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自:民初思韻(點我看原文)
作者:三鑒齋
【上】【下】
討袁戰爭,也稱「二次革命」或「癸丑之役」,是辛亥革命後孫中山領導的一場反對袁世凱專制統治、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的戰爭。二次革命遍及南方七八省,最後以孫中山及其領導的革命派的失敗結束,北洋軍閥勢力乘機擴展到南方各省,開始了全國性的軍閥專制統治。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北遷以後,袁世凱把持了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控制了許多省份和大量軍隊;然而,革命派雖然讓出了大總統,但卻仍控制著南方蘇、贛、皖、粵、閩等數省以及幾十萬的軍隊,同時還是臨時參議院中的主導力量。因此,袁世凱一直處心積慮的要分化、瓦解革命派,破壞民主共和,建立獨裁專制,而革命派則期望以臨時參議院、《臨時約法》和「責任內閣制」限制袁世凱。
1912年3月,唐紹儀出任國務總理,在南京組織第一屆內閣。這時的唐紹儀已經加入了同盟會,在他組建的內閣中,雖然同盟會員只是負責四個「冷衙門」,但從人數上看,同盟會員還是占據了內閣半數,因此該內閣也被稱為「同盟會中心內閣」或「唐宋內閣」。4月,南京臨時參議院決定北遷後,唐紹儀事事強調「大總統行使職權須有國務院副署」,這讓袁世凱非常不爽,於是6月,袁世凱在內閣準備任命非袁嫡系的王芝祥為直隸都督時,指使北洋軍將領通電反對,並不經內閣副署就下令改命,使「責任內閣制」遭到破壞,唐紹儀及同盟會的四個閣員被迫辭職(「唐宋內閣」因唐、宋二人親密無間的合作和對內閣責任制的堅守立場,使之被譽為民國初年最好的內閣)。隨後,袁世凱在內閣部署親信黨羽,把內閣變成了他的御用機關。
臨時參議院北遷後,各黨派經分化和改組,逐漸形成了以黎元洪為首的共和黨、以章炳麟為首的統一黨和以梁啟超為首的民主黨,這三個黨都是反對同盟會,擁護袁世凱的。同盟會方面,宋教仁積極從事民主政治建設,力圖促成「責任內閣制」,孫中山則情緒悲觀,寄希望於袁世凱能讓自己從事交通、實業建設;地方上,李烈鈞、胡漢民等「地方實力派」主張地方自治,鞏固自己的底盤,並不過問議會鬥爭。為了奪取議會爭鬥的勝利,1912年8月,在孫中山、黃興的支持下,宋教仁以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一、共和黨等幾個小黨派,組建了國民黨,由孫中山任理事長,宋教仁代理行使職權。此後,袁世凱提名無黨派人士陸徵祥為國務總理,當陸徵祥向臨時參議院補提六個國務員時,全部遭到否決,後在袁世凱派出的軍警的恫嚇下,參議院被迫通過了五人,但卻隨即提出彈幼陸徵祥失職案,陸微祥從此稱病住院,袁世凱親信內務總長趙秉鈞代總理。
為了穩定政局,袁世凱邀請孫中山、黃興北上會談,說是要授予孫中山「籌劃鐵路全權」,上當受騙的孫、黃二人作為回報,促成了參議院通過趙秉鈞為國務總理,並將趙秉鈞及其他六個閣員拉入國民黨,形成了一個名為「國民黨內閣」,實則完全被袁世凱所控制的內閣。
在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的第一次國會選舉中,國民黨在參、眾兩院獲得了壓倒多數的議席,宋教仁大受鼓舞,四方奔走,宣傳「政黨政治」、「議會政治」,力圖組織真正的國民黨內閣,以分袁世凱之權。宋教仁這一「過激」舉動,極大的觸怒了袁世凱,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在上海車站將準備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刺殺。為掩人耳目,袁世凱對宋教仁被刺的消息表示「愕然」,並電令江蘇地方官員「迅緝兇犯,窮究主名,務得確情,按法嚴辦」,然而,調查結果表明,直接部署暗殺的正是國務總理趙秉鈞,而幕後首腦則是袁世凱本人。「宋案」真相公布後,全國輿論大嘩,包括孫中山在內的革命黨人終於看清了袁世凱的真面目,認識到「非去袁不可」。
1913年3月底,孫中山從日本回到上海,當晚便在黃興寓所召開緊急會議,主張立即發動「二次革命」,興師討袁,但許多革命黨人卻認為革命派元氣未復,兵力不足,對武裝討袁沒有信心,大部分國民黨議員也主張在北京聯合其他黨派以國會的力量從事「法律倒袁」,孫中山因此孤掌難鳴。革命黨人在「武裝討袁」問題上的猶豫不決給了袁世凱充裕的時間進行戰爭準備。
首先,袁世凱以「糜餉過巨」和「南方軍隊擁兵自重」為由,下令裁撤革命軍,但他自己的北洋軍卻不斷的擴充;同時,袁世凱向德國大量購置軍火,向德、美、奧等國訂購新式魚雷艇,使北洋軍的武器裝備水平大大提高。為了有足夠的經費擴軍,袁世凱不惜飲鴆止渴,以出賣主權和高額利息為代價向歐美列強大量借款,1913年4月,更是派趙秉鈞背著國會同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了條件極為苛刻的2500萬英鎊的巨額「善後大借款」。 「善後大借款」遭到了國會中國民黨議員的強烈反對,革命黨人紛紛通電指責,要求袁「立罷前議」,孫中山也寫信給「五國銀行團」,聲明「中國人民不承認非法借款」。於是,袁世凱指使民主黨、共和黨、統一黨合並,組成以梁啟超為首的進步黨,以對抗國民黨,同時授意北方各省都督通電斥責國會反對借款為「不顧大體,無理取鬧」,在國會內外向國民黨議員施加壓力,硬是把「法律倒袁」的呼聲壓了下去。
不過,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卻博得了歐美列強的好感,他們極力支持袁世凱。得到列強的支持後,袁世凱攻擊孫中山、黃興無理取鬧,蓄意破壞,並聲稱若他二人敢另立政府,則自己將派軍隊討伐。1913年5、6月間,袁世凱以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電反對「善後大借款」,不服從中央為由,先後下令將三人免職,同時密令北洋軍沿京漢、津浦路向南開進,準備進攻南方革命軍。
革命黨方面,在袁世凱陸續派兵南下,戰爭端倪已現之時,孫中山四處呼吁革命黨人丟掉幻想,武力抗袁,他先後致電湖南都督譚延闿和廣東都督陳炯明,要求他們立即宣布獨立,進行討袁,但此二人均借故推諉。無奈之下,孫中山又打算在上海宣布獨立,並以此為根據地,但黃興等認為上海地方狹小,不足以御敵;後來,駐滬海軍表示愿意宣告獨立,孫中山大喜,計劃由海軍先行北上進攻津沽,但革命黨領導層的爭論不休、猶豫不決和對形勢分析的錯誤卻最終導致坐失良機,他們聽任袁世凱將駐滬海軍調往煙臺,並將其控制。
1913年7月,原江西都督李烈鈞秘密前往上海,見到孫中山,表示愿意率江西軍隊首先發難,於是孫中山決定派李烈鈞回江西,黃興赴南京準備行動,其它各省伺機響應。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湖口誓師,宣布江西獨立,並組織討袁軍,自任總司令,發表討袁通電;迫於形勢,黃興也在南京逼使江蘇都督程德全宣布江蘇獨立,並武裝討袁。隨後,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重慶等省區也先後宣布獨立,加入討袁行列。討袁戰爭正式開始,孫中山將其稱為「二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