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辛亥革命英烈譜》:黃花崗起義犧牲了102烈士

發佈時間:2021-11-04
 
本會訊: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發起,辛亥革命紀念館(廣州)暨學者、後裔在歷史檔案蒐集共譜《辛亥革命英烈譜》黃花崗烈士由86位增為102位,對犧牲的英烈再盡份衷心緬懷的心力!

【轉發內容】

在全國各地檔案館、紀念館、方志館工作人員和各省學者、眾多辛亥先賢後裔的幫助下,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臺灣)和辛亥革命紀念館(廣東)重啟對辛亥先烈資料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工作。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數位化的《辛亥革命英烈譜》已經在辛亥革命紀念館官網上呈現。《辛亥革命英烈譜》由「序言」、「凡例」、「民國前的革命鬥爭」、「武昌起義及各省光復」、「後記」五大部分組成,記錄了在辛亥革命時期為追求民主與共和而獻身的3455位革命英烈。

 

 

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臺灣)理事長周永璋在《序言》中寫道:「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年周年紀念,兩岸有關辛亥革命史實,從世局、社會、經濟、文化、軍事、戰役,各層面的論述、論文、研討著作非常的多,涵蓋諸多面相。但是針對辛亥革命的每次起義、事件,無論大小,所犧牲的仁人志士詳實記載,編輯成冊的卻幾厥如,縱使有,也是分散各冊,難有彙集,縱有搜集,也多以事件大小、影響層面來記載,難免重點呈現,確失而有之,對犧牲的英烈不無遺憾。辛亥革命100周年呈現辛亥革命的影響與亮點,辛亥110周年,我們將關注遺落風中的辛亥英烈,將每一位為辛亥革命犧牲的英烈姓名、生歿日、籍貫等資料載入史冊,永垂不朽。」

 

▲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臺灣)理事長周永璋在辛亥革命110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上彙報:「2021年3月29日,同志會發起編撰《辛亥革命英烈譜》的倡議後,立刻得到辛亥革命紀念館歐陽旦霓館長、陳列研究部館員黃敏靈的大力支持,館方文錦峰......更是夜以繼日的投入。」

 

《序言》又謂:「革命的發展與歷程,不可能一蹴即可,是不斷的前仆後繼、屢敗屢起的拚搏,每一次起義、每一次參與,都是下次革命的動力,誠如黃花崗烈士序載:『草木為之含悲,風雲為之變色,全國久蟄的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斯役的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我們即以著名的黃花崗起義為例,向讀者揭示,在《辛亥革命英烈譜》中,黃花崗起義所犧牲的英烈並非以往人們所認為的概數72位,也非現在黃花崗烈士陵園兩塊石碑共同記錄的86位,目前稽查在案共102位。」

 

一、黃花崗起義概述

黃花崗起義又稱「廣州三·二九起義」。是中國同盟會領導的影響最大的一次武裝起義。

 

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在革命黨人中產生了悲觀情緒。為了激發士氣,孫中山于同年11月在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以及海外和國內東南各省代表秘密會議,商定在廣州再圖大舉。會議決定由南洋和閩蘇皖川桂粵等地同盟會骨幹五百人(後增加為八百人),組成「選鋒隊」,屆時在城內率先率先發難,佔領廣州,然後分兵兩路,一路由黃興率領入湖南取武漢,一路由趙聲率領出江西趨南京,會師長江。

 

會後,孫中山赴歐美籌款購械,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到南洋各地募款,趙聲返香港負責聯絡廣州新軍。1911年1月底,同盟會在香港跑馬地三十五號成立統籌部,黃興、趙聲分任正、副部長,負責策劃、領導廣州起義。統籌部還在廣州城內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在大石街、蓮塘街、大北直街、大東門、小東門、高第街、天香街、九眼井、司後街等三十八處設立聯絡點和藏械處。同時,派人往長江流域各省聯絡革命黨人屈時回應。

 

▲小東營5號指揮部舊址

 

▲黃花崗部分敢死隊員(舒建華提供)

 

1911年4月8日,統籌部在香港召開會議,決定於4月13日發難,分兵十路進攻廣州,由趙聲、黃興擔任正、副總司令。不意當日發生溫生才槍殺廣州將軍孚琦及革命黨人吳鏡運送炸彈被捕事件,清吏加強戒嚴,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加之美洲款項和在日本購買的軍械未能如期送到,起義日期被迫延至4月27日,並改十路進攻為四路進攻;黃興率主力進攻兩廣總督署;姚雨平率部攻小北門,占飛來廟,迎接新軍和防營進城;陳炯明率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率隊守大南門。

 

4月27日(舊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時三十分,黃興率一百二十餘名「選鋒」隊員由小東營進攻兩廣總督署,總督張鳴歧聞訊由後門逃匿水師行台。黃興防火焚燒督署後,往攻水師行台,途中與水師提督李准衛隊遭遇,黨人林文等飲彈陣亡。黃興傷右手兩指,仍繼續還擊,且拒且走。隨後,黃興將所部分為三路:徐維揚率數十人攻小北門,接應新軍;劉梅卿、馬侶及川、閩、南洋黨人往攻督練公所;黃興自率一隊出大南門,接應防營。

 

▲《平民畫報》刊載的「焚攻督署」圖

 

劉梅卿等一路行至蓮塘街,恰遇從蓮塘街吳公館出發攻督練公所的黨人一隊與敵激戰,遂加入戰鬥。至夜九時,折入大石街,隨戰隨退,大半傷亡,餘部由小北門退出廣州城。

往攻小北門的徐維揚一路也很快與清軍遭遇。徐維揚急令徐滿淩率隊至洛城街防禦觀音山之敵。徐滿淩部沿蓮塘街,大石街且戰且進,後誤入倉邊街,與防營相遇,徐滿淩作戰不利,退至高陽裡口,又遭到防營兩路夾擊,受傷被俘。徐維揚自率一部在司後街與敵奮戰。敵退守水師行台,徐維揚等由都府街、錦榮街、二牌樓環攻。因敵援軍既至,乃突圍退卻。後徐維揚在高塘火車站被捕。

黃興一路在雙門底與相約會攻水師行台的溫帶雄部防營相遇,雙方不及辨識,即開槍混戰。黃興所部被打散,隻身一人,避入一家洋貨店,後易裝逃往香港。

這次起義,除黃興一路按時發動外,其餘姚雨平、陳炯明、胡毅生三路均未按計劃及時行動,致使黃興一路孤軍力戰,終歸失敗。

 

▲黃花崗烈士俠影

 

▲黃花崗起義部分烈士忠骸

 

▲收斂烈士遺骸的潘達微和陳偉莊夫婦

 

起義失敗後,革命志士潘達微設法收斂此役犧牲的烈士遺骸,葬于廣州城郊黃花崗(原名紅花崗),故史稱此役為黃花崗起義。

是役雖敗,影響極大。如孫中山所言:「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按,由於本頁格式限制,於此另放本會恭製:黃花崗起義102為烈士名單如下

 

上表如檔案:

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的烈士名單.xlsx

 

新聞來源:【微信-南京論壇NJF】《辛亥革命英烈譜》:黃花崗起義犧牲了102烈士

文後附錄:辛亥革命紀念館就《辛亥革命英烈譜》向大眾徵集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