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英烈譜》目前記錄著在辛亥革命時期為追求民主與共和而獻身的3455位革命英烈,包括但不限於:
1、參與起義遇難或起義失敗後遭受捕殺者、在獄中橫死者。
2、謀刺滿清重要官吏而身命同殉者。
3、以文字或演說宣傳革命而被害身亡者。
4、為奔走革命積勞成疾而病卒者。
5、投身滿清重要機關,希圖內應而被害身亡者。
6、因對國事絕望而自盡者。
7、意外身亡者等。
《辛亥革命英烈譜》的錄入、整理工作已經持續將近一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時間久遠、原始資料遺失、編者才力有限,本譜存在相當多的不足(詳見知識連結2),為了促進《辛亥革命英烈譜》的進一步完善,辛亥革命紀念館現誠意向全國各地專家、辛亥先烈後裔、市民大眾徵集資訊,包括但不限於:
1、正史與譜內未見記錄,但是確屬前文提及的七種烈士種類之一的先烈,可提供先烈相關的圖片、短文簡介、傳記等資料。
2、譜內已經記錄在冊,但資訊不完整的烈士,可完善其資訊。
3、其他有助於完善本譜的意見。
請將提供的資料表述清楚,可從以下三種方式中選擇一種交給我們,收到資料後我們適時回復:
① 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至xhgmjng@126.com。
② 致信本館(地址: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金洲北路563號辛亥革命紀念館;郵編:510715;聯繫電話:020—82502473;收信人:辛亥革命紀念館二樓前臺)。
③ 現場提交。
知識連結1:英烈譜緣起之稽勳局
辛亥革命勝利後,時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認為仁人志士為革命奮鬥多年,其勳勞理應得到承認與褒獎。1912年2月19日,孫中山諮臨時參議院,請決議設立稽勳局。後南京參議院就此制定臨時稽勳局組織條例,其大綱有二:一曰稽核開國前及開國時之革命黨人與軍人之革命勳績,二曰設置審議員調查員若干人,經審議及調查後分別呈請政府褒獎或撫恤。在孫中山與黃興的推舉下,馮自由被唐紹儀任命為臨時稽勳局局長,此番恤死勵生的工作得以有序開展。稽勳局制定了相當細緻的勳績審核標準,在全國二十多個稽勳局與數百名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工作取得一定進展。
1913年春夏間,各省陸續將調查所得的材料整理完畢並送往總局。總局開會審議各地材料,議定具體賞恤方法:將陸皓東、楊衢雲、史堅如、鄭士良等百餘人視為對革命有重大貢獻者,列入特別撫恤;余者為普通撫恤,並依照具體標準給予撫恤和褒獎。至1914年1月,臨時稽勳局已審議確定應該接受褒獎的有3萬余人,應撫恤的有1萬餘人。然而臨時稽勳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犧牲三名工作人員所整理的十四本恤案表冊大部分已經遺失,只有貴州省一部分,由貴州稽勳局審議員周培藝預為抄存,不至埋沒。
知識連結2:《辛亥革命英烈譜》研究現狀
《辛亥革命英烈譜》由「序言」、「凡例」、「民國前的革命鬥爭」、「武昌起義及各省光復」、「後記」五大部分組成。在每次起義的主頁面中,先簡敘該次起義的背景、過程,接著將犧牲的英烈以表格的形式直觀呈現出來。烈士的介紹頁面又由其生前肖像、烈士簡介、烈士傳記三部分組成。
在收集、整理、研究先烈的過程中,編輯人員以馮自由先生的《革命逸史》、鄒魯先生的《中國國民黨史稿》、章開沅先生的《辛亥革命辭典》為藍本,結合全國各省、縣政協編著的本地辛亥革命史料,以及辛亥先烈後裔提供的材料,力求全面、準確、相對客觀地還原烈士的生平事蹟與精神面貌。
由於種種原因,在編輯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
1、對於一部分起義或省市獨立,記錄的原始史料過少,烈士資訊收集難度較大。如民國前的欽廉上思起義、欽廉防城起義、廣州庚戌新軍起義;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江西地區的光復,東三省、新疆和臺灣等地的革命鬥爭。
2、部分烈士傳記語言較為晦澀,閱讀起來有相當難度。傳記的通俗化也是一項長期工作。
3、涵蓋範圍不夠全面。由於時間原因,《辛亥革命英烈譜》只記錄了1895年廣州起義到1912年秦州獨立取消這一期間犧牲的先烈,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尚未涉及。
4、研究辛亥革命史的專家極多,對同一烈士或同一次起義的記載相左,各執一說,需要對比考證。
《辛亥革命英烈譜》流覽方式
1、手機關注「辛亥革命紀念館」公眾號,點擊「辛亥.約」—「辛亥革命英烈譜」,也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
2、電腦登錄辛亥革命紀念館官網(https://www.xhgmjng.com/),主頁點擊「辛亥革命英烈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