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上海光復於國曆11月3日夜間,參見杭州光復)
上海之光復,以陳其美同志奔走為最力。其美字英士,浙江湖州人,留學日本東京警監學校,丙午冬加入同盟會,運動革命。歸國奔走於滬、杭間。迄武漢首義,同志謀光復上海,由李徵五、虞洽卿、孫泉標、陳伯剛、李屑卿、陳韻泉等商借寧波同鄉會所存湖州水災捐款四千元;又因孫泉標、陳根香、李薇莊等在江南製造局總辦張葆初家,取得公款十萬兩,交李平書同志,付予英士,為上海起事之需。申江向為革命根據地,及中部同盟會成立,長江革命運動,尤多以申江為策源地。辛亥武漢首義後,清廷以重兵南下征勦,鄂軍政府催促各省同志急起響應,英士得此消息,擬先在寧、杭間發動,眾以為見,該令等即額手迎降。並傳諭防勇人等,辦公之地,及監獄押所,不可輕忽。民軍遂往上海道署,滬道劉襄孫以先逃匿租界,其文武屬員及護勇等卅餘人,均迎降。襄孫又匿居洋務局不出,分電江督、蘇撫求救,軍政分府亦備文著:「劉速出洋務局,如果匿居上海,全滬人民均不承認。」當起事時,道署及參將署,於九時三刻起火,旋熄,是夕縣署監獄及城門要道,均由商團會友,會同巡警看守,一面由軍政分府出示安民。民軍既先佔領閘北警察局,即舉陳漢欽為臨時領袖,溥東警察局以陳天民、沈俠民為領袖,一面派騎巡巡視各區,觀者如堵,歡聲雷動。
上海各界商議成立滬軍都督府情景 右前為陳其美
其時城自治公所總董李平書,即拜會各國領事,接洽一切,均表同情。一時英、美、法三界中商店,均懸白旗,或書「復漢」,或書「民軍萬歲」。道、縣兩署押犯及勇丁供應,均由商團置備,沈君縵雲籌得鉅貲,將投效之人,先發餉銀半月,以示體恤。押犯徐仲魯、張毛毛、僧真修、均積惡重重,國民久望將其正法而未達目的者,十四日(國曆11月4日)十時,由城自治公所將三犯正法,人心大快。又當起事時,閘北巡警局附近火起,巡警皆臂纏白布,宣布與民軍聯合,俄而城上高懸白旗,各衙署局所門首,一律自換白旗,居民鼓掌呼中華民國萬歲者,遠近響應。十四夕,仍由民軍分隊負槍出巡,南北居民,安堵無驚。十四晚六時許,有松江清兵來攻,在龍華附近登岸,旋亦降附於民軍。十六日(國曆11月6日)四時,將小東門海防廳署改為臨時軍政分府,各團體畢集,討論獨立後辦法。先由臨時民政總長李平書君宣布「民國成立,皆諸同志熱心毅力,有志竟成,救我滬上數十萬生靈,但敝人既蒙推舉為臨時民政長,於軍事不能代謀,今當以軍事為先,民事為後,請推舉總司令。」旋由朱少屏宣佈陳英士先生光復製造局之功績,隨公推陳英士君為軍政府臨時滬軍大都督。陳君謙讓不受,並歷數佔得製造局之苦。王詠琴言:「陳君功德,婦孺皆知,他年定卜銅像巍峨,今日請先暫任都督,以安眾心。」沈縵雲君等又力勸駕,陳君始允擔任,大眾鼓掌歡迎。復選舉參謀李燮和、鈕惕生、王熙普、黃膺白、陳漢欽、葉惠鈞、李英石等,共七員,遂歡呼而散。同時並收復無淞海軍艦隊云。(陳春生)
(摘錄陳春生《辛亥江蘇光復記》原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