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十八星旗的意涵】(張文亮)

發佈時間:2023-06-14
 

【畫法】【樣式考證】【意涵】


鐵血十八星旗的意涵:

目前主流的說法有二,一說鐵血十八星旗代表九州十八行省漢族人民,抱定鐵血精神,推翻滿清建立共和;一說鐵血十八星旗其實是青天白日延伸而來,只是傳寫有別。今整理目前筆者所能找到回憶錄與書籍/文章兩部分資料如下,拋磚引玉,供讀者參考:

 

一、回憶錄:

李白貞:“用大红色为底布,由中间辐射出来九个黑色锐角,每个锐角内外两端,各有一黄色圆星,内外各九个共十八个,以表示十八省人民团结和铁血的革命精神。”(李白贞:“共进会从成立到武昌起义前夕的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一)502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

 

李白貞:「在會上孫武發言說:『我們發難之期日見迫近,應用的旗幟在日留學同志等成立共進會時已經規定:紅底黑心、輪角、外加十八黃星,為我們共進會革命力量集中的標誌。』」

(李白貞,我所參加的辛亥革命工作,《新編辛亥首義回憶錄》(上),)

 

李志新:「九角表示夏禹九州,十八星表示我國長城以南十八行省,大圓心代表中央政府。顏色:九角黑色,代表鐵質武器,大圓心代表同志熱心,十八星黃色代表代表黃帝子孫漢族。意義:抱定鐵血主義,恢復漢族。」

(李志新,《記武昌首義九角十八星旗》,《湖北文史資料》,1991年,第1輯(總第34輯)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專輯。)

 

二、書籍/文章:

此旗原為劉公、孫武、焦達峰等兩湖志士在日本東京制定的共進會軍旗,黑色九角與紅地的黑、紅二色,分別象徵武器與鮮血,寓意以鐵血精神,實行革命共和。九個黑色尖角代表赤縣九州(即中國),十八顆黃色圓星,寓意關內十八行省聯合反清。

(馮天瑜、張篤勤,《辛亥首義史》,頁278)

 

「十八星旗」,全稱「鐵血十八星旗」,又稱「九角十八星旗」,長寬比例為8:5,圖案由紅底、黑九輪角和18顆小黃圓星組成。紅底、黑九輪意寓「鐵血精神」,表示決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分布於九輪角上下的18顆小圓黃星,代表當時內地18省人民,示意國家統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該旗初為反清革命團體共進會的標誌,於1907年共進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時確定。

(武昌區檔案館編,《武昌首義文化區史蹟要覽》,武漢:武昌區檔案館,2007年8月,頁180)


余齊昭:十八星不代表十八行省

辛亥革命期间,各省革命党人准备武装起义,都制定了起义军旗。如武汉的十八星旗,江浙沪宁的五色旗,两广的青天白日旗等,众所周知,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青天白日旗代表自由平等博爱,而十八星旗则大都认为代表中国本部十八行省,然而进一步探索,却又不尽然;

 

有人说:“十八颗小黄圆星代表长城以南的直、鲁、豫,江、浙、皖,晋、陕、甘、川,鄂、赣、湘、黔、闽、粤、桂、滇等十八行省。”誓以铁血主义光复之。(1)照这么说,长城以北的各省就可以不“光复”了?这不成了卖国的“革命”者吗?我们先来看看当时中国行政区的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行政区划分为18个行省:直隶、安徽,江苏、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5个将军统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新疆、乌里雅苏台;2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共25个一级行政区。(2)1911年辛亥革命前,中国行政区又划分为23行省: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1个将军统辖区:乌里雅苏台;3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阿尔泰。共27个一级行政区(3)。早在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时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统一的中央共和政府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革命目标。由此可见,只光复长城以南十八行省不是革命党人的目标或口号、由此可见,不论是鸦片战争前还是辛亥革命前,中国一级行政区都不止18个,辛亥革命前的行省也有23个。那么,十八星旗又代表什么?如何制定的呢?在众多论著十八星旗意义的资料中,笔者认为田恫在《革命闲话》中关于十八星旗的记述较近情理,且为后来参议院议决国旗统一案所证实:“武昌起义,首飘摇于黄鹤楼上者为九星旗,亦曰铁血旗;以其旗圈边有九圆点,尽头亦有九圆点,故谓之九星旗,其点也黑。其地也红,故亦谓之铁血旗。此旗之原,非别有创造,即同盟会青天白日旗之化身也。刘仲文自东京回国,带有青天白日旗,嫌其孤单,将圈边加点,因有十二芒,制旗者少制三芒,起义以后,传写有别,遂变成今日之形式。”(4)田桐(1879-1930),字梓琴,笔名恨海,号玄玄居士,江介散人。湖北蕲春人。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执行部书记长。武昌起义后赴鄂,随黄兴参加阳夏战争。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参事、临时参议院议员。次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他对于十八星旗的忆述当可信,并为后来参议院议决所证实。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对于十八星旗代表十八行省这一说曾沸沸扬扬,因此在1912年5月10日和14日参议院讨论国旗统一案时,议员曾有翼,籍忠寅等对十八星旗提出异议,认为十八星旗代表十八省的话,将置东三省、新疆、内外蒙古于何地?张伯烈、刘成禺、谷芝瑞等则谓十八星旗确非代表十八省,天下一家,何分省界?将来于案内声明十八星旗并非代表十八省,即不至再有误会。两派争论甚多(5)。会上由代审查长潘祖彝报告说:“陆军旗十八星原无暗切十八省之意思,惟既有此嫌疑,故拟于九星中添一较大黄色之星,既免误会,且众星围绕足以表示民国统一之义。”曾有翼发言:“十八星之中,加以较大之星,莫如改为同样之星,以明示十九星,且免侧重中央。”经讨论,以十九星同样大小定为陆军旗;表决多数通过;表决多数通过。(6)1912年6月8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布参议院之议决案:以五色旗为国旗,商旗适用国旗;以十九星旗为陆军旗,以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7)。以十九星为图案的“中国同盟会会员”纪念章,应铸造于1912年6月至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这段时间内。1918年元旦,孙中山与廖仲恺等大元帅府职员在广州河南士敏土厂庆祝元旦的合影,背景悬挂五色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十九星旗(8)可知,十九星旗自1912年5月14日参议院议决、6月8日颁布后一直在使用。十九星旗直到1929年东北张学良易帜,全国统一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为止。由此可见,十八星旗(或称十九星旗、九星旗、星旗、铁血旗)是青天白日旗演变而来,并无代表十八行省之意。

 

注释:

1、刘作忠:《武汉首义两面战旗的来历》,历史大观园,1992

(2):21。

 

2、3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p74。

政协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四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p97。

 

5、6、7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p500、517、552。

 

8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合编:《纪念孙中山先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第208图。

 

(余齐昭著:《孙中山文史图片考释》,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09,第47-49页)


歐陽旦霓:「十八星不代表十八行省」質疑

 


結語:鐵血武昌,不變的精神

從以上的涵義解釋可見,對於鐵血十八星旗的意義詮釋,或有認為代表漢族十八行省人民團結投入反清革命,或有認為是青天白日延伸改製。

 

但無論意義為何,真正的精神始終如一,筆者以為周理事長所言者足矣,謂武昌起義的核心價值乃:「反貪腐、反欺凌、救國家、爭民主」

 

歷史的事實是,我們無法將這面旗幟的誕生與當時充斥排滿興漢、反清復明的大環境完全切割,辛亥革命確有乘此之風,無法否認。但同樣無法否認的是,革命成功之後,為了國家與人民的未來著想,他們願意放下成見、平息爭議,改十八為十九星旗。

 

歷史的事實是,在孫中山先生的號召下,這面旗幟終於成功創造一個契機,讓一個能公開反貪腐、反欺凌的民主社會開始成長,過程所經歷的每次考驗,都讓這個社會變得愈加成熟、進步,不但拯救了十八行省的漢族百姓,也救了我中國數億同胞及後代免遭帝王專制毒手。

 

孫中山先生曾講述過自己的期待:「夫漢族光復,滿清傾覆,不過祇達到民族主義之一消極目的而已,從此當努力猛進,以達民族主義之積極目的也。積極目的為何?即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以誠,合為一爐而冶之。」──和平、奮鬥、救中國,這正是當初國父鼓吹革命的初衷,而志士們終究是善良的。

 

筆者以為,以武昌起義的精神作為鐵血十八星旗的歷史意義與真精神是再適合也不過,它一路走來是血淚斑斑,但核心精神卻從未改變。武昌起義的精神不變,則鐵血十八星的精神不變。這個不變的精神是什麼?是「反貪腐、反欺凌、救國家、爭民主」。

 

「天下一家,何分省界?」

 

這句話至今聽來依舊震聾發聵。

 

希望將來的人們都能相見以誠。

 

(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 青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