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三四五年級生,開始讀的歷史課本,其實應該更早的黨國一體年代,讀到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國父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經過十次的失敗,終於於第十一次武昌起義成功,終於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中華民國。
其實自1895年後在中國各地,國父領導或倡導的相關革命次數不下數十次,況且武昌起義,也并不是辛亥年間的第一次起義,廣州早在半年前(1911辛亥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就發生了驚天動地的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中也發生了成都起義,為何獨以武昌起義被尊為「辛亥首義」「武昌首義」?這也成為海內外專家、學者關注,一般民眾深感疑惑的話題。
「辛亥首義」或言「武昌首義」,就是首次舉義成功的意思,當年西元1911年10月10日夜晚,武昌新軍發動革命,佔領軍械庫楚望台,武昌總督府被革命軍砲火擊中失火,湖廣總督瑞瀓倉皇逃至長江楚豫號上,革命黨人,一舉光復武昌、漢口、漢陽。一時清軍士氣渙散,給予清廷沉重的打擊,沿襲268年的清王朝及兩千餘年專制帝制之傾覆成為定局。武漢大學歷史學家馮天瑜教授對此,予以真切的敘述。
近代中國最著名軍事專家、評論家蔣百里(名方震)就說:「歷次革命皆自外鑠,其勢不堅,而武昌大革命,由內而外,由下而上,其成功,非偶然也」,1954年就開始致力於辛亥革命研究的著名歷史學家、華中師範大學92歲的章開沅教授說,廣州起義失敗了,武昌首義卻堅持下來,是因為武漢九省通衢,影響很快遍及全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湖北和武漢的革命黨人都是實幹家,不管是宣傳工作,還是組織工作都扎扎實實,把很多清軍都爭取過來,學堂裡面革命的人更多。民心思變,武漢的民眾、漢口的實業家、商人亦多用行動支持革命,出錢出力。
◎「武漢首義」名詞的正式提法,實見於孫中山1912年1月1日發布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其中明確稱:「武漢首義」成功,十數行省先後獨立、響應....。本來,武昌新軍起義,並非清末首次發生的反清武裝暴動,孫中山先生稱之為「首義」,實别有深意。因為自1895年10月,孫中山率鄭士良、陸皓東等舉行第一次廣州起義以來,興中會、光復會以及后來的同盟會于十余年間,發動十多次反清武裝暴動,然而,歷次革命,悲歌慷慨,星星之火,歷次皆被清方迅速撲滅,此所謂躓踣者屢(屢敗屢起),唯獨武昌起義一舉光復武昌、漢口、漢陽,日後以區區四千餘名革命黨人及陸續加入的武漢萬民民勇,在武器、訓練、糧草完全不對等情況下,以血肉之軀、慷慨奮起,和清朝最堅強的數萬北洋軍,鏖戰40餘天,南下鎮壓之馮國璋軍統,遇到革命軍頑強抵抗,憤然下令火燒漢口,城市一片硝煙廢墟,革命黨人及參加革命軍之民勇犧牲萬餘名,終於揭開亞洲民主第一章,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新頁。從1894年孫中山成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起,以及日後黃興成立之華興會、光復會、和組之同盟會…乃至於西元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年武昌起義成功,歷時1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追求民主的革命,廣義的通稱為「辛亥革命」,狹義的通稱則為辛亥年發生的革命,而當年的武昌起義,為辛亥革命成功之起點,所以歷史學家、政治家均多尊稱為「辛亥首義」或「武昌首義」來紀念緬懷先烈先賢,締造中華民國的艱辛歷程的這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