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10周年:電報通信與辛亥革命的關係再探(下)(王東)

發佈時間:2023-02-08
 

轉發自:南京論壇(點我看原文

作者:張朋園


【上】【下】


 

、「偽電」與安電

 

武昌起義爆發後,起義軍很快佔領武昌、漢口的電報局,並利用電報技術向外界拍發各類通電。10月12日,革命軍將領吳兆麟等派人到武昌電報局,通過已經修復的電報線將所擬各類電報以黎元洪名義拍出,包括:《佈告全國電》《佈告海內人士電》《諭湖北各府州縣政務及自治公所電》《通告城鎮鄉自治職員電》《檄各府州縣電》《檄各督撫電》《通告各省城鎮鄉地方巡警電》《電告漢族同胞之為滿洲將士者》《致滿清政府電》等。從這些電文標題可知,電報發送物件應是全國各省官民人等。這些電報要通過國內各電報局收發傳遞,才能送達目的地。然在當時社會環境下,這些電報很難被全部送到收電者手中,並在全國擴散開來。革命軍佔領漢口後,試圖通過漢口電報局通電全國,號召各地響應,然實際情況是,「革命軍既據漢電局,連日通電各省埠,遍求同志聯合回應,惟各局均未為轉遞」。1909年,郵傳部曾重訂《收發電報辦法》,規定:「商民寄發明電,如有干犯綱紀,妨礙民生等事,及致政府電報而無發報人姓名住址保證者,或雖有住址、保證而有違背字樣者,電局概不傳遞。」在武昌起義剛發生、整個革命形勢尚不明了的情況下,各電局應不會冒然轉遞那些內容「悖逆」的電報。即便有些電報送到收件者手中,也多會被擱置,甚或銷毀。軍政府所發通電一時難以傳播開來,並不影響革命消息的迅速擴散。此時,國內各大報紙利用電報通信和其他通信方式,及時報導了武昌起義消息。從10月12日開始,滬上各大報紙都以大量篇幅報導了武昌起義。這樣,武昌起義消息才廣泛傳播開來。

 

除直接拍發通電號召各地響應外,武漢革命党人還利用發送假電報的辦法,迷惑清政府,鼓動人心。據湖北革命党人李作棟回憶,湖北諮議局議長湯化龍為表示心無別意,告知眾人在柯逢時家中有他與清廷電報往來所使用的「辰密」電碼本,「建議我們利用這個密碼,借瑞澂名義向各省發電求援,在電文中誇大革命軍聲勢,以造成清方的混亂。」之後,李作棟等人採納湯化龍建議,利用該密碼,以瑞澂名義向各省官員拍發電報。電報轉至北京,清廷甚為驚慌,還曾為此討論過是否退往熱河。革命黨又假借瑞澂口氣,利用官電碼,直接致電北京,接得回電稱「派蔭昌帶五千兵出京」。他們即複電稱:「信陽州同黨,將鐵軌轟斷,黃河鐵橋炸斷,並電各省陸軍暗碼,同時約變。」電文中炸斷黃河鐵橋消息確曾使清政府深恐革命黨真會如此做,派出不少軍隊去守護鐵橋。當然,此辦法很快就為清政府一些官員識破。10月14日,河南巡撫寶棻致電內閣等處稱:武昌失陷後,恐對方已得到督署官碼電本。昨晚其接到漢口車站發來一封辰密電報,電文中既沒有標明「辰密」字樣,署名瑞澂,又無印字,如此格式與京外通行官電樣式都不相符,且電文用語,詞意支離,十分可疑。武昌起義消息傳開後,北京城內也是謠諑繁興,政界中人更是一日三驚。14日,郵傳大臣盛宣懷接到某處發來的一封密電,稱「本日有革党四車,由南北上,請迅即嚴加防範」。於是,盛宣懷立即打電話給民政部,請派警兵及緝探隊等持槍,到火車站守候。火車到後,警兵極力嚴查,未見形跡可疑人員,候至次日天明也未發現任何異樣,才各行散去。那封電報應該就是革命黨人故意拍發的假電。因此,革命黨人拍發的「偽電」,也起到了一定的迷惑及擾亂作用。作為一種鬥爭手段,此後革命黨人仍多有利用拍假電報的方式,散佈各種消息,以擾亂清政府方面的人心。

 

面對革命黨人大肆散佈假消息,清政府為闢謠及穩定人心,也採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10月15日,責任內閣致電各省督撫:

 

現在革黨肇亂,謠諑四起,最足搖惑人心,希每日發一電,只用一「安」字,已足藉慰懸系。沿江沿海地方,尤盼時通消息。再革黨偽電亟宜注意。

 

這道要求各省督撫發安電的諭令下達後,各地督撫迅速向北京拍發電報,報告轄區情形。

 

10月17日,《內閣官報》附一紙傳單,公佈了各省督撫關道致內閣、外務部的電報,有多道是報告地方安謐的電報,表明該省均無亂耗。據稱這一向外界宣佈各省安電的辦法為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向總理大臣奕劻建議的。奕劻立即採納了該辦法,將電報發交內閣印鑄局隨同官報宣佈,以冀鎮定人心。宣佈外省發來安電的次日,京師謠傳立見稍息。清廷通過向社會公佈各省安電,雖可安定人心,但若有省份安電沒能及時發表,又難免給人造成疑慮。據稱內閣首次發佈的安電中,不知何故,尚遺漏贛、黔、滇三省。政界又滋疑慮。當時,該三省確無警耗,可能是因消息遲滯的緣故。

 

10月20日,內閣總、協理大臣以外間對於鄂省事情,謠傳紛紛,且有湘省失守之說,殊屬搖惑人心,妨害大局,特飭內閣承宣廳,「此後凡遇湘電到閣,報告該省確無匪亂情形,即將原電交由印鑄局刊登官報,以息謠諑。」攝政王載灃令閣臣將所有逐日接到的各省安電,務必立即譯呈。內閣除將原碼譯呈載灃查閱外,並用黃折另繕清單進呈隆裕太后。為慎重起見,載灃又讓內閣飭令各省官員將每日應發安電,務須按日照發,不准疏漏。對於內閣電查地方要件,務盡五日內詳細電複,不得藉詞延誤。

 

清廷要求各省每日拍發安電,並將安電逐日刊載於《內閣官報》,以示消息靈通,綏撫人心。由於外間對京師局勢也多有誤傳,為讓外省及時瞭解京城情形,以安人心,內閣每日也向各省督撫拍發安電一次或兩次,宣佈京師並無警耗,免致各省誤信謠傳,有礙大局。之後,載灃又面諭內閣閣臣,將京師安電責成承宣廳按日寄發各省,不准遺漏。因其日前批覽某處報章,竟然載有京師種種警耗的謠傳消息,故飭內閣按日向各省拍發京城安然無恙的電報,以免外間被謠言迷惑。

 

隨著南方各省局勢急劇變化,各處發往北京的急電也接連不斷,以10月24、25日為最甚,除陝西、湖南外,江西、廣東等省都岌岌可危,雖尚無失陷確耗,然情勢頗搖動。清廷內部都極為惶恐。那桐、徐世昌兩位協理大臣及軍諮使哈漢章每日集議應對辦法,均至內廷閉門後,始行退出。其後,隆裕太后又讓攝政王載灃將內閣每日所接關於戰事電報及各督撫所發安電,均於接收後,繕抄一份,即日進呈披覽。

 

一些省份相繼宣佈獨立後,清廷高層也更加重視外省發來的安電。一旦某日未見某省來電,就可能引起不安的猜測。據10月31日《大公報》報導,由於某省安電未到,攝政王終夜忐忑不安,隆裕太后也再三垂詢該省電報是否到達。於是,載灃飭內閣通電各督撫,「各省安電關係緊要,極宜謹慎從事,按日寄發。乃各督撫竟有疏忽遺漏者,殊足啟人疑慮。飭各該省特行派員專司其事。如該省並無事故而安電漏不寄發者,即將該員嚴行罰辦。」

 

隨著獨立省份的增加,清廷收到的安電越來越少。10月25日,內閣僅接到皖浙晉豫滇粵桂奉吉黑等省安電,而次日接電更少。11月10日,《時報》報導稱:「近日清內閣接各省每日報平安電,僅得東三省、直隸、山東、河南、江甯、福建等處。」《時報》刊登該電時,福建也已宣佈獨立。

 

清政府讓各省官員拍發報告地方情況的安電,並將這些電文向社會宣佈,目的在於遏制謠言、安撫人心、穩定局面。然而南方省份的革命形勢依舊進展迅速。正如《時報》對官電一事發表時評稱:「自武漢事起,而官之威勢墮;自長沙、宜昌失守之信確,而官之信用失。民電曰長沙失守,宜昌失守;官電曰長沙無恙,宜昌無恙。民電曰長沙失守,宜昌失守之信確;官電曰長沙無恙,宜昌無恙。嗚呼!長沙、宜昌固失守也,然而固無恙也。」清政府的政治宣傳不及形勢迅速變化,最後那些安電都被迅猛的革命潮流所淹沒。

 

描述: https://n.sinaimg.cn/mil/crawl/117/w550h367/20211221/1890-db24038ce12ea06382a849149b42f4e3.jpg

▲軍機處電文

 

電報通信與辛亥革命的推進

 

1911年11月以後,獨立省份不斷增加,南方各省都連成一片。這些地方的官民使用電報通信也更加便利。電報通信對革命者推動革命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諸如革命者傳遞重要消息,發佈有利於革命進行的資訊等。

 

(一)拍發宣告獨立及敦促獨立電文

 

辛亥革命期間,很多地方的軍政當局宣佈獨立消息,都會利用電報通信,以最快的速度向所屬地區及外界社會通告傳達。若電文再經報紙刊載,影響範圍就會進一步擴大。如11月8日,江蘇南通宣佈獨立,兩天後上海報紙就刊登了該地總司令處發出的宣佈獨立電報:「軍政分府、各報館鑒:通州於十八日宣告獨立,公推張謇為總司令長、許宏恩為軍政長、孫寶書為民政長、劉桂馨為財政長,擬聯合淮揚共維秩序。通州總司令處,皓。」11月9日,《新聞報》「公電」欄發表了旅滬廣東紳商伍廷芳等人拍給廣東官商各界敦促獨立的公電:「廣州制台、將軍李、龍軍門、鄧宮保、梁廉訪暨諮議局、自治研究社、商務總會、九善堂、七十二行商鈞鑒:吾粵早一日獨立,合省生命財產早一日安寧,氣運所趨,人心所向,再存觀望,後悔何及。望即宣佈獨立,以慰群望而保治安,急盼電複。」

 

廣西宣佈獨立後,都督沈秉堃急電各鎮道府廳州縣各路統領局卡:「桂省軍民要求獨立間不容髮,稍一遲回,大亂立見。現已於筱日宣佈,城市極安,改撫院為軍政府,諮議局為議院外,一切機關用人行政均仍舊制。各省獨立相繼而起,安民保境,舍此莫由。」梧州接電後,各界人士均極欣喜,燃炮慶祝,並複電表示:「筱電到梧,萬民歡呼,惟軍政府成立,宜即改元,定制行赦,重罪減輕,輕罪全免,流匪招安,速練民兵,以固國本。尤望早布共和政體,以快人心。蒼梧城自治會總董林繹叩賀。」

 

正是依靠電報通信,很多地方發佈的獨立消息才得以快速擴散開來。武昌起義發生後,在一個較短時間內,其他一些省份地方出現獨立的連鎖反應,與這種資訊的迅速傳播有著重要關係。

 

(二)擴大宣傳,激勵人心

 

武昌起義爆發後,革命軍就已利用繳獲的官電密碼本,向清政府拍發威脅、恐嚇等電報,加大宣傳,以推動革命事業的進行。此後,這種方法一直得到利用。受戰事影響,諸多地方通信管道並不暢通。因而,革命者製造的輿論,外界一時間也難以查實,故能起到一些宣傳上的效果。

 

11月18日,杭州《漢民日報》發出一份臨時傳單,刊登了一封由武昌轉發來的《北京光復之捷電》,落款署名為黎元洪,發給的地方有長沙、南京等處:

 

據駐漢各國領事接各該國無線電報稱,清攝政王、皇帝及滿政府均逃出山海關外,北京已失守,並由清廷電關南京張督,飭將南京交付民國軍等語,由各領事派員報告前來。滿清政府既已推倒,漢室山河依然復舊,急行建立聯邦國家,為對外之交涉。請尊處急速派全權委員來鄂,共商聯邦政府組織之法。現滿清既已推倒,此間北兵名義無屬。如不投誠,即以土匪看待,盡數剿滅,已由敝府照會各駐漢領事矣,立盼複示。

 

很明顯,這封電報的內容完全是虛擬出來的,並不符合事實。該電是否由黎元洪授權發出,難以查知。杭州方面收到這封通電後,以傳單形式將電文隨同報紙派發出去,應對時人心理起到了一定的鼓舞和激勵作用。當時,諸如此類以製造假資訊推動革命進行的電報還有不少。

 

(三)告誡破壞革命者

 

對於支持清政府的人員,各種匿名形式的電報也紛紛出場,予以警告,甚至威脅恫嚇,如當時有一湖南長沙致各報館的電報指出:「馮國璋、王遇甲甘為滿奴嗾使,為神人所共憤,天地所不容。現已派暗殺党百餘人,非殲其全族不止。湖廣公達。」1912年1月6日,《漢民日報》刊發了一則來自湖南長沙,署名為「湖南國民協會」的電報,拍送物件為各省都督各團體各報館,其文稱:

 

漢奸楊度比附滿酋,力請袁世凱出山,致禍結兵連,殘害吾同胞數萬,罪已應死。近複隨同唐紹怡至滬議和,密遣黨羽,分赴各省,鼓吹君主立憲謬說,冀得淆亂是非,遂其奸詐。若不速誅此賊,何以對我死義諸先烈。敝會及兩省人民,已將該賊宣告死刑。惟聞該賊蹤跡詭秘,刻尚潛匿滬寧等處,敢乞各省都督,通告所屬,一體嚴拿,並懇滬都督及各團體派探密緝。如果弋獲,即請就地正法,聲布罪狀,以謝天下。湘中人士無任感禱。

 

遠隔重洋的華僑利用電報技術,也能及時將他們的意見迅速傳回國內。如旅美芝加哥華僑拍電給各報館:「項城宜與漢族總統,勿任滿清利用,以延虜祚。如果甘為滿奴,誓為三百九五兆人寸磔此漢奸,以謝同胞。」留日學生也致電國內各報館:「政府借法比債,希圖殲滅吾族,資政院既不能抗議,又從而主之。如此辦法,惟有與天下共誅之,望各省抗稅,以作後援。」

 

以上僅選取了數封電文進行說明。在實際中,革命党人及其支持者會利用電報通信,進行一切有利於推動革命形勢發展的宣傳。

 

(四)即時溝通各方信息

 

1911年11月以後,各獨立省份軍政府也主要是利用電報通信,互通資訊,交流意見,共謀推進革命事業。這些軍政府各要人往來的電報,當時多刊佈於報紙上。如1911年11月25日,《新聞報》第1張版面中首次出現「各省軍政府要電」欄,內中刊登了原山東巡撫孫寶琦、福建都督孫道仁、江北都督蔣雁行、滬軍都督陳其美等關於組織中央政府、請兵助戰、維護地方秩序等內容的電報。當時《新聞報》的日發行量已有1萬多份。這些電文經報紙轉載,進一步擴大了它們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具體到一些要人,電報的使用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1912年1至2月,孫中山所發電報有171封,日均拍發電報將近3通。由此也反映出當時孫中山與各方資訊交流的頻繁。

 

軍政府拍發的電報,清政府也有收到一些。如11月27日,鎮江軍政府司令林述慶致電上海、蘇州等地都督:「漢陽不能保守,大局急迫。敝處曾急電閩粵,挑選勁旅,就海道猛攻天津,直搗偽京,以圖牽制。」11月30日,滬軍都督陳其美致電各省都督:「武昌確無恙,曾有電到此。惟漢陽戰雲密佈,北兵殘毀無人理,令人髮指。幸我各省援師陸續到達,掃蕩醜虜,指顧間事也。江寧初六、初七兩日迭獲勝仗,除佔領地已曾通電外,現得悉是日擊斃吳王兩偽統領,敵軍大為奪氣。」這兩份電報都出自清政府官方檔案,題名都注明為「革命黨通電」。

 

當時,被報紙刊登出來的軍政府電文應只是一部分,各方往來電報實際數量當更為龐大。獨立省份軍政府當局借助電報,能及時交流和發表他們對於革命形勢的意見,推動著革命向前發展。

 

結語

 

武昌起義爆發後,在短短4個多月時間裡,革命者就實現了創建民國、推翻清政府的目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此,學術界已有諸多研究。從技術角度考察,電報通信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看到辛亥革命中電報通信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革命各方用以迅速傳遞資訊的重要工具。武昌起義爆發不久,就有外人指出電報對於推動革命進行的重要價值:「現漢口電報局既在革黨掌握,只須善為設施,則革命運動必能推廣。」在此後的革命進程中,革命軍也積極利用電報通信,聯絡及號召各方回應,推動革命向各地迅速蔓延。在與清軍鬥爭、南北議和、商建民國政府等事情中,各方電報往來更是絡繹不絕。於是,1912年3月27日,北京《民視報》發表時評「電報與共和」,稱「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於今,無時不有電報,無事不有電報。說者謂中國之革命為電報之革命,其信然歟。」並舉例道:「謀獨立以電報,舉都督以電報,以至停戰以電報,議和又以電報。主張君主以電報,主張共和又以電報。」等到宣佈共和後,「舉總統者以電報,賀總統者亦以電報。爭地點則以電報爭之,議國政則以電報議之。」因而「吾於是而益信電報之功用,誠所謂一紙賢于十萬師也。」總之,在辛亥革命中,電報通信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推動革命迅速發展的要素之一。

 

(本文首刊於《民國檔案》2021年第4期,原題《電報通信與辛亥革命再探》,作者王東為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講師。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原文注釋從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