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介紹轉發自:南京論壇,點我看原文)
作者:孫陽
▲孫繼權(1891-1981)
孫繼權先生又名蒸民,湖北隨縣人,生於1891年7月5日,少小離家,飄泊天涯,遍及東南西北,直到1981年在台灣,終以90高齡去世,曾經參與推翻滿清的武昌起義,該是中國近世革命先行者的一員。
先生17歲在家鄉考中秀才,科舉停辦,自往武昌投效新軍,隸屬第八標馬隊二營前隊。經同袍好友黃維漢與沙金海邀往長江划船,既至江心,告訴他,都已是革命黨人,滿清時代抓到革命黨要砍頭,甚而株連九族,好友說出秘密,面對天水相連的環境,若不參加,則好友怕他告密,便不得不將他處死;姑且不論志趣如何,避免當下衝突,當然答應參加革命,即入文學社。
參加後提心吊膽,直到清廷搜得革命黨人名冊,全體拼了命,提前舉事,先生與黃維漢、沙金海、孫國幹、楊道南等同志就跟著大家在吶喊聲中,衝出營盤。沒多久他們在楚望台獲取大批軍火,砲兵並朝總督府開炮,馬隊受命增援步軍,務必拿下這個關鍵據點,先生率同馬隊弟兄衝到總督府門前,屍橫遍地,裡面頑抗的清軍,機關槍聲不斷,馬隊既有大炮支援,不顧生死,還是攻進了總督府。先生騎馬攻進前門之際,看到有同黨步軍摔落橋下,滿身是血,英雄氣概,動人心魂。於是便掉轉馬頭,拉起那位先前攻打總督府的英雄,轉至機槍打不到的角隅裹傷。這位英雄就是後來的洪門大哥向海潛,倆人從此成為莫逆之交,七十年來交往不斷。
第二天雖然攻占了總督府,但大家忙於組織軍政府,無人想到伙食問題,他們經徹夜的戰鬥,滴水未進,此時才想到饑寒交迫,看到蒸饅頭的炊煙,先生闖進那戶人家,應對他的是位老者,拿出銀兩,求他別用槍害命,然而先生卻奉上銀元,想買饅頭充饑,彼此雞同鴨講,繞舌許久,到底取得共識,他買到饅頭,換來老者驚嘆:「革命黨有槍不搶,了不起!」老者之言,蘊含至理,革命槍不是搶奪人民的武器,應該是革命者不可或缺的理念。
居正等率軍的漢口之役,先生也是其中一員;後黃興抵漢指揮漢陽之戰,奉命率兵一連,於漢陽歸元寺作戰,炮彈碎片打到肩膀,幸好輕傷,無大礙,轉回武昌後,擔任護衛前隊正隊長。這個職務非常特別,軍務司長吳醒漢慎重交待,既要保衛統帥黎元洪的生命安全,也要防止統帥棄職逃跑,因為黎元洪並不是主動參與革命的領袖,而是勸進與威脅雙重要求下擔任統帥,勉強革命,面對如此特別的情況與指令,他可是非常為難的護衛隊長,注意外面,還得監視裡面,莫奈何只好無時無刻跟著黎元洪,貼身不離,想不到反而受到黎元洪的賞識,認為他很能盡忠職守。
民國建立後,中國國民黨本部正式在武昌成立,先生經胡文翰、楊振華介紹,正式加入為黨員。7月湖北公立法政學校成立,由張知本任校長,先生因求知欲的驅使,報經長官批准隨營入學為夜班學員。
民國2年6月,黎元洪往北京就任副總統,先生奉派為上尉待從武官,去了北京;不過21歲的青年,還有充實學養的空間,黎元洪沒有繼續留他在身邊,手令推薦他進入保定軍官學校,恰是第八期,也就是保定軍校最後畢業的軍官。這段正隊長經歷,還得到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北軍務司的獎狀,評語卻是「教練勤勞」,由蔡濟民與吳醒漢署名發給,也是先生生命裡彌足珍貴和有趣的一頁。
▲孫繼權先生所獲頒的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北軍務司獎狀
保定軍校畢業,適逢居正在山東成立討伐袁世凱稱帝的義軍,他便投入其事,等到袁世凱氣死,居正所領討袁軍解散,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令歸北京,復任特從武官職。張勳復辟醜劇時,護衛黎大總統避往天津日本租界;馮國璋當政,回鄂參加鄂軍,任靖國軍川、滇、黔、鄂、豫五省聯軍前敵總指揮部中校參謀,民國九年,調川軍援鄂第三師中校參謀兼手槍營營長,又代領咸豐縣知事。民國十年,任川軍江防司令部上校參謀兼第四團團長。國民黨同志藍天蔚將軍命向川軍江防司令楊春芳進行策反,無奈楊認識不清,反而對先生猜忌日深,策反工作失敗,遂辭去川軍職務,回轉隨州老家辦團練,充鄂北清鄉區長兼第一游擊司令,清剿豫匪老洋人劉心會,追戰千里,卒將匪首擒獲正法,鄉里稱慶。
部隊後為柏文蔚收編為正規軍,先生任四十四軍第三師團長,參加北伐,江浦、龍潭諸戰,無役不從;未幾,隨葉開鑫部入湘,受中央命令,葉任湖南省主席,先生負責衛戍長沙,誰知道原在湖南的程潛,不以中央命令為然,突然率軍圍攻葉開鑫部,事起倉促,葉開鑫部無力招架,嘩然潰散,團級以上幹部多遭殺害,他賴部屬彭三和掩護至鄉間躲避,僅以身免。後來輾轉到了南京,任國民黨執監委員會黨部警衛隊長,後調庶務科長,再升任中央黨部總務組總幹事。
抗日戰爭開始後,中央黨部遷重慶,先生奉派擔任運送物質的先頭部隊;勝利還都,秘書長吳鐵城指派為留守處主任,負責中央黨部在重慶的善後工作,所以他是押運物質回南京的最後一人。
▲蔣中正先生贈孫蒸民先生照
▲李宗仁先生贈孫蒸民先生照
推行憲政,成立國民大會,先生任國民大會登記組長,國民大會雖然召開,中國共產黨沒有參加,其與國民黨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徐州與蚌阜間的大會戰,國軍敗北,從此不振,黨政機關忙於撤退,到了廣州,國民大會縮減編制,先生由廣州市長歐陽駒聘為粵、桂、閩敵偽產業審議委員會簡任專門委員,10月廣州危急,乘秋瑾輪來台。
民國39年奉派為山東震華文學院教務長兼附設農場場長,帶領一群流亡學生,在屏東下淡水溪畔耕讀自給,該校解散後,就此失業。為了討生活,不得不在街邊擺攤賣橘子,幸有過去中央黨部的老長官張道藩,發表為立法院長,驅車經過那條街,看見他擺攤子的身影,下車詢問,這才將他聘作臨時人員,倖獲棲枝,過三年,補缺作機要科長,繼作交際科長,以及收發科長,直到退休。民國70年4月21日逝世,享壽91歲。
▲孫繼權與夫人合冢
累經橫逆與打擊,先生總是逆來順受,沒有埋怨,怡然受之,當作是應然出現的過程,過去種種有如過眼雲煙,永遠把現在當作是將來的指望。像同樣參加辛亥革命的同志,拼血肉之軀,完成推翻滿清的壯舉,寄望公平正義成為全中國人民共享的權利,但是民國建立以後,先是軍閥混戰,跟著日本侵略,好不容易得到悲慘的勝利,又是國共相拼的滔天戰禍,中國人民哪有好日子過?兵慌馬亂間,到處都有革命的吶喊與殺戳,求取公平正義的理想,距離現實,愈來愈遠,是不是他聽到武昌起義時候的一位老者之言,可供深思:「革命者總想用槍桿子,達成願望,可是革命槍枝,變成搶奪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時候,不是神器,而是凶器,公平正義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他經常以此詢問兒孫,誰也沒有滿意的答案。
他育有兩子兩女,長子孫正陽在南京,作過小學教員,其後有三子一女,已成一大家子人;次女孫柏芝,與三女孫三多,都嫁給軍人,是溫順的家庭主婦;么兒孫正中,在台灣作影劇編導,么孫是從事電腦工作的孫大成,也是不過不失的規矩人。(孫陽)
參考資料:
《湖北旅台人物誌》第一集,湖北同鄉會印行。77.02.15
《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會員手冊》 58.10.10
▲作者孫陽(1937-2016),為孫繼權先生幼子。
本文作者孫陽先生,為孫繼權先生幼子。本名孫正中,1937年3月15日生於南京,當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先生隨任職國民黨中央黨部的父親西遷重慶,直到抗戰勝利,再回南京。又因國共內戰,1949年再次隨父遷居臺灣。來台時年11歲,先後在臺北完成初、高中教育,後考取國立藝專,專攻編劇及導演,畢業後成為當時臺灣所培養的第一批影劇人材。先生曾追隨名導演潘壘作副導,由於先生對工作的認真及虛心,很快飽吸了電影、電視和戲劇各方面的經驗和學養,並印證在影視實際製作的理論及實務上,很快使他蛻變成一位動見觀膽的影劇知名的編劇及導演。曾指導如柯俊雄、楊小萍、韓湘琴、歐威、孫越等知名演員;且自行成立「龍升影業公司」自行拍片、發片。1984年先生受時任華視總經理吳寶華將軍之力邀,禮聘為該電視臺的編審、企劃、及訓練中心編劇班召集人,十三年後屆齡退休。先生以致力兩岸辛亥後裔連系工作,曾多次隨臺灣辛亥同志會到大陸參訪。可惜天不假年,於2016年7月病逝臺北。圖為孫陽伉儷(左二、左三)隨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採訪大陸,兩岸辛亥後裔們合影。
▲2022年6月29日上午,在南京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武黎嵩教授及其學生團隊完成《辛亥革命志士後裔口述史》項目第一位/組南京後裔的訪談。受訪者即為孫繼權之孫孫大與孫媳顧小玉。
▲接受訪談的孫繼權之孫孫大(右)及孫媳顧小玉(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