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幼鎔
臺北市湖北同鄉會常務理事、湖北文獻社財務委員袁大松先生,不幸於民國一一一年六月十九日仙逝,享耆壽93歲,湖北文獻全體同仁敬表哀悼之忱。康寧大學監察人李幼鎔先生,為文撰述袁公一生行誼,以茲悼念。
袁大松先生,民國十九年農曆三月初二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陽邏鎮,歴代均以耕讀相傳,為中產之家,生活無虞匱乏,民國卅八年,其時大陸局勢已岌岌可危,很難安心繼續求學,乃隨正源中學友好多人在武漢考入孫立人將軍主持的陸軍軍官學校入伍生總隊,於同年五月由廣州乘海桂輪來台灣,在台南旭町營區和鳳山五塊厝接受軍事教育,後因病不適嚴格軍訓而退伍,民國四十三年底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成立,被遴選參加工作,先後在不同性質的崗位上工作十七年之久,民國六十年轉入人事行政系統,在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及國立故宮博物院任職凡二十年,民國八十年以簡任最高級公務員申請提前退休,進入社團法人「中國大眾康寧互助會」服務,民國九十四年自理事長任內退休。
袁公求知的慾望非常強烈,在很艱苦的環境之下,利用夜間取得淡江大學夜間部學歷外,並先後通過高等「人事行政」、「普通行政」、「警察行政」三項考試,民國四十八年調到輔導會宜蘭森林開發處服務,主辦棲蘭山供應站,負責棲蘭山上數千開路及伐木榮民的生活物品,期間曾向長官做出建議,供應站不直接自辦採購,而以標購方式由得標者負責供應貨物,減少轉手剝削,在今天看來似為理所當然,而在當時則是一個不易辦到的創舉,民國五十一年調榮民工程處建築隊服務,帶領榮民興建中山樓、中興賓館「陽明書屋」、故宮博物院、七海官舍等工程,常有機會接近先總統蔣公,並蒙陽明山管理局長潘其武陪同人事行政局長王正誼參觀中山樓時,面予引薦而得於民國六十年調人事行政局中央配給委員會服務,八年工作中對台灣資源情況有較深一層的研究了解,民國七十年調國立故宮博物院人事室主任並兼任福利會主席六年,在不經手錢財,不兼支待遇原則下,改革各供應部門複製書函寄賣舊制,測訂餐飲供需量能,擴充建築空間及設備,檢討捐贈及損耗手續後,果使盈餘倍增,糾紛完全平息,保持至今。
中國大衆康寧互助會是一社團法人組織,民國五十五年元月由于斌、黃季陸、張寶樹、連震東、詹純鑑、關吉玉、馬星野、皮以書、白崇禧、黃鎮球、孫連仲、谷正鼎、李彌、劉脩如、蔣復璁、包遵彭、郎維漢、劉勉文、廖維藩、王澍霖、呂錦花、艾時、苗培成、郭鴻群、石九齡、范爭波、張漢光、果端華、張遐民、王德芳、金克明等卅一位社會賢達所發起成立,第一屆理事長為于斌樞機主教,第一任秘書長為湖北漢川金克明先生,袁公因在輔導會四組工作時,金克明先生為組長,有長官部屬關係,所以邀請袁公加入中國大眾康寧互助會為第一屆會員,該會成立宗旨是以實踐禮運大同篇養老撫幼、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崇高理想,以設置康寧社區、康寧醫院、康寧護校為服務目標,當時核心工作人員除秘書長金克明先生之外,尚有立法委員郎維漢先生、國大代表劉勉文女士(湖北文獻社社長童中儀之母)、吳中弼先生、周丕正先生、李鄂生先生(筆者之父)、喻傳光先生等,全係旅台鄂籍人士,金克明先生於民國七十八年底病逝,袁公繼任秘書長,秉持蕭規曹隨原則,進一步強化組織制度,敦聘法律顧問和會計顧問,在公平、合理、無私前提下,健全內部管理,解決一切爭訟宿案及各項債務糾紛,使被重複質押多次之土地財產,完整收回權益,民國八十五年,完成康寧護校遷址並改制專科(後又改制為大學),民國八十八年,完成康寧醫院開業以及籌備其他養老育幼等相關服務事業,民國八十七年,理事長李荷先生病逝,袁公繼任理事長並擔任康寧護專董事(董事長先期劉先雲先生、後期丁幼泉先生,皆為鄂籍先進),直至民國九十四年退休。
民國五十年和台北榮民總醫院護士霍廷桂女士結婚,霍女士山東人,雖是一位教養頗佳的時代女性,難能可貴者,卻保持有中國傳統淑女的美德,相夫教子、孝親睦鄰,雖備嚐生活困苦從無怨尤,數十年如一日,育有兩男兩女均已成年,學有所成,在個自領域發揮所長,身體健康、生活安定。
袁公退休後一直擔任湖北同鄉會常務理事及湖北文獻社財務委員,每年固定捐款贊助會務及社務發展,並積極參與所有活動,深獲鄂籍同鄉敬佩與感恩。
▲袁公(右)參與鄂臺交流活動
▲袁公(左一)參加湖北同鄉會春節團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