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武旭如先生傳略(節錄自國史館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三十五冊)

發佈時間:2023-01-05
 

轉發自:武之璋的部落格(點我看原文

圖/文:武之璋

 

▲武旭如先生像

 

武旭如先生,世居河陽(今河南省孟縣)耕讀世家,民前十八年(清光緒二十四年)出生。六歲入私塾,從名孝廉耿杏珊先生受業。十一歲畢四書五經,十二歲入縣立高等小學,十四歲入府城之覃懷中學,張臚卿先生惜其才,收為入室弟子,奠定先生一生為學做人基礎;民國二年考入北京法政專門學校,五年畢業。

 

民國元年,就讀覃懷中學期間,受于右任等革命先進影響,隻身南下參加革命。辛亥起義之役,編入黃興部,僅受軍訓五天,發槍一隻,子彈三發,即上戰場。在武昌三眼橋被俘,被俘者三十餘人次第槍決,滿清軍官盧某,奇其貌,釋之,未久,革命成功,先生北上繼續學業。民二,經河南革命元老暴質夫先生介紹,正式入國民黨,旋從軍入閩系李厚基部隊,在軍中從事黨務活動,後因身份暴露寅夜逃離。民國九年,受暴質夫先生邀,回孟縣辦民團,任團總,以清剿土匪,維持桑梓治安,頗有成效。繼之擴大規範.擔任溫、孟、濟、沁四縣民團指揮官,訓練團勇,成立四縣聯防制度,地方治安得以平靜。民國十六年,北閥軍興,與豫藉同志翟昭武、李雅仙等響應革命,參加北伐,任十七軍上尉參謀,後任二十路總指揮張鈁部上校軍法處處長。十九年,回河南.歷任建設廳科長、教育廳祕書。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任羅山縣縣長,曾與共軍高俊亭部作戰十餘次,「七七」事變後,一戰區長官部(司令長官程潛)以先生於豫辮理民團多年,在北方頗有實力、人望,乃委任先生出任自衛軍第六路少將司令,與日軍、共軍兩面作戰,頗有勛勞。二十八年,河南第十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游擊第二十三縱隊司令,駐防隴海路東,與共軍楊得志部交鋒多次,使之無法在鐵道東側發展[1]。烽火連天之中,除與日偽、共軍兩面作戰外,又安排大批流亡學生赴後方就學,變賣祖產,四處籌款以救饑民,更多次率部參加搶救黃河水患以及救蝗災等工作,可謂艱苦備嘗。

 

民國三十二年,一戰區司令長官蔣公鼎文力邀先生回一戰區任豫北挺進軍少將副司令[2],司令為豫軍界前輩吳協唐先生。三十三年,一戰區潰敗,洛陽淪陷,奉蔣公鼎文命攔截潰兵,得數萬之眾,使之不得擾民,集結整編後重回戰場,後至重慶任中央黨部組織部視察,勝利後,任地政部總務司長、參事。

 

民國三十八年,隨中央赴台,任職四十四兵工廠騁任專員,並兼建國中學國文教員,後以著作取得大學講師資格,任教淡江大學多年。民國六十四年,患食道癌去世。

 

先生自幼好學,博聞強記,國學根基札實,雖槍林彈雨之中亦手不釋卷,在淡江任教期間,常為教授釋疑解惑,被譽為活字典。著有:《水經註辨異》、《濟水考》等。

 

先生雖未受正規軍事教育,但因熟讀兵書,胸中自有韜略,且膽識過人,故在抗日期間雖與日軍、共軍兩面作戰,卻能迭建戰功。

 

先生個性耿直、嫉惡如仇,無論從事軍政或執教鞭,皆極積極奮發,全無中國人因循苟且之惡習。亦因個性過於耿直,始終未蒙大用。先生授業恩師張臚卿先生哲嗣、前考試委員張儐先生於先生去世後輓之曰:

 

「公是先君門下一英才,文武兼資應上台。」

 

「李廣多奇終不遇,山陽笛韻空餘哀。」

 

先生來台後,子女年幼,薪水微薄,入不敷出,除任教席外,更兼孵豆芽、養雞等副業.以維生計。生活窮困不以為意,然常懷亡國之痛,縱論時勢常有驚人之語,如檢討大陸淪陷,每每論及:先總統信任特務、專寵戴笠,使國民黨失去理想性、同志愛,特務專橫,人人自危,國民黨後期已質變,此乃大陸敗亡之最大原因。類此言論常語驚四座,亦常被視為異端邪說。然以今日之民主標準,回顧當年戴笠之作為,以及戴對黨內同志造成之恐怖氣氛,先生之說或有過激之處,然亦可證先生見識高遠、敢言有為時人所不及者。

 

先生雖無赫赫之功,但其為人、處世,足為後輩效法者,所在多有,故特記之。

 

附先生作「建黨六十週年紀念感賦四十四韻」:

 

覺羅季年政失常,強鄰虎視國危亡,割地賠款事未已,瓜分陰謀起海洋。

 

牝雞司晨惟家索,龍庭已兆周家殤,暢春笙歌聲漸歇,玉泉山下起新堂。

 

籍田村民租日重,石壕吏橫鄉里惶,民怨鼎沸草澤動,望空願同時日喪。

 

朝臣公族無遠見,誤把改革作鬩牆,堅持祖制阻立憲,恩仇主奴錯思量。

 

封彊日削寇漸深,萬量邊徼無關防,禹甸陸沉實堪虞,四海同仇望武湯。

 

夜半槍聲起工營,黃鶴樓頭義旗颺,勢如秋風掃落葉,清室君臣徒徬徨。

 

九重詔書稱遜位,華夏從此廢君王,父老重賭漢衣冠,萬民騰歡喜欲狂。

 

滄海已隔六十載,海天白雲思故鄉,三宮紫宸降南海,聰明獻聖比陶唐。

 

志存光復心在民,浩然正氣大而剛,手披經史五千年,要籍重譯盡參詳。

 

但取典謨可濟世,不事偽異弄篇章,遠涉重洋十萬里,到處釆風評否臧。

 

至於斯邦必問政,棄其所短取其長,苦思精研循真理,斟酌得失求至當。

 

制為三民與五權,政治經濟盡括囊,遲速緩急細分明,克稱綱舉與目張。

 

革新遠法華盛頓,報秦豈效張子房,千秋事功原非易,碧海那能無波浪。

 

幸有英賢承大業,力挽危舟渡溟滄,月落星殘夜氣盡,風和雲散日當陽。

 

嗟我與黨同歲月,曾與先烈並趨蹌,弱冠千量赴國難,拋卻詩書弄長槍。

 

志士從此有圭臬,不再岐路循亡羊,歲在甲午孟冬月,列星拱辰聚扶桑。

 

椎牛歃血效湯武,泰誓牧詞佈四綱,驅逐靼虜復中華,漢家山河期重光。

 

建立民國均地權,根絕專制抑強梁,按圖索驥有成謀,九州到處試鋒鋩。

 

從此革命非空談,前仆後起呈鷹揚,黃花一舉雖未成,聲威遠播驚虎狼。

 

鸚鵡洲上芳草萋,揚子江邊嗽菊黃,元戎高瞻著奇謀,黨人拼死衝陣行。

 

四平山下作楚囚,三眼橋上履秋霜,幸有先人恩澤在,祥雲靄靄下天方。

 

四十年來少建樹,清夜捫心愧元良,往事那堪重回首,陰風不覺淚沱滂。

 

註:關於先父年齡有諸多不同版本,有民前十六年、民前十七年、民前十八年者。可能因為當年家累甚重,怕提旱退休子女學業尚未完成,故以大報小。不過從小我們聽爸爸講事時的印象,先父是民前十八年生。

 

算來先父辭世已三十餘年,我也垂垂老矣!回憶往事感慨系之。誓以餘年專心治學,期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以慰先父在天之靈。

 

[1] 一九九七年,大陸官方印行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史》一書,有一千六百字涉及武旭如將軍在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任任上,與中共「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針針相對。可惜當時一戰區抗日預備軍總司令張鈁(民前二十六-民五十五;民三十八年十一月中,在豫陝鄂邊區綏靖主任任上策動陳克非第二十兵團變節投共)顢頇無能,竟同意收編窮途末路的「獨立團」,使武旭如將軍會剿這支共軍的部署功虧一簣。

 

[2] 武旭如將軍任豫北挺進軍副司令時,大力扶植滑縣聯保主任王太恭所組織的抗日民團,幫助他擴充至二千人、四大隊。由於王太恭堅決反共,民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被共軍冀魯豫軍區圍攻擊斃。其子王三祝係中央大陸軍校洛陽一分校步兵畢業,為報國仇家恨,率百餘鄉親重新組建三個大隊,抗戰勝利後掌控了滑縣周圍幾個縣;一九四七年春,被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封為豫北剿匪總指揮、第十二綏靖區副主任,授中將銜,兼河南第三、四兩個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的聯合警備司令;同年當選立法委員。他屢次重創共軍,襲擊豫北縣、區共軍千餘次。三十八年四月,率二千官兵自太行山殺回安陽,誓與城共存亡;五月二日,共軍發動總攻,王三祝打開四面城門全面出擊,力竭被俘後被公審槍決。事見鄭義著《反攻大陸機密檔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