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古論今】二十一世紀中國之前途 (陳濟民)

發佈時間:2021-06-29
 

文/陳濟民(資深名評論家)

 

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華民國迄今屆滿百年。為紀念這一偉大革命事蹟,海峽兩岸中國人以至全世界的中國人,分別集會紀念回顧歷史、抒發評論,可見其影響深遠。為了光大史實,啟迪後進,將做縱橫之剖析,共同探討中國今後之未來。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帝制,建立民國。它不獨改變了中國當時的現狀,其實他也改變了全世界對中國的態度與決策。在此之前,它們對中國人是輕視的,都存有分肥、分贓的作法,辛亥以後,它們才了解這一民族的潛在力量,不可輕侮。有的對中國前途樂觀其成,有的卻害怕失去利益和加強侵略,他們絕不希望中國現代化與強大。

 

其次;辛亥革命成功,是中國人民主思想的高度提升,建立了政治體制,走憲政的方向。不論後來的實行有無成效,但絕不能再有違反潮流,阻礙進步的行為。洪憲的失敗、張勳的惡行皆成笑柄,這表明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後,中國不會接納專制惡毒的政治思潮,縱有,也是短命的。就以上國內外對辛亥革命的影響看,孫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催生者,也是保護者。他幾十年來,在世界各地的奔走呼號,百折不撓,就是要爭取中國人的反帝、反封建、爭民主的願望,在這點上,它不獨以三民主義來倡導,更以自己為表率而實行。可惜他未及見辛亥革命建國百年的慶祝盛典,但他的精神,他的意志,仍然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不會磨滅。

 

辛亥革命百年來,曾經歷兩大戰役。一個是隨著中山先生腳步,中國國民黨蔣中正先生領導的北伐,統一中國,逐步完成中山先生建國理想,這應是辛亥革命後最有完善結局的時期,但也觸發了日本侵華的八年對日抗戰,開始了國共兩黨團結一致,共禦外侮的歷史新頁。

 

日本軍閥敢於侵略中國,藐視國際正義,也就啟發世界野心強權以武力擴張侵略的行為,引發德、義強權的野心,因而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抗日之戰,成了世界反侵略正義之師。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義潰敗,日本投降,抗日全面勝利,中國成為世界五強之一。但是中國的損失,遠大於德、義、日三大侵略禍首。此時國際又燃起了嫉視中國,防止黃禍的觀念。雅爾達協定,種下中國分裂的惡果,這一分裂,使得中華民國分為兩個中國政府,使一統的中國,變成海峽兩岸對峙的局面。數十年中,美國陷於韓、越戰區不能拔足,蘇俄集權體制,終於瓦解,而大陸中共,則在十年的文革大亂中,證實了毛澤東無產階級的革命何等窮困。有幸經鄧小平的實事求是,力挽狂瀾,使中共秉承辛亥革命的腳步,扭轉艱危,步入改革。

 

一百年來,中國是世界思潮的試驗場,是民主體制的修理站,也是侵略者焚身的墳場。一百年來,中國人用幾千萬生命,換得了無窮的教訓,那應該是下列幾點:

 

第一、中國的文明文化、歷史地位,應該是近代的最能使民主自由的

源泉,他能化解兇殘,變危機為轉機。

 

第二、孫中山先生身教與言教,智慧與精神,應該是辛亥革命共同留下

的資產,更是海峽兩岸中國人行為指引的方向。

 

中國的未來是光明的。中國的前途奠基於三個字, 一是生活的「活」,一是合作的「合」,另一則是和平的「和」,換言之,安定生活,建立民主的合作,必須是和平的環境。今後的兩岸關係,必然是在「九二」共識之下,先求貫徹有效的和平環境,和平準備,共同合作,以創造活力,使每個人活得有尊嚴、有保障。臺灣與大陸雖有海峽鴻溝,也成為寬廣坦途。

 

百年來,兩岸關係由危急轉為和緩,我們不得不想起鄧小平先生堅毅的改革意志,同時更不能忘記蔣經國先生的開放襟懷,他倆都是由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的教誨與感召下,有深刻的反省,在大方向的指引下,做共同的努力。民主政治主權在民,民心所向威力無窮。馬英九總統與胡錦濤主席更能有此體會。

 

今天中國人的共同企望,是兩岸和平,由和平的環境,奮力合作,使百年後的辛亥革命精神,更進一步創造更有活力的中國未來。

 

(本文作者為湖北黃陂人,九十八歲,湖北同鄉會榮譽理事、大學教授、資深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