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城子坦四合院:打響辛亥革命東北第一槍

發佈時間:2023-01-05
 

轉發自:壹讀(點我看原文

圖/文:駐馬店廣視網

 

這處安靜的院落裡只能聽到雞鳴狗叫,很難同當年硝煙紛飛的戰場聯繫在一起。

 

青石白灰搭建的老宅如今已經殘舊不堪,亟須保護。

 

在普蘭店市城子坦鎮老古村,有一座由石頭壘成的四合院,別看現在這座四合院貌不驚人甚至有些殘破,但這裡在一百多年前卻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歷史事件:1911年11月20日,復州聚社(後改聚凝鄉)原社長、民軍首領顧人宜率莊(河)復(州)民軍攻打清朝軍隊巡防隊,首戰告捷,打響了辛亥革命東北第一槍,並建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分府」。如今,老宅百年前風光早已不再,但當年響應、參與起義的李新鄴後人依然守護著這裡。

 

水桶加鞭炮 嚇退清兵首戰告捷

 

沿202國道行至城子坦路段,就能看見高11.2米的「辛亥革命東北第一槍舊址」花崗岩紀念碑,老四合院就在紀念碑旁邊不遠。四合院目前的主人叫李國川,今年58歲,是李新鄴的第六代孫。他告訴記者,李家祖籍山東,三百多年前搬來這裡。這座四合院建於一百四十多年前,雖然現在看來沒什麼不同,但在當時可算是豪宅,而且這裡水陸交通便捷,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正因為這樣,這裡還曾被清朝駐軍看中並強行霸佔作為兵營。

 

提起先祖的義舉,李國川充滿自豪。據他介紹,先祖李新鄴是當地知名中醫,他飽學詩書,為人正直,與顧人宜是結拜兄弟。李家在當地勢力很大,養槍養炮。後來,李新鄴不但資助顧氏兄弟鬧革命,還曾為民軍採藥摔壞了腿。

 

據史料記載,1911年11月20日,顧人宜率莊復民軍,響應武昌起義,向清軍巡防隊發起進攻,打響了辛亥革命在東北地區的第一槍並一戰告捷,清軍敗退瓦房店。李國川聽老輩人說,這一戰其實是僥倖獲勝,「當時民兵手裡沒有多少槍炮,大部分人都是拿著水桶加鞭炮製造出槍炮的動靜,嚇跑了不少清兵!」這支裝備低劣的民軍後來打到了莊河,才靠收繳來的武器,組建了像樣的部隊。

 

遵遺訓世代守護老屋

 

起義成功後,顧人宜曾想把四合院完璧歸趙,但李新鄴堅決不肯。他覺得李家臥龍臨水背山,地形開闊,便於民軍駐紮防守。從長遠考慮,顧人宜接受了李新鄴的建議。11月27日,顧人宜在四合院裡成立了軍政分府及征清滿洲第一軍司令部。後來,顧人宜被任命為關外軍第一鎮鎮統,啟程趕赴煙臺。當時李新鄴上山採藥又摔傷了腰部,沒能與顧人宜同赴煙臺。

 

顧人宜臨走時囑咐李新鄴,「這個老宅是咱們用生命從清軍手裡奪回來的,是咱們抗清救民的根據地,你和家人要用心守護,將來等我解甲歸田時,咱們還要在這個四合院共開診所。」李新鄴一直把這段話記在心裡。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李新鄴早已離開了人世,但他留下的遺訓卻傳了下來。每一代李家子孫都按老人的囑託,一代代守護著這裡的老房子,但老宅裡發生的故事卻慢慢被歲月塵封。

 

直至1997年,我市地方史專家孫玉注意到「辛亥革命東北第一槍」和「中華民國軍政分府」舊址在史志研究上的重要價值。為此,他先後多次去城子坦鎮考證。歷經12年,幾經周折,專家終於確認「中華民國軍政分府」舊址就藏身於城子坦鎮老古村的這座四合院內,並發現了當年民軍使用過的櫃子和大瓷碗。

 

遲暮老宅殘舊不堪 亟待保護修復

 

記者是在前不久的一個下午採訪的,身處這處安靜的院落裡只能聽到雞鳴狗叫,很難同當年硝煙紛飛的戰場聯繫在一起。由於年代久遠,這座青石白灰結構的老宅,眼下已成為危房。5間前正房進出的門洞大門已損壞,4間住屋門窗破朽,玻璃殘缺,牆垛出現裂縫,屋頂漏雨,人不敢住。李國川一家只能搬到在大院後的房子裡。

 

走入後排的平房,醇厚的酒糟香撲面而來,李國川正在屋裡釀酒。「釀酒不是我的主業,我是不想讓這祖傳的釀酒秘方失傳。」一開始,李國川都是將自己釀的酒分送給鄰居,貨真價實的純糧酒把很多瓶裝酒都比下去了,開始供不應求。後來,李國川稍微收點成本錢,在他心裡可有一份「壯志」:如果以後這裡出了名,有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參觀,李國川想把自釀的酒註冊商標作為紀念品出售,就叫「第一槍」酒。

 

「看著周圍鄰居住新房,我也羨慕。」李國川的愛人牟桂華告訴記者,她曾動過重修老宅的念頭,但後來老宅被認定為「辛亥革命東北第一槍舊址」後,新聞媒體來採訪、文學部門的專家教授來考察、遊人慕名而來參觀的不少,她和丈夫只能繼續守護著老宅。「現在俺們兩口子最大的心願,就是把老祖宗留下的老宅看管好,把歷史珍貴舊址保護好。俺們就是一個種地農民,沒啥經濟條件,望各級政府多關心點,社會關愛點,幫助把舊房子修復一下。」

 

記者從普蘭店市博物館瞭解到,由於發現較晚,老宅目前還不算是大連市文物保護單位,普蘭店計劃為老宅申報下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