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三):共和新生(6)——討袁戰爭(下)

發佈時間:2023-01-12
 

轉發自:民初思韻(點我看原文

作者:三鑒齋


【上】【下】


「二次革命」的主戰場在江西和江蘇兩省。

 

江西方面。在偵悉李烈鈞回到湖口準備發難的消息後,袁世凱立即命令北洋軍迅速向南推進,不久便與贛軍交火。由於贛軍指揮協調不力,北洋軍迅速占領了九江,接著袁世凱不斷向九江集結軍隊,準備發動更進一步的軍事攻勢。幾天後,完成了主力部隊集結的北洋軍開始進攻湖口,由於部分贛軍將領和士兵的嘩變,湖口的防御力量被大大削弱,在北洋軍的水陸夾擊下,湖口終於失陷,李烈鈞率余部從水路退守吳城。

 

北洋軍攻占湖口後,分兵三路繼續挺進,先後占領藍橋和黃老門,贛軍節節敗退。當時,湖南已經宣布獨立,湖南都督府軍事廳廳長程潛等看到贛軍孤軍作戰,節節失利,便組織了一支援軍,準備赴贛支援,同時還積極聯絡譚延闿和四川方面,約其三路出兵,會攻武漢,以配合贛軍作戰。可是,程潛等發出的聯絡電報被貴州都督唐繼堯截獲,唐繼堯將其密報黎元洪,致使三路攻漢的計劃成為泡影。遲遲得不到支援的贛軍在實力強勁的敵人的進攻下,幾乎完全喪失了反攻的能力。

 

北洋軍攻占黃老門後,乘勝疾進,攻占了多處戰略要地,鞏固了後方的安全,兵鋒直指南昌。屢戰屢敗,喪失了鬥志的贛軍不等敵人接近就開始後撤,使北洋軍一路進展順利,不久便攻占了吳城,李烈鈞率余部退往南昌。留守南昌的江西都督歐陽武一聽說吳城失守,立刻開溜,留在南昌的憲兵司令廖伯瑯緊閉城門,拒絕李烈鈞入城,李烈鈞派兵攀城而上,打開城門,廖伯瑯倉皇逃走。幾日後,北洋軍對南昌外圍發動了攻擊,贛軍不敵,一再敗退,北洋軍不久即攻入城內。南昌守軍雖奮力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而不得不撤離南昌城,隨李烈鈞等退往湖南。看到敗局已定,大勢將去,李烈鈞遣散余部,只身潛赴上海,後又亡命海外。不久,駐贛州的贛軍向北洋軍投降,首先發難討袁的江西全省落入了北洋軍閥之手。

 

江蘇方面,從一開始其武裝討袁的態度就不堅決。黃興本來就不贊成武力討袁,到南京來只是屈從於孫中山等人的意見;江蘇都督程德全是在黃興等人的脅迫下宣布獨立的,而且隨即就離寧赴滬,並電告北京政府和各省都督,表明江蘇宣布獨立與他無關。江蘇討袁軍領導層分歧嚴重,且決心不足,為日後軍事上的節節失利埋下了禍根。

 

不久,駐徐州革命軍首先向北洋軍發動攻擊,袁世凱緊急派兵馳援,將其擊退,江蘇軍不敵北洋軍之反攻,退守柳泉。隨後,江蘇軍援軍趕到柳泉,向敵軍兩側猛攻,北洋軍也急調部隊加強兩翼兵力,雙方激戰竟日,相持不下。但這時,黃興得知揚州徐寶珍企圖進攻南京,於是緊急從前線撤回部分兵力保衛南京,結果大大削弱了前線的防御力量。此間,北洋軍張勛部派出騎兵從背後夾擊江蘇軍,使江蘇軍腹背受敵,力不能支,被迫退守徐州。北洋軍鑒於徐州系蘇北軍事要地,若江蘇軍 「擇險固守,萬眾一心」,則其軍事強攻必遭頓挫,於是采取 「攻間並用,奇正兼施」的策略,派人策反了討袁軍張宗昌部。前線討袁軍退入徐州時,突遭張宗昌部襲擊,軍心大亂,後被迫放棄徐州,退往蚌埠。

 

徐州之戰後,袁世凱命馮國璋統一指揮江蘇方向的作戰。馮國璋將北洋軍主力集中於徐州一帶,整修鐵路,調集彈餉,作出了分兵兩路夾擊南京的部署。這時,江蘇討袁軍領導層進一步分化,程德全在上海再次發表通電,要求江蘇各師取消獨立,後又致電黃興,要求取消討袁;黃興則因徐州戰事失利、軍隊不服從調遣和彈餉難籌等困難,失去了信心,棄職跑回上海;其它一些軍政首腦也隨即離寧。黃興等走後,江蘇方面立即宣布取消獨立,並電催程德全回寧。不久,江蘇軍各部紛紛宣布取消獨立,投靠北洋軍,致使江蘇討袁武裝損失過半。

 

隨著北洋軍的逼近,南京城內動蕩不安,時在鎮江組織討袁的國民黨激進分子何海鳴等在聽聞蘇北討袁作戰失敗、黃興出走的消息後,相繼趕赴南京繼續領導討袁作戰。何海鳴首先率人攻占了江蘇都督府,再次宣布獨立,以陳之驥為江蘇都督;孰料陳之驥早已投誠袁世凱,趁受職之機,陳之驥包圍都督府,拘捕何海鳴,並赴江北與馮國璋商洽獻城;陳之驥剛離開南京,退至南京擁護革命派的江蘇軍就解救了何海鳴,南京第三次宣布獨立,革命軍加緊部署,決心固守南京。

 

北洋軍方面,在東線張勛部與徐寶珍部會師揚州後,其先頭部隊隨即進攻鎮江,鎮江守軍將領臨陣脫逃,張勛輕取鎮江,接著便開始了對南京明孝陵、紫金山和太平門的進攻。張勛以敢死隊為先鋒,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後,攻占了紫金山主峰,然後與守軍反復爭奪天保城,最終占領之。與此同時,張勛親率主力猛攻太平門,守軍懸旗誘降將張勛騙入,遭到伏擊的張勛部損失慘重,慌忙後撤,轉攻堯化門,也被守軍擊退。

 

就在東線張、徐軍向南京進攻時,西線馮國璋部趕到,並從下游渡江攻城。此時,在安徽討袁作戰失利的安徽討袁軍總司令柏文蔚率部到達南京,給守軍帶來了大量彈藥和糧草,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守軍的實力,南京戰局也因此僵持起來。鑒於南京城久攻不下,袁世凱派出海軍對南京戰場進行支援,掩護因遭阻擊而滯留江北的馮國璋部渡江,配合北洋軍會攻南京。在北洋軍主力的猛烈進攻下,部分守軍感到守城無望,紛紛撤走,江蘇軍實力大大受挫,南京城最終落入敵手。

 

除了江西和江蘇兩省,其它獨立各省也都因內部矛盾重重,軍政指令難以協調統一等原因紛紛失敗,相繼取消獨立。上海陳其美等不敵袁軍,棄吳淞炮臺而去,不久解散軍隊,逃亡海外;安徽柏文蔚遭外敵與叛徒夾擊,且戰且退,最後逃亡南京,其余討袁皖軍亦迭遭失利;廣東都督陳炯明雖然地處最南方,北洋軍鞭長莫及,但其部下大多早與袁世凱有勾結,於是,袁世凱以高官厚祿收買廣西都督陸榮廷和陳炯明部下龍濟光,令二人里應外合攻擊都督府,陳炯明倉皇出走,其部下隨即宣布取消獨立;湖南都督譚延闓本就是迫於形勢才宣布獨立,其派出的往援江西的部隊也是行動緩慢,待其抵達湘贛邊界時,江西討袁作戰已經失敗,其余獨立各省也都無力再戰,於是譚延闓宣布取消獨立;四川方面只有重慶宣布獨立,但隨即便遭到四川當局的進攻,最終戰敗;福建方面的討袁軍也在敵軍的進攻或脅迫下,先後歸於失敗。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南方各省的討袁軍隊全被袁世凱打垮,「二次革命」最終失敗,孫中山、黃興等被視為「亂黨」嚴令通緝,被迫再次逃亡海外。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並沒能結束中國的黑暗和中國人民的苦難,在袁世凱的勢力通過戰爭擴展到南方各省後,中國進入了袁世凱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時期。

 

描述: 民國百年

▲二次革命形勢示意圖

 

下一篇:民國百年(三):共和新生(7)——洪憲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