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永璋(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武昌起義志士後人
武昌起義 萌翻的容顏 武昌起義十月十日拆解字形,改「朝」換代、如「萌」出發,青春、熱血恰如其分。
106年前那個遙遠,卻又愈來愈清晰的臉龐,穿越時空,不斷地向我襲來,為救亡圖存,拋頭顱、灑熱血,為追求理想,以一股莫名的傻勁,義無反顧。十次起義如流星般劃過天際,在烏黑的夜空裡,顯得突兀與桀傲不遜,當人們開始驚嘆時,忽又消失在幽暗天際裡了。1911年辛亥3月29日黃花崗之役,流星雨如萬馬奔騰劃破天際,照亮寰宇,碧血橫飛、浩氣四塞。槍林彈雨中,86位菁華,付之一炬,驚天地、泣鬼神,仰望星空,悲滄懊喪;誰知革命早已在長江流域的湖廣(湘鄂)蓄積了能量,並不偶然,不半載,同年辛亥8月19日(西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大革命爆發。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如今我們再度追憶那萌翻了的容顏,時空的縱軸、點線面、思潮的軌跡,恰如其分地呼應孫文所揭示的「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知者昌,逆之者亡」,從上李鴻章書急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力、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石沉大海,體認體制內改革已徹底絕望,挺身而出鼓吹革命。從此波瀾壯闊,石破天驚、翻天覆地,締造共和,何以萌翻且說看法。
萌翻一、時間夠萌,短短不到17年,銳於千載,推翻四千餘年的專制封建,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孫中山1894年11月24日年在夏威夷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創會時僅僅一百餘人,短短不到17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意義非凡。
萌翻二、名稱夠萌,一般對革命組織的認知,多限於: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乃至於為集合革命力量,由孫中山、黃興籌組的「同盟會」。但反觀長江流域的湖南、湖南等地,其革命組織的發展,熱鬧非凡。
從1903年5月吳祿貞、藍天蔚的「花園山聚會」醞釀開始,革命組織就如雨後春筍、野火燎原,前仆後繼,「科學補習所」以正課畢時補習未完之課,來掩護同志聚會。「日知會」(以教會閱覽室掩護革命)、「湖北軍隊同盟會」呼群保義、「群治學社」以吸收新軍基層為對象,將革命力量紮下深厚的基礎,被破獲後,迅速更名為」振武學社」。1907年2月日本同盟會會員,在東京成立「共進會」為免在日本之遙,人人談革命,人人難革命、人人不革命,之不切實際,不顧危難,以行動回到家鄉湖北,在總督府旁埋鍋灶飯,發展革命組織,加入新軍,以抬營主義,在清第八鎮新軍裡,嚴密發展出二千餘名的革命組織。振武學社被曝露,1911年1月更名為「文學社」繼續發展,也在第八鎮新軍中吸收了二千餘名黨人,和共進會共為武昌起義兩大革命組織。未免革命力量分散,在譚人鳳、劉復基同志的奔走疾呼下,終於合併為「武昌革命黨人」集結了四千餘名革命黨人,推舉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總指揮,共進會會長孫武為參謀長,形成革命的最中堅的力量。期間革命組織尚有:黃岡軍學界講習所、群英會、群學會、神州學社、益智社、義譜會、武德自治社、尊心社、將校研究團、競存社、黃漢光復會、輔仁會、共和會、自治團、柳營師社、蘭友社、忠漢團、數學研究會、德育會、種族研究會、文學研究會、同興俱樂部等琳瑯滿目,以不同名稱、聚會型式,掛著羊頭招牌,掩護革命組織與行動,賣著救亡圖存的民族大義,爭取民主共和,充滿機警與創意。最終匯聚力量,創建民國。
萌翻三、年齡夠萌,武昌起義烈士、志士平均年齡25歲的青春無悔,和黃花崗72烈士平均年齡29歲,都是青年人拋頭顱、灑熱血。武昌起義規模較大,參與戰役的志士多達數萬人,捐軀者多達萬餘人,烈士有姓名者記載868餘位,有姓名、有年齡記載者者132位,平均年齡為26歲。和從民國35年倖存的武昌首義1644位志士,所籌組之「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年齡合併計算,當年參加武昌起義平均年齡為25.06歲(四捨五入故以25歲稱之),如在1911年10月10日凌晨五時被戮,人頭高懸在總督府東元門外的開國三列士,彭楚藩(27歲)、劉復基(26歲留日同盟會、文學社)、楊宏勝(36歲)。還有如詹蒙(19歲)、王卓(19歲)、張竹君(女醫師南丁格爾35歲)、馬榮(23歲)、黃文模(23歲)、鍾厚棠(21歲)......。
萌翻四、全民皆萌,武昌起義是場庶民革命,不分階層、男女、軍人、農民、庶民,如女中豪傑廣東番禺習醫的張竹君女士,成立紅十字會,從上海搭船赴武漢救助傷患,安葬犧牲,讓戰爭多了人道關懷,並掩護同行的黃興、徐宗漢(黃興妻子)趕赴武昌參加革命。另如起義夜晚為凸顯湖廣總督府位置,在總督府旁洗衣店的屋主,情願讓革命黨人,將自己的房子給燒了,讓火光照亮總督府位置,讓革命炮隊,容易瞄準總督府,終於轟中總督府,轟走了總督瑞澄,奔逃楚豫號船上,使清軍士氣崩潰,革命軍方得以光復武昌、漢口、漢陽。浙江武義縣19歲的學生詹蒙(同盟會)、王卓同學,聞訊奔赴武昌參加起義,耳部中彈壯烈成仁,台灣羅福星志士率2000名志士聞風響應。原來起義志士僅四千餘人,十餘日立刻集結萬人,其中包括學生、農民、工人、庶民,參加革命軍,繼續與南下的北洋清軍奮戰的陽夏保衛戰,犧牲萬餘人,如今武漢六大堆無名塚,埋葬著萬餘個忠骨英魂,這是一場反貪腐、反欺凌、救國家、爭民主,全民的庶民革命。
萌翻五、思潮夠萌,革命成功,思潮的啟蒙建立,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放在這個時代,就是所謂報紙、網路傳播,而當時電話機才剛萌芽,是極其少數的摩登玩意,還起不了作用;反觀在中英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還能禁止外國人在中國辦報刊。然而鴉片一戰,西方列強軍事上的勝利,也將侵略擴展到政治和文化領域,他們獲得了在華辦報的特權。也掀起了政府、民間起而效尤的開放風氣。所以說當時1900年間,在長江流域的思想啟蒙,鼓吹革命,報紙多達一百六十餘種,從明清更迭之際,產生的欺凌壓迫記述《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明夷待訪錄》引領思潮的書刊廣為流傳。
諸如1898年的《湘報》梁啟超、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等人,都是重要的主事和撰稿者,反映維新運動的新進展其言論也趨於激進。1901年湖南留日學生秦力山,在東京創辦的月刊《國民報》有名的《正仇滿論》鼓動反清的革命,這是中國留日學生界中,最早宣傳傾覆清朝的刊物。1903年、湖北留日學生劉成禺、李書城等人,在東京創辦《湖北學生界》,後改名《漢聲》;1905年,宋教仁在東京創辦了《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同盟會成立後,創辦的《民報》;1906年,楊毓麟等湖南學生,在東京創辦《洞庭波》雜誌,後改名《漢幟》,詳細報導了同年湖南醴陵、瀏陽和江西萍鄉發生的反清政府的武裝起義,受到民間的關注,在東京的同盟會員,從此報刊上得知消息後,紛紛回國,組織力量,在兩湖以及蘇、皖、贛等地組織革命。1905年,湖北的革命黨人張漢傑等人辦的《楚報》,劉靜庵編輯教會刊物《文華學界》宣揚革命主張。後湖北的革命黨人,也發行自己的報紙,在1905年到1911年的6年間,發行了《武昌白話報》、《湖北日報》、《漢口商務報》、《大江報》、《政學日報》、《夏報》、《鄂報》等近10家報紙。
其中《漢口商務報》是革命團體「群治學社」的機關報,《大江報》革命團體「文學社」的機關報,《大江報》刊載過的最富盛譽的文章,有蘄春人黃侃寫的兩百字的短評《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以及何海鳴的《亡中國者和平也》,它們批駁了改良派試圖以請願等和平手段,來求得一個議會的做法,提出只有革命能救中國。「大亂」是革命的同義語。尤其《大江報》對革命的影響力很大,不少與論和報導都以新軍的基層官兵和學堂的進步學生為讀者群,新軍中的文學社的新聞及其評論,《大江報》均優先刊載,產生極大的鼓舞作用。此時兩湖地區流傳最廣的革命書籍如楊毓麟的《新湖南》,半年之內3次再版發行;另1903年湖南師範館的學生陳天華,被送入日本東京弘文書院讀師範。為喚醒國人,他參與編輯了《遊學譯編》和《新湖南》等書刊,鼓吹民族大義,更寫下了牽動國族,如最具感染、震撼人心的《猛回頭》和《警世鐘》,文說:「洋人來了!不好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貴的、賤的、富的、貧的、做官的、讀書的、做買賣的、做手藝的,各項人等從今以後、都是那洋人畜圈裡的牛羊、鍋子裡的魚肉、由他要殺就殺、要煮就煮......這就是大家的死日到了!清廷是洋人的朝廷。奉勸讀書的放了筆、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職事、做手藝的放了器具,萬眾直前,起來反抗!」。言簡意賅、竹板快書、押韻成調、不但知識界喜愛讀,市井小民,稍識字者,無不朗朗誦之,1905年底,陳天華為抗議清政府頒佈《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憤然在東京大森海邊投海自盡, 以自己30歲的熱血生命,震撼激盪革命的鐵血意志。
當然影響深遠更不能不提在武昌起義時,胡石庵因為在漢口,碰到兩位熟悉的英國人,英人問:「武昌之變的性質為何?並稱湖廣總督瑞澄,已照會各國領事,謂此次兵變為土匪作亂,不日即可平息」胡石庵立刻回答:「此為胡爛之語,武昌此次實係有理想之革命軍起義,絕無二義」為讓列強接收正確革命訊息,公告中外,乃決定開辦《大漢報》,後英國泰晤士報、美紐約時報,方予正向報導,保持中立,大漢報亦將武昌起義的狂潮,刮向全中國,胡石庵不懼生死,深入戰場採訪,每日發行數萬份報發送上海、南京、廣州等城市,大大激勵了士氣,甚至在戰況急轉直下時,情急假藉孫文檄文鼓舞人心,轉變形勢,對革命產生重大影響,後來孫文嘉許道「胡石庵的一支筆,勝過吾輩十萬隻毛瑟槍」胡石庵因為堅持報人,直言批評的風骨,拒絕袁世凱的褒揚收買,在無盡的打壓中,封其大漢報,鋃鐺入獄,出獄不久,抑鬱而終,這些愛國的氣節,百年後俯拾點滴,仍是震撼鮮活。
萌翻六、男剪辮、女解足,擺脫束縛,尤其是女性終於擺脫了千年痛苦、不健康、不自由,視女性為玩物,企求憐愛的三寸金蓮,畸形的審美觀,從此服裝、思想都朝向平等開放,影響深遠開啟萌的世界。
孫中山對武昌起義做了最深切的評價: 一、為滌蕩二百六十餘年之恥辱,使國內諸民族一切平等,無復軋鑠淩制之象。(清除異族統治、從此族群融合,互不欺壓凌治) 二、為除四千餘年君主專制之跡,使民主政治於以開始。自經此役,中國民族獨立之性質與能力屹然於世界,不可動搖。 自經此役,中國民主政治已為國人所公認,此後復辟帝制 諸幻想,皆為得罪於國人而不能存在。 此其結果之偉大,洶足於中國歷史上大書特書,而百世皆蒙其利者也。簡言之就是:武昌起義,以區區萬餘人,包含留學生、清新軍、青年學生、農民、庶民,同心協力(當時武昌起義的暗號)就將清王朝給推翻了,真是驚天動地;創建民國,走向民主共和,翻天覆地的,開創了一個嶄新的世代。從此野心家,就別再想當皇帝了,萌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