故,不說明往往足誤大事,用特縷陳。即請捷安。

 

愚弟趙爾巽頓首 九月十一日


 

 


田文烈函

敬輿仁兄統制大人麾右:

日前趨詣雄麾,叨飲銜香,辱承枉送,感何可言。別後回鎮不及一小時,復附快車赴津謁見督帥,凡公面囑,一一詳達。督帥深佩我公苦心孤詣,毅力忠肝,不惟無絲毫猜疑破壞之心,且以如公意旨,直境既免干戈之苦,獲享安全之福,而親貴立時出閣,憲政維新,舉數千年之枇政一旦廓而清之,天下從此受無窮之樂利,國家從此有操券之富強,不禁鼓舞歡欣而不能自己也。至弟更有竭綿維持之義,雖賦性愚直,略具血忱,又為公所深知。凡弟有可以努力之處,我公示下可也。聞已電致兵事各省停戰,其電稿可否飭抄示閱?有無回電?並深繫念。

 

又聞東三省有三營進關,駐在何地?統祈示知,以慰懸念。昨已托張康侯兄代致,想已邀鑒。肅此。祗頌勳安。

 

小弟文烈頓首 十三日


 

 


田文烈函

敬輿仁兄侍郎大人閣下:

接奉琅函,辱承飾賀,感何可言!基體違和,自因賢勞過口所致,辰下漸次康復,悻慰曷勝。弟賦性迂拙,百無一能,到軍未嘗不久,然只承乏軍佐,即在通永,亦不過辦綠營舊軍,於陡軍實際毫無體驗。乃謬叨軍部次官,非所克承,只滋畏懼,公其何以教之?公為一代偉人,區區養費千金,猶齒及之,殊過拗謙,益我慚汗。已商壽彝翁飭司知照,公其勿念。手謝。敬頌勳安不具。

 

小弟文烈頓首


 

 


賀培桐函

敬輿學長仁兄大人鈞鑒:

多年未晤,想望奚似。近以時事多難,全國謠啄莫衷一是,數日以來京津譁然,益堪悲痛。前日讀我兄條陳,深謀遠略,通國賴之,其所以維持振興我國家者,何可名言。但兄一舉一動,為四兆同胞安危所系,弟雖不才,敢不稍盡芻莞義務,以為兄計、以為國家計乎!雖然如弟之愚疏,其無補於高明之萬一也。為國家計,弟原無藏拙之理,兄更無見拒之理。時勢至此,作在三島席上之共話,亦今夕之快事也。肅此。敬請鈞安,伏惟垂鑒。明日思回津,祈今晚賞見為荷。

 

同學賀培桐謹上言

 

藍老兄台亦弟之舊友,願共賞見焉。


 

 


何宗蓮函

敬輿仁兄大人麾下:

昨日復電,諒入青睞。頃奉惠書,足征忠憫,令人欽佩無量。承囑一節,大局所關,弟深表同情。但弟所處地位窒礙頗多,若如執事專闔京外,弟必首先陳奏,以解危局。且刻下軍諮府新舊交替,亦恐無暇顧及。所好者內閣業已推倒,上諭派項城來京組織政府;黨禁已開,親貴均已卸責,想尊處亦見明文矣。大段如此,閣下奉請各條,必能次第實行。閣下關懷大局,心切救亡,弟有同舟共濟之責,遇事自必唯命是從。湖先布復,敬請勳安。

 

愚弟何宗蓮頓首 十三日

 

內閣總、協理大臣及各國務大臣,昨已具奏辭職,均經降旨允准,並另簡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組織完全內閣。


 

 


張紹曾致張懷芝、王懷慶函

天津鎮張軍門子志、淮軍王統領茂軒仁兄大人:

現值大局糜爛,幾至不可收拾,各省多昌獨立,敝鄉父老子弟亦極各抱熱忱。弟本系主持君主立憲,茲因鄉人以內政紊亂,外交失敗,賠款固巨,外債日增,國民種種負累,再三懇求協助獨立,冀為直省保生全,並與各省列平等。弟情關桑梓,體察時務,又未便過為拒絕,用特質之明達,可否俯順輿情、鼎力協助之處,即乞卓裁賜復。所有二十鎮軍隊,始終抱定和平主義,軍心安靖,請抒盧念。專此。特請勳安。

 

愚弟張頓首


 

 


曾斌等函

張、藍、盧、伍、潘五位將軍賜覽:

立憲大信條本日頒佈,東亞四千年專制之局至此而終。從茲天地再清,河山重秀,皆諸公之力有以致之。感激流涕,不知所云,謹貢數語,以達微忱。

 

北京住戶曾斌等二十餘人叩

九月十三日


 

 


鮑貴卿函

諸位仁兄大人鑒:

頃奉函示祗悉。前次捧讀奏章,深佩公等忠義愛國,業蒙詔旨頻頒,銳意改良,內閣聿新,治理可望,瞻慕英光,無任折服。前列政綱,凡隸軍界,均表同情。惟第一次入奏未得附驥,已奉諭允,必能按條實行,此次復奏,乃蒙不棄,以弟微末,免有貂續之嫌耳。至錦統尚在前方,函電難通,未能專函奉復,務希(?)為荷!專肅。敬請台安。

 

愚弟鮑貴卿頓首 九月十四日


 

 


蔣允仁函

統制大人鈞鑒:

敬啟者。允仁此次奉命入關運軍火,明知任大責重,事屬冒險,顧以命令所在,未敢推辭。到灤之日,聞朝廷有停戰之消息,統制有立憲之奏章,改政府之舊觀,即所以顧中原之大局,天下安危在此一舉,屬在同軍,莫不慶倖,因暫留不進,原有待也。今者諭旨已經宣佈,立憲宗旨已達目的,統制名望固已中外宣傳,膾炙人口。英雄做事,貴在識時,趁此率軍前進,擇地駐紮,惟敵是趨。吾知大軍所至,罔不披靡,此誠千載一時得不可失之機也,惟統制裁之。軍械之車,留此無益,允仁身負重責,多一日之耽延,即多一日之顧累,惟求統制鑒察,迅賜開行,俾早交納,以卸仔肩,實出高厚之賜。臨穎不勝待命之至。敬請鈞安。

 

科員蔣允仁謹肅


 

 

(未完待續)

下一篇:辛亥灤洲兵諫函電選(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