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隨筆】武昌起義 憶民國第一報人 (周永璋)

發佈時間:2017-10-12
 

文/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 周永璋(武昌起義志士後人)

 

武昌起義成功,究竟是打出來的,還是思潮、輿論宣揚出來的,但最耐人尋味的話卻是「中華民國是胡石庵吹出來的」以及孫中山稱許的:「胡石庵的一支筆,勝過十萬隻毛瑟槍」。 

年輕時代的胡石庵

 

清末鴉片戰爭失敗起,列強在中國境內劃設租借區,形成國中有國的怪異現象,除武力侵犯大清外,印刷品也開始入侵,租借區也無異提供革命黨人,一個宣傳革命思想的灰色地帶,報紙就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起來。

 

胡石庵,生於清同治13年(1879年)父親胡喬年,為清翰林侍讀,家學淵源,19歲至北京與譚嗣同同遊(交往),戊戌變法失敗,從回武昌經心書院,與唐才常相識,1900年八國聯軍時期,發動自力軍起義,胡石庵為參謀,唐才常等12位起義領導被殺,胡石庵避走上海,被捕禁13天放出,後投入保定徐錦帆軍,徐死後,又回到湖北高等學堂,保送日本留學,光緒30年(1904)回國,在武昌助劉靜庵等,組織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次年冬,參與刺殺戶部侍郎鐵良,事泄被捕。獲釋後赴上海,結識徐錫麟、秋瑾,參與愛國學舍活動,繼之再赴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返國於宣統元年(1909年)任漢口「公論報」」「揚子江小說報」主筆,宣統二年(1910年),賣掉所有家產,在漢口租借區創設大成印刷公司,秘密翻印「猛回頭」、「革命軍」革命書刊,與黨人詹大悲、何海鳴、孫武成了莫逆之交。

〈大漢報〉為胡石庵報的民國第一報

 

宣統3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2日午後,街頭起義士兵,臂纏白巾,巡邏穿梭,胡石庵在漢口街上,碰到兩位熟悉的英國人,問胡「武昌之變的性質是什麼?」並稱「湖廣總督瑞瀓已照會各國,稱這次兵變是土匪作亂,幾日後就可平息。」胡石庵聞知立即回答:「此讕語也!武昌此次實係革命軍起義,推翻專制、推行共和,決無二義!」英國人又問,「既然如此,何以三日來皆閉城自固,絕無文告公佈?」胡石庵靈機回應:「先生誤會矣。 武昌日來尚有滿人抵抗,戰爭未熄,故無暇昭告,今日全城已告光復,即將有正式之文告宣佈。 一二日內機關報亦將出現,請拭目以待。」果然大漢報於10月15日狂印出刊,對穩定時局,鼓舞士氣,發展革命形勢,產生了積極作用,連美國的紐約時報、英國的泰晤日報都引用,肯定武昌起義是一場民間追求民主,不波及無辜的戰爭,國際輿論表以同情,列強多保持中立。

年長時的胡石庵

 

胡石庵主持大漢報,事必躬親,每日狂印數萬份,分送上海..等其他省分,其影響力比湖北軍政府官方報「中華民國公報」更具感染力,街頭就有童言說:「《大漢報》,真個巧,見了它,膽大了」並深入前線,採訪戰況,且與清軍作殊死戰。因為革命軍武器及組成多係臨時加入的學生、農民、工人、庶民,戰力極不對等,戰況急轉直下,漢陽失陷後,軍政府「中華民國公報」停刊,報導重任就落在大漢報上,為安定人心,不得已他編輯了一些各省勝利,救援立至的假新聞,甚至還一天還連發了六次號外,力圖力挽狂瀾,鼓舞士氣,正巧胡石庵收到一位革命黨人以「大總統孫文」的名義,寫的一篇《告全國同胞書》的來稿。 胡石庵心裡明白,孫中山此時不在國內,也還未經民選「大總統」分明為假,但他認為這篇文告,文情並茂,極有號召力,就全文照登了。其用心良苦,實不得已也,卻也產生穩定大局,各省紛紛獨立的契機。後軍政府黎元洪都督,頒給大漢報「赤手回瀾」的匾額,並邀加入共和黨,被其婉拒了。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為攏絡人心成立「稽勛局」對胡石庵授予勛位及一等嘉禾勛章殊榮,胡卻嗤之以鼻,立即退回了總統府,並附上一首詩,並在大漢報商披露:

 

三戶亡秦願已空,戰場荒草漬殘紅。鄭蛇內外成虛斗,冀馬奔騰起大風 

一雁橫飛秋色裡,萬花齊落鼓聲中。乾坤正氣消磨盡,狗尾羊頭亦巨公! 

 

其揶揄嘲諷袁世凱,激起社會迴盪稱快,因此遭致袁世凱的忌恨,當袁黨段芝貴督鄂時,就強行封閉立下革命大功勳的「大漢報」,胡石庵也鋃鐺入獄,出獄後,卻因受刺激過深,鬱悶寡歡,借助鴉片,仍不改其志,終於1926年郁郁而死,至今其功勳,民國第一報人風骨何人能及。 

 

相關連結:

互動百科/胡石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