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義】 武昌首義之前因後果及其作戰經過 (4/5) (邵百昌)

發佈時間:2021-10-12
 

系列文章超連結:

--------------------------------------------------------------------------------

【篇一】 【篇二】 【篇三】 【篇四】 【篇五】

--------------------------------------------------------------------------------

 

文/邵百昌(參與辛亥武昌首義之元老)

 

編者按:本篇為 【武昌首義】 武昌首義之前因後果及其作戰經過 之四。

 

第七節 部隊之集中

查八月十八日臨時總司令蔣翊武所頒作戰命令,並無「部隊集中」一項,惟以新軍部隊隨槍配發彈藥,均奉命繳存,發動革命時所用子彈,有以高價購得,或在戰鬥演習後故意虛報留存,以備急需,或由同志在軍官處夥同設法竊取而來,但數量有限,不敷分配,以故新軍同志在發動後,不約而同,均先往軍械庫補充彈藥,自然形成「部隊集中」局面,溯自工程第八營首先發難,佔領軍械庫後陸軍測繪學生,步隊第二九標陸續到達,第二一混成協工輜兩隊,發難最早,因掩護該協砲營,進入鳳凰山陣地後繞道城外小徑而來,路途崎樞遙遠,整夜跋涉,於翌晨九時許始到達楚望台,步隊第三○標同志,因旗兵十時啟東側門竄逃後,方往楚望台集合,因部隊人數既眾,準備工作亦繁,且全標無一軍官參加,所有事務,均由代表同志處理,出發部隊之重新編組,彈藥引信底火之配置安裝,困難重重,決非易事,所幸掩護嚴密,途中毫無阻礙,然到達楚望台,已在夜間十時半矣。所有革命部隊,聞知砲隊全部參加無不歡喜若狂,士氣大振,茲就集中楚望台部隊番號人數按到達先後秩序列如次:

 

工程第八營500人

陸軍測繪學生80人

步隊第二九標640人

 

第二一混成協

工輜隊200人

步隊第三○標360人

砲隊第八標750人該標尚有600人留駐南湖,作為預備隊,因始終未參加戰鬥故未列入

 

共計:2530人

 

另有第二一混成協砲隊營1200人,野砲四門,配有足敷應用彈藥,暫時毋需軍械庫補充,且距楚望台,路途崎嘔遙遠,行動不便,乃由工輜兩隊掩護,就近進入鳳凰山陣地,儘早完成射擊準備,以期適時配合蛇山、中和門兩山砲陣地夾擊偽督署。

 

以上參加革命行列新軍,在楚望台集中者,共2530人,在鳳凰山者300人,總計2830人,就中步隊僅1000人,其餘1830人,均係砲、工、輜,測繪特種兵,故決定除砲隊仍服原有任務外,所有工、輜部隊及測繪學生,一律改服步隊任務。

 

第八節 研判敵情攻擊前進

臨時總指揮吳兆麟,趁革命部隊集中楚望台領取彈藥機會,召集各部負責同志,會商進攻督署要點如次:

 

(一)敵我兵力比較:偽督署原有衛隊約一營,編成重機關槍隊(配附水冷式重機關槍六挺。編制同新軍步隊)、消防隊(配附救火車二輛,餘均與新軍步兵隊同)及馬隊(編制同新軍馬隊)三個隊,官兵均由綠營撥編;富有戰鬥經驗。)巡防兵第一路,(全路分為四隊,編制官兵500人,亦由綠營撥編,擔負陸路地方治安任務,富有作戰經驗。)新軍輜重第八營(訓練精良,戰鬥力較強。)憲兵第八營(編制同新軍步隊營,官兵幾全係旗籍,多係紈袴青年,習於遊惰,多服督署及督練分所雜務,訓練疏懈戰鬥力弱)。另警察約3000人,除保安隊300人,撥督署消防隊328人外,俏餘1562人,除分派城郊警察署,擔任警察業務外,所有文官衙門及重要機構,尚須派任警察負責。中秋節後,時局緊張,尤須加班巡邏,添置崗哨,人員已不敷分配,該項員警,雖泰半由綠營撥編,亦富戰鬥經驗,但就事實判斷,除保安警察300人,或可集中掌握,作為步隊使用外,其餘具警均無法參加戰鬥。此外巡防兵全省共有五路,除第一路駐防武昌作為步隊使用外,其第二路駐防黃岡,因交通便利,朝發夕止,儘可調用,其餘第三、四、五路,則遠在襄陽、宜昌、德安無法適時趕到應援。

 

效忠滿清部隊,除憲兵第八營,已經潰散,警力必須分割,無法集結使用,可以參加作戰者,僅有衞隊營、教練營、巡防兵第一路、巡防兵第二路、輜重第八營及保警300人,總計可編六個步隊營,人數在3000人左右,與革命軍已集中兵力約略相等。

 

此外,即將參加革命陣線,尚未發動時,估計步隊第三一標,約有100人,步隊第三二標約有130人,步隊第四一標,約有300人,步隊第四二標,約有85人,馬隊第八標約有150人,共計765人,加入已發動集中部隊人數,總共達五九五人,兵力已佔優勢,且砲隊全部,除第二一砲隊營管帶張正基攜帶山砲六門率往青山,保持中立外,餘均參加革命陣線,火力遠較敵強大,敵軍雖擁有重機關槍六挺,在巷戰或短兵相接時,可能給予我軍相當損傷,但重兵器威力強大,射程亦遠,仍為軍中之骨幹制勝之利器,就兵力而論,革命軍實佔絕對優勢。

 

且新軍革命同志,泰半係青年知識份子,因政治不良,生靈塗炭,外悔日亟,國將不國,莫不悲憤填胸,慷慨赴義,其精神上之潛力,尤勝於物質上之優越條件。

 

(二)敵軍現況:根據各方情報;保安門附近,紫陽橋至王府口街,大都司巷至督署東轅門,平湖門至文昌門,均集結兵力,佈置陣地,就中尤以督署周圍兵力最多,保安門與王府口亦有重兵佈防。根據上述兵力比較與敵軍現況,認為革命軍臨時總司令八月於十八日所頒作戰命令仍然符合現況,大致可遵照實施,尤其是敵軍戰法及其部署,一如本章第三節所述,絕對正確,於是決議就現有兵力,分為三路,於八月十九日午後11時,各部同時攻擊前進,砲隊佔領中和門城樓及蛇山南麓諮議局附近陣地,協同作戰。

 

第九節 清兵作戰部署

當武漢革命機構先後被破獲,大批革命黨人遭其拘捕後,根攘刑訊供詞,得知新軍革命,以兵為主,發難在亟,瑞張等乃令親信部隊,在新軍營區加緊巡邏,責成各級軍官嚴加監視,取消例假公休,禁止官兵外出,隔絕內外通訊,收繳隨槍配彈,更隨時戒嚴,斷絕交通搜查,除星夜調集巡防兵第二路增援外,並電京調鄰省軍隊剿辦,迨工程營發動革命時,令以陳得龍、鐵忠為軍事顧問,隨侍左右,以便諮詢,明令責成湖北提督張彪,負責指揮全省軍隊,張奉令後擬具作戰部署如次:

 

一、本軍以兵力較弱決定採取攻擊防禦,萬一戰事不利,亦應退守督署,待援反攻。

二、巡防兵第一路暨消防隊為右路軍,以確保保安門為目的,在保安門正街附近構築工事,並在崔家院、恤孤巷一帶,多派游擊部隊,狙擊敵之側翼,由前標統李襄鄰擔任指揮。

三、巡防兵第二路為左路軍,以確保王府口街為目的,在王府口附近構築防禦工事,並以保安警察為前哨,佔領小朝街至烈士祠一線陣地,控制紫陽橋隘路,由前標統白壽銘擔任指揮。

四、輜重第八營,以主力集結平湖門內學院街,花堤街交叉路口附近,酌派哨兵推進至長街各路口及花堤街等處監視,並與王府口、大都司巷友軍切取聯繫。防護平湖文昌兩城門,並以一部沿長江自平湖門至文昌門酌設監視哨,確保督署至平湖門碼頭補給線之安全,並控制必要兵力,作為總預備隊。

五、以教練營附重機關槍隊,守護督署周圍,作為核心陣地,其西北隅一帶,民舍櫛比,道路狹隘為易守難攻之區域,儘可節約兵力,擇地佈防,但須多設側防工事構成交叉火網,以阻敵軍;西南兩面城豪圍繞,形成天然堡壘,利用原有工事,酌派哨兵監守,可保無虞;東北方面,空間較大,道路亦寬,雖進攻較易,但第八鎮駐在大都司巷內,儘可聯合設防,因地處要衝,更在巷口西北,配置重機關槍兩挺,附以必要步隊,構築側防工事,形成堅固據點,阻止敵軍南下,接近督署;惟東側適當交通孔道,路幅廣闊,兵力展開,極為便利,敵軍主力,定由此方進攻,必須利用街道兩側地形地物,構築側防工事,並至東側圍牆上多開槍孔,於東轅門及督署門前,配置重機關槍,期以旺盛火力,阻止圍攻之敵人,掩護由保安門及王府口兩路撤退之友軍,使之安全進入督署,增強核心陣地之兵力,且可藉此機會,殲滅敵軍主力,造成反攻之機會,否則亦可作持久防禦之打算,稽延時日,以待應援。

 

第十節 首攻督署未能奏效

臨時總指揮吳兆麟與各部隊長,分析雙方實力,判斷敵軍作戰方式與分佈後,決定進攻如次:

 

一、攻擊偽督署部隊分為北、中、南三路進行:

→ 北路由鄺杰率工兵一隊,循中和門正街北行,經分水嶺紫陽橋向王爺府口街攻擊前進,驅逐守軍,進出長街,協同左翼之中路軍繼續向督署攻擊前進。

另派蔡濟民率領所部及零星部隊約百人,編為一隊,跟蹤前進,協助鄺部佔宗王府口街西頭,截斷長街南北交通,向南協同友軍,會攻大都司巷據點。

→ 中路由馬榮率工兵一隊,循大朝街,水陸街前進,以小金龍巷為據點,肅清左近敵軍游擊部隊,尤頸注意恤孤巷、崔家院一帶,俟南、北兩路攻至長街後,即向水陸街、西口街衝擊協同兩翼支軍,夾擊當前之敵。

→ 南路由熊秉坤率工兵一隊,循中和門正街南行,向津水間攻擊前進,判斷敵軍在保安門一帶,使用兵力較多,約有五、六百人,乃增派第二九標張鵬程,第三標馬明熙,與吳醒漠,各率所部,共約300人,編為三隊,隨熊部跟進,并切取聯繫,向保安門方向攻擊。

→ 蛇山、中和門兩山砲砲隊及鳳凰山野砲砲隊,迅速完成射擊準

備,均以偽督署為主要目標,猛烈射擊,惟山砲砲隊與攻擊步隊應切

取聯繫,協同作戰。

 

▲革命軍砲隊向清軍轟擊

 

二、攻擊藩署部隊

遵照八月十九日臨時總司令蔣翊武所頒作戰命令,攻擊藩署(包括藩庫)任務仍由第四標擔任,該標應立即發動,履行任務。

 

三、守護軍械部隊:

由第一二混成協李鵬昇所率工輜隊200人為主力,會同李翊東

所率測繪學生80人共同擔任。

 

四、預備隊:

以工程第八營趙楚楠所率一隊擔任。

 

五、臨時總指揮在楚望台本部。

各路於接受命令後,積極準備,限定當晚十一時同時發動,各砲兵陣地,應在發動攻擊前完成射擊準備協同步隊作戰。

 

再述第一次攻擊作戰經過如次:

北路鄺杰部到達紫陽橋隘路以前,敵軍巡防營第二路,已在王府口街佔領陣地,並以保警隊約300人,配置於小朝街至烈士祠之線,集中火力,控制隘路,迨鄺部行至紫陽橋西頭時,即以猛烈火力,集中射擊,查紫陽橋係用大麻石砌成,拱形橋樑,東西兩端,築有長達百餘公尺土堤,連接兩岸,堤上除道路兩旁植有行道樹外,空曠無物,人行其上,極端暴露。辛亥武昌首義記載有:「鄺部進至紫陽橋西,即遭嚴重襲擊,而退回楚望台。」衛生隊長陳雨蒼檢埋屍體報告云:「紫陽遺屍最多」。事後陳雨蒼談及此事,據云:「衛生隊收檢遺屍,紫陽橋附近最多,當時雖未一一清點,據記憶所及,屍身當在20至30具之間,另有負傷者多人,有自行就醫者,有住軍醫院治療者,無確實統計。」查工兵一隊,官兵總共不過百餘人,遺屍數字,當以20餘具較為正確。鄺杰率殘部逃回楚望台,吳兆麟欲繩之以法,並派熊楚楠另率工兵一隊前往接替防務事,辛亥武昌首義記述綦詳。有謂:「保警隊既獲全勝戰果,如何不跟蹤追擊收復軍械庫?」竊查該隊奉令阻止紫陽橋西進之敵,無乘勝反攻之命令,故未敢蠢動。

 

▲武昌中和門,南湖新軍由此門入武昌

 

蔡濟民奉命率部跟進,行至分水嶺,即沿長湖小徑,經銅元局,出三佛閣,或因通過紫陽橋隘路,危險較大,不如繞道前進,此舉雖極正確,惟始終未與友軍聯繫,且不遵照長官賦予任務,另作其他企圖,實屬違犯紀律,違背戰術原則之行動,倘保警隊見鄺部潰逃,啣尾窮追可能復佔軍械庫,其罪責無可逭。中路由馬榮率工兵一隊,出大朝街至水陸街中段小金龍巷附近,佈置陣地,派遣巡邏,蓋以水陸街與保安門正街平行,均係東西大道,且甚接近,兩路中間,巷道交錯,環境復雜,敵軍為掩護左翼側背之安全,組織游擊隊多組,出沒於恤孤巷、崔家院一帶,故馬部必須確保小金龍巷附近地區,以策後路之安全,且其主要任務,係於左右兩路友軍攻進南北交通大路之長街時,猛烈衝擊,突破水陸街西口之陣地,策應友軍,以收夾擊之效。馬部到達小金龍巷時,未遭遇敵軍,除竭力鞏固其陣地外,並派隊巡邏崔家院,恤孤巷一帶,以待形勢之推移,適時採取攻勢。

 

南路由熊秉坤率工兵一隊,出中和門後街,向保安門攻擊前進,並派伍正林率兵一排為前衞進至津水閘時,受敵軍火力阻止,略有傷亡。吳醒漢率士兵余文家、張玉清、于起雲、馬開雲等近百人,跟著前進,遭敵軍襲擊,馬開雲等四人受傷,張鵬程亦率百人,沿城牆小路前進,行抵保安門附近,遭遇敵軍急襲,死傷五、六人,不支而退。

 

以上係第一次攻擊概況,除中路未與敵軍接觸,亦無傷亡外,北路鄺杰部未經接戰,死傷竟達數十人,且潰不成軍;南路伍、吳、張各部一經接觸,即被敵各個擊破,死傷共達十餘人,其失敗因素雖多,要以臨時編組,組織既不健全,權責亦欠分明,尤以指揮不能統一,為其主要原因,且革命初期,發難未遇阻力,進行極為順利。此後,軍械庫之佔領、旗兵之逃竄、憲兵之潰敗,莫不輕而易舉,致使同志趾高氣揚,目空一切,既不服從長官命令,亦不遵守戰鬥原則,以為綠營改編隊伍,官佐不學無術、知識有限,士兵素質低劣,疏懶成性,其戰鬥力微弱,可想而知,祇須革命軍出動,即可穩奏全功,孰料出師伊始,南北兩路,即遭挫敗,始知綠營舊軍,學識雖較淺陋,惟久歷戎行,轉戰千里,驍勇善戰,此種敵人,具有獨特優點,不宜過於輕敵,同志多係知識份子,一經檢討,即明個中道理,恍然大悟,革命軍雖遭小挫,但所獲良多,故在第二次攻擊時,一反以前所為,袪除輕敵心理,懍遵戰術原則,群策群力,和衷共濟,奠定最後勝利。

 

第十一節 奮勇苦戰,轉敗為勝

延至午夜,黎元洪聞砲聾,始離營他往,左旗新軍同志,即時發動,第三一標因全標出防,留守僅百餘人,均參加革命行列,經蛇山砲隊請求,擔任掩護陣地任務,使砲隊官兵,安心射擊操作,逐漸發揚威力;第四二標留守學兵百人,亦掃數參加革命行列,擔任賓陽門至閱馬廠一帶警戒,使旗兵300人,竄匿蛇山南麓,不敢四出騷擾;第四一標除營隊及病缺額外,留駐武昌而參加革命戰鬥者,約300人,由闕龍、胡廷佐等率領,遵照八月十八日臨時總司令之命令,由左旗出發,經閱馬廠、銅元局到達三佛閣時,見王府口以北至司門口一帶,已有蔡濟民先在,乃決定將所部分為二部,一由胡廷佐,左國棟率領百餘人,佔領官錢。善後,電報各局,並向北攻取藩署,(包括藩庫)。闕龍與王世龍、鄭兆周、胡培才、胡春陽、岳少秋、李宗義等,率一部約百餘人沿長街向南前進,協同友軍,攻擊督署,並派鄧飛鵬、柳滌凡、劉嶽中、任得勝等,擔負沿途警戒責任。

 

此外,更將第一次攻擊原有部隊,加以調整如次:

北路鄺杰部退至楚望台後,即派熊楚楠另率工兵一隊接替,並指定第二九標姚金鏞率部約百人,由分水嶺繞道至多寶寺銜街,協同紫陽橋附近熊部,夾擊烈士祠一帶陣地。姚熊兩部,進攻甚猛,使敵軍左翼受到嚴重威脅,時蔡濟民部出沒王府口街以北地區,張鵬程部復由水陸街取捷徑由南向北,側攻王府口陣地,敵受三面圍攻,甚感威脅,乃令佈防小朝街至烈士祠一帶之保警隊撤至王府街,集中兵力,鞏固陣地,迨張鵬程部衝至王府口街西頭,與敵鏖戰甚烈,馬雲卿等數人受傷倒地,陣線動搖幾至不支,幸賴蔡濟民部,就近支援,戰況始告穩定。是時子夜已過,風向由西向東南吹,風力亦逐漸加強,當戰鬥初期,因雲層低垂,能見度不大,砲彈觀測,極為困難,砲隊即提出在督署附近縱火,指示目標之議,因吹西風,於我不利作罷,刻風向轉為東南,如在王府口一帶縱火,不僅可照明督署旗杆,作為良好標的,而火勢正向督署方向擴展,亦具火攻效力,張鵬程有見及此,乃命人在王府口街西頭乾記衣莊縱火,闕龍率部趕到,趁火勢趕至蔡部前向南衝擊,越過王府口,時火燄漫延,敵始稍卻。再沿長街向南為大都司巷,第八鎮司令部在焉,張彪令在巷口稍北,構築工事,配置水冷式重機關槍二挺,形成堅固接點,一以策應王府口陣地,阻止革命軍南下,一以扼守巷口,確保司令部之安全,但闕、蔡兩部,不顧危臉,勇猛向前,趁機槍停用空隙,逐次躍進,雖有死傷,仍無法接近,會工程第八營熊楚楠一部到達,有馮荃愷、楊訓民二人,(見熊秉坤起義談)奮不顧身,伏地蛇行,迨接近機槍架下,狂呼躍進,馮立即為人發覺,受現倒地,楊繼起,乘其舉刀瞬息,迅速扭轉機槍反擊,出敵不意,中槍死者十數人,(參照革命實見記及居正起義經過。)闕龍等乘機槍衝擊,遂突破大都司巷口一帶防線,敵軍紛向督署東轅門逃竄,闕、蔡兩部,會合北中兩路軍跟著追擊,敵軍死傷甚重,我軍受防禦督署部隊射擊,第四一標頗有傷亡,闕龍率部猛進,在東轅門外傷腿,另死傷十餘人,姓名不詳。中路仍由馬榮率部擔任正面,以一部進至恤孤巷、崔家院一帶搜剿敵軍游擊隊,保障我南路軍右翼側背之安全,並派第二九標高尚志部約三、四十人,第三○標吳醒漢部約百人增援,至必要時,進襲水陸街西側至大都司巷之敵,策應南北兩路友軍之作戰,迨闕、蔡兩部攻破大都司巷據點時,馬榮已率部會合高、吳兩部進至水陸街口,與守護督署東側之敵作戰,掩護闕、蔡部前進。

 

南路仍由熊秉坤率部擔任正面,派徐少斌率一部搜索恤孤巷、崔家院一帶敵軍游擊隊,伍正林率一部沿保安門外城牆前進,確保右翼側背之安全,另調第二九標胡孝騫、社武庫、楊選青、夏一鳴等部三百餘人及第三○標馬明熙、徐紹儒、彭紀麟等部約200人,均參加南路作戰,更派徐國禎率山砲二門,進至保安門東首城牆上放列,作為挺進砲兵,以便運用直接瞄準方法,殺傷頑強負固之敵,使我步隊減少損害而突破敵陣,因砲隊在第一線佔領陣地,危險極大,乃派曹飛龍率兵一排,專事掩護,詎料伍正林部遭恤孤巷伏敵襲擊,未能進至保安門正街,而曹排力弱致使山砲二門被敵包圍,撤退不及而放棄,幸砲手將砲閂毀壞,未為敵人利用,亦不幸之中大幸也。時張彪親在保安門城上督師,見其部隊作戰甚力顯佔上風,心甚快慰,乃異想天開,立一白布標牌,上書「余治軍不嚴,致招叛變,希各自歸營,不咎既往」等語,意在分散革命軍心,同時結合巡防第一營及消防隊,兩次衝鋒,幸第二九標及第三○標各部,極力抵抗,迄未得逞,戰況形成膠著狀態,於是社武庫、彭紀麟、胡效騫、徐少斌、熊秉坤、伍正林等40人,組成敢死隊,向保安城門進攻,以馬明熙、徐少斌、胡效騫、李自新、宋厚德、張斗熙、趙道興、紀鴻鈞、張得發、孫松軒、彭紀麟、陳振武、徐紹懦、饒春棠、陳連魁、林招邦、楊正全等二十餘人,擔任正面奮起衝擊,敵始稍卻,然我軍張斗熙、宋厚德等十餘人已壯烈犧牲矣。杜武庫、夏一鳴、楊選青等十餘人,趁正面衝擊機會,攀登城牆上與城下敢死隊協同夾擊遂佔領保安門城樓,形勢均為好轉,但敵軍仍屹立未動,繼續拼鬥,正值兩軍酣戰時,第三二標同志百餘人,由南湖趕至增援,力增雄厚,經更番猛攻,保安門一帶之敵,遂呈不支向望山鬥正街退卻,我軍啣尾急追,敵乃下城向督署方向潰逃。我軍乃逼近東轅門,與由北南下之友軍包圍督署。

 

胡廷佐與闕龍分手後:率部循長江北進,派兵佔領司門口之官錢,善後,電報各局,並派一部保護銅元、銀元兩廠後,再沿長街北進經南樓隘路至藩署,迨到達時,防護藩庫之警察,已聞風逃走,順利佔領,并派隊巡邏山後各地,所有重要官署及山路各城門,各警所亦派兵守護,在拂曉前,任務均已完成。

 

第二次攻擊,以王府口與大都司巷之戰爭,最為慘烈,死傷亦眾,就中尤以馮荃愷、楊訓民二烈士視死如歸,奮不顧身之事積,最為壯烈,李廉方所著「辛亥武昌首義記」書中,僅謂:「有壯士二人,已佚其名。」閱讀至此,不禁惋惜,偶閱的熊秉坤所撰起義談中,發現二烈士姓氏,故特鄭重寫出,藉亦表揚,而慰忠魂。其次闕龍勇冠三軍,身先士卒,所到之處,無堅不克,革命軍在一夜之間,得以光復武昌全城,闕龍之功特大,令人景仰!此外,防守王府口據點之巡防兵第二路及保警隊,戰力甚強,如非蔡濟民、張鵬程通力合作,南北夾攻僅憑黃楚楠、姚金鏞正面攻擊,恐難奏效。此外張鵬程縱火之舉,促使砲隊發揮最大威力,復令瑞澂喪失守土勇氣,影響戰爭勝負至鉅,至於保安門方面,鏖戰歷時間最久,極為艱苦。其所以不能速戰速決,形成拉鋸戰原因,要以喪失挺進山炮關係最大;至於組織敢死隊,表示一般士氣消沉,係危險中緊急之措施,而組成份子,多係領導階級,如整個犧牲,全軍勢將瓦解,幸得援軍適時趕至,始得轉危為安,雖獲最後勝利,仍屬僥倖成功,不足為訓。中路軍初期任務,以肅清恤孤巷、崔家院一帶游擊隊為主,南路軍喪失火砲,因由掩護不甚嚴密所致,而馬榮部迄未徹底履行任務消滅該地游擊隊,係其主要因素。綜合上述各節,本次作戰措施雖得失互見,較之第一次攻擊時之表現,因心理上之改變,進步甚多,惟革命軍一戰成功之主因,係由瑞澂膽怯棄職潛逃,影響部屬整個士氣所致,其他均屬枝節問題。

 

(未完待續)

下一篇:【武昌首義】武昌之前因後果及其作戰經過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