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梭,中華民國已經111年了。遙想一個多世紀前的夜晚,沉靜而詭譎,直到武漢的一聲槍響劃破天空,至今未完的故事,才開啟了序章。
這百年起義,所為何事?晚清以來,政治迂腐、閉關鎖國。對外,自鴉片戰爭戰敗,至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西方諸列強與我簽訂多起不平等條約,屢屢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對內,滿清政府獨以種族專政,將許多改革良策拒之門外,國防經費更大多補貼皇室的奢糜之用,於是江河日下,百姓生活不僅日趨困苦,還要受惡官欺侮。「腥風血雨又新秋,滿目江河帶淚流,寄語神州群兄弟,來日勿負我丟頭」,彭、劉、楊三烈士留下最後的遺言,便慷慨赴義,三人之壯烈犧牲可歌可泣。
這百年起義,所為何事?武昌義舉,乃至於辛亥革命,僅僅是一場失控的民亂,或所謂的「資產階級革命」嗎?筆者以為非也。
首先,「資產階級革命」是來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法,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旨在推翻封建社會,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但是反觀辛亥革命,各方參與及領導革命者,有軍人、學生、華僑、報人、商團、伶界……出身有來自底層農戶(如孫中山、楊洪勝、劉復基先生等即是),也有來自收入不錯的階級。推動這場革命的成員,不分階級、黨派、出身,其共通點就是皆為中國國民,因此要說這場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並不準確,與其說是「資產階級革命」還不如用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說法,說是「國民革命」。
再說,這武昌首義,乃至於前後各次大小起義的背後,也並非只有民怨的發洩,而是都聯繫著一個人,還聯繫著一個「革命之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這個「革命之主義」,就是如何「破壞專制暴政、建設未來中國」的藍圖,是中華民國重要的立國精神,是國父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在辛亥革命中,前仆後繼的前賢志士們,無不是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所感召,而投入革命建國的事業中。因此,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絕不僅僅是「起事」,而是「起義」,因為他們起的,是為民族大義、生靈福祉的「義事」。
那這「革命之主義」的內容是什麼呢?由此概略介紹:
【民族主義】,乃對內使各族共和、互相尊重,發揚我固有之好文化,揉合成一「中華民族」,並捍衛其獨立;對外使東西交流,吸收世界之好文化,同時與列強並驅,以馴致於大同。【民權主義】,乃於政治上,把西方實行民主的經驗,與中國監察、考試傳統的實踐相結合,發明*「四大民權」、*「五權憲法」來打破社會上的不平等,實現真平等。【民生主義】,乃於經濟上,不僅要政府發達國家產業、防止資本壟斷與兼併,還要政府運用科技進步,來改善人民的食、衣、住、行、育、樂,把中國從「普遍貧弱」帶往「普遍富足」的社會。
*「四大民權」:人民所擁有的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複決權等。
*「五權憲法」:政府分立之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等。
雖然現在台灣已經出現許多「敢說真話」、「繼承國父遺志」的長輩與年輕人,令人相當欣慰,但其中有一些人,卻不慎因環境影響而偏重某些區塊,以致革命之主義招來誤解。有的只談「民族」,不顧民權民生;有的是只談「民權」,張口閉口民主自由,卻不談「民族」、罔顧「民生」;而有的居然直接把三個「民」的主義,改到只剩下「大同世界」而已。至今許多「三民主義,我現你原形!」云云之視頻、帖子等,其觀點若非偏此則偏彼,鮮少展現其全貌,又或更加惡劣,將歷史為人所唾罵之事牽拖於孫中山先生。及其革命之主義,又使疲於查證、不明事理之眾,一聞「孫中山」其名、一聞「三民主義」,便視為所謂「落後的故紙堆」,臉上便只有「唾棄」二字。
但是,在我們垂頭喪氣之前,先看看流過世界各國的歷史長河吧:百年歐洲是歷經了英法百年戰爭、法國大革命、英國光榮革命,乃至此後大大小小的革命與戰爭,才形塑出民族意識,由封建王朝時代向民族國家、民權國家時代邁進。更別說在迎來現代民主國家,以及今人推崇的女性平權、社會福利制度之前,還歷經了一、二戰的洗禮。歐洲人民是熬過了多少腥風血雨,度過這期間爆發的民族問題、民權問題、民生問題,才換來了今日歐洲的先進?然而,即便是過了二戰,「民族」、「民權」、「民生」這三個貫穿人類歷史的重要問題,卻仍在用不同形式考驗著人類。
還有前陣子因為台灣「廢考監」而鬧得沸沸揚揚的「考試」與「監察」:今天全世界任何一個現代化國家,都會透過考試制度聘用公務員,尤其西方大英國協國家特別強調「擇優而任」──文官由一「相對中立」的考試制度招聘,以確保才能。另外,監察院出版的《安地諾區域各國監察制度經驗比較》也提及,西方提出的監察概念自北歐瑞典「司法監察使」出現始,至1980年後在世界各地快速發展,如今「根據國際監察組織統計,全世界不同層級的監察組織已經達178個。......功能除了監督行政部門濫權之外,還可以涵蓋保障人權的功能」。然而,中國卻早在漢代設立「御史台」始,就有設立監察機構的傳統,可謂歷史悠久。
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之主義」,正是訴求要用「互相尊重」解決民族問題,要用「民主」和「權能區分」解決民權問題,要用「科學進步」和「養民」來解決民生問題。這些訴求至今來看,都相當適用於現代社會。不說別的,就說歐美各界近期為了黑人運動、難民去留,以及保障同性戀權益的問題該如何拿捏,就已經吵的不可開交,然其核心解方,其實就是國父一句簡單的「互相尊重」,何錯之有?既然沒有錯,又豈能說「革命之主義」是落後的故紙堆?所以我們怎能不抬頭挺胸地說:「革命之主義,當然是走在時代前端的主義」,立志效法過去革命志士主張救國的人,不僅無須否認,更應該為此感到驕傲!
百年之前,首義之功已成,而後世續章未完;中國富強之路尚遠,而先烈同奉之主義長存。「革命之主義」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獨自花了九年的時間,在大英圖書館閱盡人類歷史、社會學說精粹之集大成,而盡量身訂做於中國者。至今,「孫中山」依然是兩岸的最大共識,其影響力之深遠可見一斑。在辛亥革命紀念日這天撰寫此文,宣揚「革命之主義」,總有與先烈同在之感,別具意義。若大眾對主義的認識能夠澄清,相信討論與認同的聲音肯定隨之而來,相信到了彼時,「革命之主義」定能像茫茫大海中的燈塔一般,為前途未卜的兩岸關係提供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