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自:南京論壇NJF(點我看本文)
作者:郭華林
▲1910年6月,伊犁新軍出行。莫理循攝。
辛亥革命歷來是中國近代史學界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相關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對西北地方辛亥革命情況的研究仍顯不足。在新疆爆發的迪化起義、伊犁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的相關研究逐步碎片化,研究腳步放緩。但在週邊研究和新史料的不斷推動下,新疆辛亥革命史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間和動力,這不僅能使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更加完整,也能進一步推動近代邊疆史研究的發展。
01 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特點
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在政治層面上結束了君主專制,也在思想文化、社會風俗等各方面進行了革新,是近代史學界關注的重點和熱點,相關研究成果持續問世,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方面面,是史學界較為成熟的研究領域之一。(1)
回望百餘年的研究進程,從上世紀對辛亥革命的通史敘述和基本問題的研究,到如今精細化和碎片化的打井式研究琳琅滿目,我們逐漸發現有以下三點現象:
第一,南重北輕。對於南方各省的革命情況,廣大學人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和持續的研究,不論是宏觀的革命敘事,還是對相關細節問題的專論都有著豐碩的成果。對於北方省份,尤其是西北各省,研究力度相對較小,進度也略顯停滯。
第二,前重後輕。學界對武昌首義後較早回應革命的省份著墨甚多,即使是在北方的陝西,也是受到了相當的重視,而起義爆發較晚的省份則備受冷落。
第三,長時段式的研究較少。辛亥革命雖不是轉瞬即逝,但也是一段相對短暫的歷史,這並不意味著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有限,反而是它深刻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把辛亥革命放到一段足夠長的歷史時段中去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對辛亥革命某一特定問題的打井式研究汗牛充棟,更為宏觀的百年中國近代史通史著作也鱗次櫛比。雖然打井式的專精研究對探析歷史細節有著積極作用,但缺少對辛亥革命的整體把握。第四,當然,出現這些學術現象也是頗為正常的。武昌首義爆發後,南方各省不僅回應快,也相較於其他省份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理應吸引足夠的關注。而且從史料獲取的難易程度、填補研究空白、鉤沉被忽視的歷史死角等方面來看,長時段式研究的缺乏也合乎情理。但辛亥革命並不是一省的獨奏, 若要推動辛亥革命研究的發展,在關注重要省份和重大革命問題之餘,也必須加大對西北地方革命情況的探討和發掘,決不能形成「西北塌陷」的瘸腿研究。
02 新疆辛亥革命研究現狀
如前文所說,雖然在西北地方,學界對陝西辛亥革命投入了相當的研究力度,但再往西,對新疆辛亥革命的研究則出現了嚴重滯後。這不僅表現在近二十年成果罕見,也表現在研究力度與新疆的特殊性、重要性之間的失衡。新疆雖然回應革命較晚,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複雜的民族、宗教、政治形勢,使得新疆辛亥革命直接關係到國家主權完整和中華民族的安危,是具有較高研究意義和價值的。從新疆區域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對新疆辛亥革命展開研究則更為重要,它不僅是新疆地方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結束了清王朝在新疆的封建統治,對新疆社會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同時也深刻影響了楊增新的治新思想和政策,以及金樹仁時期新疆政治的混亂。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1980-2000年間,魏長洪、洪濤、呂一燃等一批學者對新疆辛亥革命展開了持續研究,發表了多篇論文。這一時期,魏長洪完成了第一本新疆辛亥革命史的專著《辛亥革命在新疆》,此書對革命爆發前的新疆社會基本情況、革命黨人在新疆的建立和發展歷程、迪化和伊犁起義的前因後果,以及哈密農民起義和策勒村事件等,都進行了深入論述,特別是對伊犁《新報》的運用為本書一大特色, 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魏前輩站在階級鬥爭的立場上,對帝國主義在新疆的侵略罪行和清朝專制勢力對人民的壓迫予以揭露,充分肯定了馮特民、李輔黃等人的革命功績,為今後新疆辛亥革命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釐清了相關史實。但本書由於篇幅較小,薄如小冊,難免對晚清新疆社會與革命之間的聯繫、革命陣營中複雜的政治關係,以及革命對民初新疆社會的影響等問題論述不夠深入,很多細節問題也是一帶而過,對部分人物的評價存在臉譜化,意識形態色彩較濃。除去專著之外,這一時期魏長洪也發表多篇涉及新疆辛亥革命的論文,涵蓋了革命人物傳記、迪化伊犁等地革命活動、哥老會的作用等方面,出版有《魏長洪新疆歷史文選》一書。此外,呂一燃、袁澍、陳慧生、洪濤、苗普生、黃建華等學者也發表多篇論文(2),從新疆辛亥革命的特點影響、哥老會與新軍、革命政權內部建設和楊增新統治的確立等多方面展開研究,為新疆辛亥革命的研究奠定了寶貴基礎。但相關論文均屬於對革命中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較為獨立分散。這一時期,臺灣相關學者也對新疆辛亥革命的研究有所涉及,特別是張大軍依靠其特殊的身份和條件,掌握了眾多珍貴史料,出版《新疆風暴七十年》一書,其中對新疆辛亥革命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李信成在其著作《楊增新在新疆》中也對新疆辛亥革命進行了書寫。但兩者一是從通史角度對革命較為淺顯的帶過,另一個是著重凸顯楊增新在革命中的活動,並未對革命前後進行系統的論述。進入新世紀後,隨著老一輩學者相繼逝世,當代學者對新疆辛亥革命的研究大多轉向某一專門領域。如孫昉、儲競爭、曹盟、杜娟等學者專注於哥老會的研究(3);段金生、何永明等一大批學者專注於對楊增新的研究(4);姜剛、武沐、張華騰、彭賀超、劉國俊等學者注重對新軍和回隊的研究(5);馮建勇、賈建飛等學者則側重從邊疆和中外的視角來認識新疆辛亥革命(6),此外還有眾多學者從事或涉及晚清新疆史的研究。
03 新疆辛亥研究的特點及問題
總的來說,目前新疆辛亥革命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大特點:第一,集中於革命始末的描繪,對革命前後的基本歷史史實進行了細緻的梳理,基本捋清了相關歷史脈絡。如在革命前夕新疆的社會矛盾、迪化起義和伊犁起義的過程、新伊間的戰與和以及楊增新勢力的崛起等;第二,對帝國主義侵略新疆的歷史給予高度的關注,深刻揭露了帝國主義對新疆的嚴重破壞;第三,對革命人物的研究大多集中於楊增新,學界對其一步步攫取新疆都督大權的相關問題有較大投入;第四,研究成果分散,雖然崔保新在《新疆1912》中以專題為形式,以人物為視角,較為系統地來解讀新疆辛亥革命,進行了一定的創新,但新疆辛亥革命研究逐步分解為晚清新疆史研究和楊增新研究的趨勢愈發明顯。
這種趨勢一方面為新疆辛亥革命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礎,如眾多學者投入到晚清新疆史的研究中,在政治、經濟、軍事、民族等方面取得了許多創新性成果。特別是近些年來清代西北邊疆治理研究頗為火熱,學者們從行政制度、人口變化、屯墾移民、外來侵略、官吏官制、人物評析、協餉運作、民族地區管理、法制建設,以及自然災害、軍事建設等方面開展研究,不斷有新成果問世,為新疆辛亥革命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史料方面,近幾十年也相繼出版了《清代邊疆史料抄稿本彙編》、《清代新疆檔案選輯》、《甘肅省檔案館館藏清末新疆檔案》、《民國時期新疆檔案彙編(1912—1927)》、《伊犁將軍馬、廣奏稿校箋》、《中國新疆歷史文化古籍文獻資料譯編》以及《清代新疆政務叢書》等一批文獻資料。此外,隨著中外學術交流的深入,英國、俄羅斯等國所藏檔案逐漸被編譯出版,國內各種近代史研究相關資料庫也相繼開通,極大便利了相關研究的開展。
但另一方面使得新疆辛亥革命逐步淡出新疆近代史的研究視野,一些固有問題長期未得到解決。如新疆辛亥革命的起止時間問題,即清末新疆的革命究竟始於何時?又在何時結束?有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現有研究均未予以解答,都將「新疆辛亥革命」這一名詞拿來即用。再如,眾多研究都以「宣統西遷」這一問題來凸顯新疆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但都未展開研究,對其來龍去脈仍舊不清不楚。又如,以往研究都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楊增新、楊纘緒、袁大化等重要人物的研究中,似乎革命是幾個重要人物之間的互動產物,忽略了其他人物的重要貢獻,且仍有一批革命人物的研究尚處於空白。同時,新疆辛亥革命具有相當的特殊性,這是由晚清新疆特殊的社會發展情況所帶來的,也對民初新疆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晚清新疆史的研究大多至宣統時期戛然而止,民國新疆史的研究也是對新疆辛亥革命簡單帶過,一些較為精彩的文章往往讓人惋惜其有不足之處,為什麼不再往後或者往前寫一寫呢。這種時間壁壘造成的割裂使得新疆辛亥革命研究缺乏跨時期的長時段審視。如大多數晚清新疆史學者對光宣年間伊犁將軍與新疆巡撫的矛盾進行了深入研究,卻沒有認識到正是軍撫矛盾背後的二元權力體系造就了新疆辛亥革命的成功,而後者的結束才最終解決了新疆政出多門的這一頑疾。 所以研究新疆政出多門這一問題時,需要將其置於新疆建省到阿勒泰歸新這一時段裡來看待,不能僅限於光宣年間。
新疆辛亥革命研究不僅需要在縱向上打通時間壁壘,對一些歷史問題要進行跨時期的研究,也需要在橫向上精耕細作。首先,現有研究中的一些訛誤需要糾正;其次,由於新疆辛亥革命史料有一大部分是各種回憶錄及二手文史資料,導致某些問題仍存有矛盾,需要進一步商榷;最後,現有研究普遍視角單一,這一方面表現在缺乏對當時新疆各政治勢力的劃分與分析,從而忽視了中間勢力在革命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對中間勢力人物鮮有關注,另一方面表現在對新疆辛亥革命認識的簡單化和內地化。所謂簡單化就是將革命的爆發和發展歷程簡單歸結為革命與反革命的政治鬥爭,沒有看到其政治鬥爭背後的複雜利益關係,或看到了但也淺嘗輒止,沒有深入探討;所謂內地化就是許多研究都是站在內地的角度來看新疆,其關心的是新疆革命的成敗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對當時革命與反革命的力量對比的影響。這種內地化視角固然是研究新疆辛亥革命的重要角度,也是最具有研究價值的,但我們也亟需立足新疆當地,分析新疆辛亥革命給新疆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等方面帶來了什麼。如新疆辛亥革命的結果使得自清朝以來新疆政治上政出多門、經濟上無法自給、社會上會匪林立的局面徹底扭轉,新疆進入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歷史時期,但新疆辛亥革命塑造出楊增新弱兵、愚民的保守政策,為其政權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04 結論
新疆辛亥革命仍存在廣闊的研究空間,對其進行精耕細作的研究不僅能推動新疆近代地方史研究的發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補足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新疆辛亥革命的爆發粉碎了清王朝企圖西遷割據的陰謀,給予了清廷最後一擊,極大打擊了頑固勢力,有力配合了革命黨逼迫宣統退位的行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一環和收官之戰。伊犁起義為後來者如何在民族地區宣傳革命和動員群眾,如何團結各族人民反抗專制壓迫和帝國主義侵略提供了寶貴經驗,探索出了一條由革命黨領導,中間勢力廣泛參與,各族人民群眾普遍支持的革命道路。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需要且有必要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開創新疆辛亥革命研究的新局面。
(選自《辛亥革命研究動態》2022年第1—2合刊期(總115、116期),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武昌辛亥革命研究室編印,第13—17頁)
作者係山東華宇工學院講師。
郭華林:《拒絕「西北塌陷」:新疆辛亥革命史研究現狀及反思》
註解:
(1)有關辛亥革命研究狀況詳見孫芳《辛亥革命百年研究綜述》(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史春風《新世紀以來辛亥革命研究綜述》(《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年第1期)等。
(2)參見論文呂一燃《辛亥革命在新疆》(《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4期);袁澍《辛亥新疆起義與楊增新政權的建立》(《新疆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81 年第2期);洪濤《辛亥革命時期的伊犁臨時政府》(《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苗普生《新伊大都督府的民族政策初探一一兼論辛亥革命時期新疆的各民族關係》( 《新疆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呂一燃《關於1912年「新伊塔城談判」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1987年01期):陳慧生《辛亥革命在新疆的勝利和失敗》( 《西域研究》1991 年第4期):黃建華《新疆辛亥革命的特點》( 《新疆社科論壇》1992 年第1期)等。
(3)如孫肪《西北哥老會與辛亥革命》(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年版):曹盟、杜娟《哥老會與新疆辛亥革命》(《石河子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2期)等。
(4)如段金生《調適與衝突:楊增新思想與治新實踐研究》 (雲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何永明《穩定與發展:楊增新治理新疆研究(1912-1928)》(蘇州大學 2009 博士學位論文)等。
(5)如武沐、姜剛《楊增新的上臺與新疆回隊》(《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4期);劉國俊《回隊與楊增新政權的興衰》(《新疆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張華騰、彭賀超《新軍編練與新疆辛亥革命研究》( 《新疆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等。
(6)如馮建勇《構建民族國家: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邊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1 年第3期):賈建飛《馬維業與辛亥革命前後英國在新疆勢力的發展》(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 年第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