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10周年:電報通信與辛亥革命的關係再探(上)(王東)

發佈時間:2023-02-08
 

轉發自:新浪新聞(點我看原文

作者:王東


【上】【下】


晚清時期,由西方人發明的電報通信技術傳入中國後,國內一些重要地方相繼建設了電報線路。到1911年,國內的省會、通商口岸等重要城市大多都已開通電報業務。電報通信在晚清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辛亥革命爆發後,電報通信成為革命軍用以推翻清王朝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雖然已有一些研究者分析了電報通信與辛亥革命的關係,但是仍有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空間,如革命期間電報通信狀況,各方採取的管控措施及使用情況等。本文通過挖掘相關史料,擬深入探究辛亥革命中電報通信的角色地位,以期為辛亥革命研究提供一個不同的技術視角。

 

描述: https://n.sinaimg.cn/mil/crawl/300/w550h550/20211221/6187-4fcf51f2f05eaa36376db87286ac8184.jpg

▲清朝時電報員接收電報的場景

 

武昌起義爆發後革命軍接管電報局

 

武昌起義爆發前,武漢與外界有數條電報線路連接。武漢最早建成的電報線是1884年從南京沿長江經蕪湖、九江至漢口的電報線。1886年,漢口至武昌的跨江電報線建成。次年,建成由漢口溯江而上經沙市、宜昌、重慶等地至成都的電報線。1890年,由沙市向北至襄陽的電報線設成。此線後延伸至老河口,並在甲午戰爭期間經河南荊紫關延展至西安。1897年,武昌經岳陽至長沙的電報線建成。此後,武昌經大冶通至九江的電報線設成。1900年,設成漢口至信陽電報線路,此線後向北一直延伸至北京。武昌起義爆發後,時人主要是利用由漢口向東經九江通往上海的線路及向北經河南直達北京的電報線傳遞資訊。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軍發動起義,攻打城內各據點,揭開辛亥武昌首義序幕。起義軍攻打湖廣總督署時,湖廣總督瑞澂組織力量進行短暫抵抗後,便棄城逃往停泊在武昌附近江面的「楚豫」兵艦上。由於起事倉促,起義新軍並未事先切斷武昌城內與外界的電報線。在佔據武昌電報局後,起義軍在阻斷該局與外界通信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疏忽。據時任武昌電報局總辦的莊亮華稱:

 

職局昨晚醜刻,有黃衣兵隊五六十人,手持刀槍,撞門進局機器房、帳房,將機器全行拆毀,燈、鐘、桌、椅、報底、洋帳亦盡行毀損,臨行並將帳房內各物席捲而去,並云「我們系革黨,特阻斷交通,與瑞某作對,不與你們相干」等語,故未傷人。幸有存機在局,職道即督率領班,將機線立時補接,以資交通。

 

從莊亮華敘述可知,起義軍在11日淩晨1點到3點間到武昌電報局破壞通訊設備,但未發現該局還存有備用機器。當起義軍離開後,電局人員利用局內留存的電報機,接上電線,繼續拍發電報。因此,有報導稱:「革党於十九夜[系農曆日期,下同]起事時,先至武昌電局強停電機,不准官商電傳達。半夜後始知該局設有兩盤電機,遂一併看守,而瑞督之電奏已傳達北京。」11日,漢口電報局致電各電局:「武昌兩線於今晨兩點四十分阻斷,九江之線現亦不通,當飭巡丁前往趕修。」由此可知,武昌電報局與外界電報通信完全中斷當在11日淩晨2點40分左右。另據武昌起義參與者吳醒漢在《武昌起義三日記》中回憶稱:「步炮工兵合攻數小時,至天明,(二十日)瑞澂、張彪始皆退去。此時山前方面,已無敵蹤,遂派二十九標二營排長王志超等去歡迎黎元洪外,複派李青山、張玉清、王起雲等去毀電線。」據此也可知起義軍真正切斷武昌城內電報線路的時間應是在11日淩晨。因此,10日晚武昌起義槍聲打響後的數小時內,武昌電報局與外界通信是通暢的。即便是起義軍到電報局破壞電機設備後的一段時間內,該局仍可利用備存電報機繼續拍發電報。這樣,瑞澂向北京彙報武昌起義情況和向鄰省求援的電報在10日晚有足夠時間發送出去。由此也反映出當時起義發動確實很倉促。

 

11日,革命軍將領及武昌部分政界要人在湖北諮議局舉行聯席會議,原湖北諮議局議長湯化龍在會上表示:「此時武昌發難,各省均不曉得。須先通電各省,請一致回應,以助大功告成。」當晚,革命軍各將領在湖北諮議局擬定各類通電,以號召他省響應起事,「二十日晚各同志在諮議局計畫各事宜,及擬各種通電,異常忙碌,直至天明,即派人將電線恢復。」12日,革命軍佔領漢口,清軍退守劉家廟車站一帶。當日夜間,漢口電報局周圍起火,電報生逃散,漢口電報局與外界電報通信暫時中斷。

 

14日,剛成立的湖北軍政府接管了漢口電報局,允許外國人拍發電報。為防範電報局重新落入清政府手中,維持電報通信暢通,軍政府積極採取措施,「郵電兩局,均派軍隊守禁,蓋以斷□賊救援。」同時,軍政府還以重兵押令電局報生工丁防護武漢境內線路。之後,軍政府設立交通局,管轄電報等交通事務。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飭令交通局派熟悉電報技術人員到漢口電報局進行修理,以期儘快恢復使用。因此,漢口電報局及所轄線路雖有損壞,也能很快得到修復。

 

軍政府接管漢口電報局後,嚴格限制該局收發電報。16日,黎元洪召見漢口電報局洋總管藍佩克(Langeback),向他申明了軍政府對漢口電報局收發電報的規定:「革命軍並不干涉發電一事,或用淺明英文,或用華文,悉聽人便。惟華文電報須由革命軍官員蓋印之後,始能代發。至密碼之電,惟外國政府官員所發始可收接。」17日,在革命軍監管下的漢口電報局仍不易拍發華文電報,私人電報均需派專人送至九江電報局拍發。18日,革命軍向劉家廟車站一帶清軍發動進攻,取得勝利。革命軍隨即切斷了京漢鐵路南段電報線路,使漢口與北京無法直接傳遞電報。之後,軍政府仍嚴格管制漢口電報局拍發中文電報,「華文電報須經國民軍檢查允准始發」。軍政府採取這些措施,主要是為了防止時在漢口仍忠心清廷的人員利用電報向清政府通報消息,同時也可限制外界資訊傳入,尤其是遏制有關陸軍大臣蔭昌帶兵南下消息的傳播,以安人心。10月19日,《申報》報導稱:「滬漢電線仍未修竣,發漢之電須由北京轉遞。本埠電局所收之電僅能發至九江。該處聞尚安靜,外間謠傳革軍已將九江至漢口之電線割斷,此信似不確實,惟漢口電局現仍由革軍管理。」

 

10月下旬,湖北軍政府對所屬機構進行改組,將原隸屬政事部的交通局升為交通部,任命革命党人熊繼貞為部長。熊繼貞執掌交通部後,大力整頓武昌、漢口電報局。據時人日後回憶:「漢口電報局舊局長跑掉了,武昌電報局也急需整頓,還有些地方需要增置機構、人員,這都是刻不容緩的事。他(熊繼貞)以革命毅力,儘先調用學過電報的革命士兵出任局長,如工程第八營的于郁文、章盛愷等,即在他的領導之下起了積極作用。」熊繼貞的整頓保證了武漢電報通信機構的正常運作。由此也可以看到,湖北新軍中的電信兵在維持武漢電報通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1月1日,清軍攻陷漢口,革命軍退守漢陽、武昌,漢口電報局又為清軍奪去。不過此時武漢革命軍與外界的電報通訊已不再受到制約,因為在此之前,鄰省湖南、江西等已宣佈獨立,省內其他地方如黃州、宜昌等地也已反正。11月以後,南方各省也相繼宣佈獨立。獨立省份電報線路連成一片,全為革命軍所掌控和使用。如當時南京電報局接到的各地電報局消息稱:「浙省寧波屬鎮海電報局已於十三日早晨歸革軍;蘇省常州屬無錫電報局是夜被占;鎮江電報局十八日早晨,揚州及南通州等處電局同夜歸革黨;臨黨河口電局十九日夜歸革,而閩省福州電報局十九日早革黨所占。」各地革命軍起義後,首要任務之一就是佔領和接管所在地電報局,以切斷敵方通信,並設置相應機構管轄各電局。

 

上海獨立後,上海電報通信機構即為軍政府接管。11月11日,滬軍都督陳其美致電各省電報局、各省都督及民政長,稱上海電政總局向為全國電政統一的總機關。現由其收復,派王震為交通部長、唐元湛為總局局長。因電報事務中有與外國水線公司交涉事情,頗為重要,事權須統一,仍令該總局管轄全國電局,主管各省電報局用人、報費及一切行政事務,並請各省保護電局及線路。各電局遇有事務,直接與上海電政總局接洽。陳其美此舉是希望讓原郵傳部駐滬電政總局繼續保持獨立省份中電政總機關的地位。

 

12月2日,由原上海電政總局改名的中華民國駐滬電政總局在《申報》發佈告白,稱其向為全國電政總機關,「自民軍光復上海以來,即蒙滬軍都督陳迭次通電各省都督,請仍由本局統轄各省電局,一切行政理財用人等事,皆歸主持,各省已先後承認。」要求各電報局將經收報費和未解款項,即日送滬清繳。因兵事有將款項簿冊攜往他處者,限於1912年1月8日前到總局繳納。如有隱匿侵蝕,查出後將請各軍政府緝拿追繳並嚴懲。

 

其時,一些南方獨立省份承認了上海電政總局繼續作為全國電政總機關的地位。不過,有的省雖表面承認,但實際仍把持著省內電政事業。於是,陳其美又聯合黃興、伍廷芳等人致電各省都督和各地軍政分府,指出上海電政總局有對外交涉之責,應仍如從前辦法辦理,由其統轄各處電局,各都督也多已贊成。「惟粵、贛、浙等省雖已承認上海為統一機關,而于用人、行政、理財數端,仍各自為謀,致多暌隔。」中國電政事業「若省自為界,以款項而言,則盈絀不一,挹注無方,交通可立見斷絕。以外交而言,則要領無主,干涉有詞,利權從此喪失。」希望同人同心協力,以圖大計。

 

12月27日,雲南都督蔡鍔複電陳其美,認可上海電政總局地位,「各省電局仍由上海總局統轄,敝省承認照辦,已飭滇總局轉飭各分局知照。再他省寄滇各報極為遲滯,有稽延一月電到者,請告電政局飛飭各省局留意。」12月底,浙江軍政府都督湯壽潛將浙江電政統一案提交省議會覆議,最後決定將杭州電報局改為浙省電報總局,受省軍政府監督;承認上海電政總局仍為全國總機關,凡交涉及各省往來報費俱歸其辦理;浙江各電局每月收入款項,詳造表冊,悉數解省,由省總局匯往上海電政總局;各局應用材料由省總局向上海電政總局請領,再分給各分局;省總局置局長1人,由都督委任,移知上海電政總局,管理本局及各局報務及材科等事;領班、報生仍由上海總局分派,分局局員由本省局長妥派;薪水由總局局長厘定等級,核實開支,具報電政總局;各局本省往來電報及與他省往來電報另列號數,造表送省總局核算,由省總局另制總表,送電政總局稽核。浙江的做法是部分承認了上海電政總局的總機關地位,仍保留著浙江電政總局人事權及管理權。

 

安徽都督孫毓筠致電上海電政總局,稱皖北軍情緊急,消息必須靈通。現在六安、壽州、廬州、潁州、亳州、鳳陽、正陽關電報線不通,修理刻不容緩。「皖局人才、材料均乏,務望由滬分派得力人員,攜帶材料,由蕪赴廬,由寧赴臨淮,星夜趕修。此事關係極重,務求速辦,並候示覆。」然後,孫毓筠又專門致電陳其美,以皖北軍情緊急,關係極重,務商請上海電政總局,照所提事宜辦理。這時,安徽省內電報線路的修復還需要依賴上海電政總局的幫助。

 

1911年,原本要遷往北京的上海電政總局因武昌起義爆發只得繼續留駐上海。上海光復後,上海電政總局原來的全國電政總機關身份得到一些獨立省份承認。這樣,它能夠繼續發揮職能作用,修復南方一些省份的電報線路,以保證軍政府電報通信管道的通暢。

 

清政府管制電報通信

 

清政府也十分重視電報通信。四川保路運動發生後,郵傳部就嚴令北京至四川沿途各電報局迅速修復損壞的電報線,以保證兩地電報通信的暢通。1911年9月15日,郵傳部致電上海電政總局,指出電報通信重要,蕪湖、大通電報線阻斷已久,尚未修通,各方電報均由京漢直達線傳遞,若此線阻滯,影響更大。讓電政總局局長周萬鵬速飭蕪湖、大通電局趕修損壞的電報線路,並飭漢鄭京保沿途各電局加派工丁人員,晝夜梭巡京漢直達線路。

 

10月12日,革命軍佔領漢口,漢口電報局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該日,周萬鵬密電郵傳大臣盛宣懷,請示應對辦法:「據漢局本日上午十一點半來電稱:武昌失,漢局岌岌可危等語。除電飭漢局於租界萍礦局設機通報外,應如何派兵保護之處,伏乞裁奪施行。」為保證北京與漢口電報通信暢通,盛宣懷讓漢口電報局總辦王庭珠速到租界內的萍鄉礦務局安置電報機器,或另租屋趕設機器,以通要電。同日,他又致電周萬鵬:「漢線將斷,王道(指王庭珠)膽小,移設租界以及如何變通」,速飭領班、總管妥辦,「黃州以上距漢數十裡處速設報房,如遇線斷,小輪可送,已調海軍赴漢,且有洋輪,水道必無阻。」同時,為保證國內其他地方電報線的暢通,盛宣懷還致電各省督撫,請他們設法保護省內的電報線。

 

10月14日,革命軍接管位於租界內的漢口電報局。為不使革命軍利用電報傳遞消息,該局人員想出一辦法,即讓九江、信陽局暫時斷開直達線路,以阻革命軍通報。16日,盛宣懷致電周萬鵬:「安帥電:蕪湖至殷匯線不能暢。此最要緊,望火速修通,毋惜小費。長江總管如此不中用,可恨。租界設線恐一時難成,望陽羅速成,已電各省督撫暫寄九江轉漢,望即電九局,漢口以上各電可交郵局分別帶交。」陽邏是位於漢口下游不遠處長江邊上的一碼頭,在此設報房可就近接收從漢口由水路送來的電報,再向東轉遞至各處。暫時無法恢復電報通信地方的電報只有靠郵局寄送。

 

隨著局勢迅速變化,陽邏設局轉報辦法隨即因位於其下游的黃州為革命軍佔領,黃州電報局被革命軍接收而化為泡影。之後,漢口向東發送的電報只能用船送到九江電報局轉發。17日,周萬鵬向郵傳部報告漢口電報局情況及請示應對辦法時稱:

 

頃接漢口局洋員藍佩克廿五午後來電云:「今晨見革党首領黎元洪,囑令:凡西人官報均照收,明碼英文商電亦照收,華文明碼電報亦可發寄,惟須由革黨派人稽察。現已佈告官商,本局不能收發密碼電信,只可郵寄至九江轉遞。漢局現有報生三十人,工作歸該洋員管轄,為電局辦事」等語。則華文明碼漢局似尚可通,但革黨派人稽察,亦屬無裨。究竟此項華文明碼商電,各局與漢局應否收發,伏乞迅速示遵。

 

為阻止革命消息擴散開來,清政府採取限制措施,其中一項重要辦法就是管制各地電報局收發有關武昌起義消息的電報。10月15日,陸軍部函請郵傳部通令全國各地電報局及鐵路沿線電報局,除蓋有官印的電報外,暫時禁止拍發民眾密碼電報,並讓電報局人員隨時留意查閱電報內容,扣留可疑和「悖逆」電報。同日,署理民政大臣桂春傳諭巡警總廳,嚴禁京城各報登載有關湖北軍事消息。不僅如此,清政府還曾試圖限制在京外國人拍發電報。16日,清政府向駐京各公使館通報,指出今後電報局將不再接收發往湖北、河南、江西、四川、貴州、雲南各省的電報。為此,法國駐華公使代辦斐格(G.Picot)立即向外務部提出抗議,要求「只要線路尚未被切斷,保證公使館和各領事館之間的通訊聯絡」。其後,駐京各國公使又應外國商人請求,特向清政府交涉,反對郵傳部取締電報新章。清政府只得允許通融辦理,規定「凡商家密碼電信,如由公使或領事閱過,准為照發」。

 

描述: https://n.sinaimg.cn/mil/crawl/171/w550h421/20211221/01c8-e4f4b1882918f22b0cf28a390713da9e.jpg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義党人在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

 

武昌起義消息迅速傳遍全國後,其他一些省也開始管制涉及防務、治安內容電報的發遞。從13日起,杭州當局「密派某幹員三人駐宿電報局,凡商民發報,如有牽涉本省防務稿件,一概截留不發,各報新聞電報尤為注意。」兩廣總督張鳴岐也積極採取措施,以「恐謠言日多,特飭電局,凡關於防礙治安電信,概停收發,報館專電尤須檢查,並傳諭各屬電報房一體照辦」。

 

郵傳部則令各地電報局:「私家電信如關鄂省亂事,一概不准發遞。」一些電報局似乎並未認真執行此命令。18日,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致電盛宣懷:「連日飭潘道檢查滬電,內有轉達東吉長兩報電云:「九江、湖口陷失,援鄂軍潰」等語,此等謠言,不知滬局何故代發。」此事關係治安,應請飭上海電報局及其他各省電報局一律檢查扣留謠言電報,勿致搖惑。東三省已經停止收發密碼商電,各省也請一律停收。於是,盛宣懷又電令全國各電局:「商報密碼暫不准發,查出定惟該局員領班生是問。」

 

為防止各地通過電報傳遞消息,維持社會穩定,郵傳部專門制定及頒佈了限制電報收發的規定:

 

(一)明碼、密碼之電,惟各大臣及外國領事可以收發;(二)外人發電須書明白之英文。若談軍事之電,無論如何不得代發;(三)中國私電電文明白者,可為代發;密碼官電發交各衙門者,可為代發。如發與私宅者,須由電局總辦斟酌辦理;(四)密碼急電或私電均不得代發;(五)目下各電均須由電局查閱;(六)中外官電須有發電者之印押,否則不能代發;(七)各電如不能遞到,電局不擔責任。

 

此規定主要是針對革命黨人使用電報通信,以防止他們借助電報技術傳遞革命消息,以期遏制勢如燎原的革命起義。

 

10月16日,盛宣懷致電各省將軍督撫,通告武昌情形:

 

武昌兵變,不及萬人,城中無糧,水陸到齊,不難克復。惟防軍太少,統帥未到,兵匪殺掠,漢口震動,電線被占,假電甚多。薩軍門統兵艦雷艇十數號,蔭大臣統步炮隊二萬,火車赴漢,沿途無恙,日內陸續可到。另有萬人由津輪船赴漢,內定袁、岑宮保督楚、川。京都安謐,報紙謠言斷不可信。

 

雖然郵傳部對各地電報局收發電報作出種種限制和規定,但武漢地區消息仍通過電報傳遞及時出現在上海等地各大報刊上。清政府自己與漢口電報通信聯繫卻日益陷入困境。18日,革命軍取得劉家廟大捷,佔領京漢鐵路南端電報房,切斷了沿京漢鐵路直達北京的電報線,致使在漢口的清政府官方人員與北京政府直接聯繫愈加困難。正如時在漢口的漢冶萍公司經理李維格在19日日記中寫道:「劉家廟車站失守,官軍退駐灄口,該路南局本與劉家廟車站電線相接,直達北京,蓋該站為南段總機關也。此站失守,南北資訊隔絕。」20日,躲在停泊于漢口江面「楚豫」艦上的瑞澂在經由九江電報局向北京發去的電報裡也談到拍電的困難:「現在各處電報久已不通,所有電奏去電,先猶可托鐵路南局譯發,前日又複斷絕,故改送九江電局拍發。」自10日晚棄城逃往兵艦上後,瑞澂與外界電報通信先是通過漢口電報局發送,當漢口電報局被革命軍接管後,又通過劉家廟車站報房與北京通電。劉家廟戰後,基本斷絕了他在漢口與外界的直接聯繫。之後,他只得將電報送往九江拍發。

 

10月16日,上海電報局致電各電局,告知長江電報線路通阻情況:「蕪湖至殷家匯四線停阻,江西、兩廣各報暫由蕪湖輪寄九江,一面仍將官電由曹縣皖北一路轉遞,漢局為革黨佔據,川湘滇各報均由鄭州、西安、沙市、瀘州、畢節一路分別轉遞。」10月18日,署理四川總督趙爾豐致電內閣:「漢口電久不通,所恃沙市之線而又時通時窒,且恐日久又生阻力,仍擬由滇桂粵轉,敬請鈞閣飭三省局遵照為仰。武昌電本既為賊有,請速另頒各省密電,以免漏泄。」10月22日,《申報》刊登消息稱:「滬漢電信仍未通,昨夜武昌忽能與滬通電,惜僅有數分鐘,電線複斷,故未曾得有實在之消息。九江至漢原有兩線,一在江之北岸,一在江之南岸,昨夜既通而複斷者為南岸線,今兩線皆不通,以致今日幾無確實可恃之電信。」在戰爭環境下,長江中下游一帶的電報線路通信狀況很不穩定。

 

10月23日夜,九江新軍回應起義,隨即佔領九江電報局。九江政權轉移還比較平穩,城內秩序沒有出現大的混亂。然該地仍有一些人因驚惶而遷徙他往,九江電報局的拍電生也都逃匿。26日,江漢關稅務司蘇古敦(Sugden,A.H。)向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Aglen,F.A。)抱怨清政府不能維持漢口與北京間電報通信,以致給其工作帶來不便:「清政府不能維持電訊交通,使我們無法聯繫,我沒有請示而行事,即使他們有意見,您也不至於受責備。」面對不斷出現的通信問題,清政府也在積極設法應對。10月29日,《時報》報導稱:「中國電報局通知蕪湖以西,電不能通,各種電信多從九江轉寄漢口,但到者甚少。郵政、電局中人因無可傳送,多離工他去。」隨著長江中下游各省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加上郵傳部人事變動,清政府對南方電報通信的管控愈加無力。

 

11月初,郵傳部各堂官因軍務正在吃緊之際,誠恐各省革命党聯合,別圖起事,特密電各省電報局,務必認真稽查往來電報,見有遞發暗碼而形跡可疑者,即派人跟蹤密訪。倘系匪徒,速即知照地方官拿辦,以免勾串。11月7日,上海電報局辦公樓外掛出了白旗。上海電報局正式脫離清政府。同時,未及遷往北京的電政總局也由軍政府接管。這樣,清政府基本喪失了對南方省份電報通信機構的管轄。

 

在北方,電報局也成為各方爭奪的對象。12月14日,直隸井陘知縣王桂壽致電郵傳部,報告稱該月11日,官軍、革命軍在該城巷戰。革命軍進入井陘電報局,劫去報費三百數十餘元,毀壞兩路電機一部,搶毀各員役衣服及器具等甚多。其督飭局員、領班等人極力防禦,維持電報通信,最後軍情要電並無貽誤。山西太原的情況,據太原電報局總辦莊清華稱:「(十月)初八早,山西革軍即行起事,電局被兵數十人佔據,割斷電線,拆去機器,逼兄速辦報銷,追繳存款。」次日,革命軍在電報局門前殺死六人,各電報生都驚懼萬分,逃至寓中住了一夜,後經苦勸,方才回局。此後,各電報生均未走散。「幸而上月廿一,革軍大敗,東省北逃走一空,電局始能復舊。」在戰時情形下,電報局也只得任由鬥爭雙方任意爭奪了。

 

武昌起義爆發後,郵傳部極力維持電報通信,並限制各種「逆電」傳遞。隨著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郵傳部管控的電報通信區域越來越小,直至完全喪失對各獨立省份電報通信的管控。

 

下一篇:辛亥革命110周年:電報通信與辛亥革命的關係再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