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青年學生參加「民族心‧中華情」青少年徵文演講比賽獲亞軍

發佈時間:2016-07-29
 
發表時間:2016-07-21 15:06

【長江網訊】

 

受澳門辛亥·黃埔協進會邀請,7月15日至18日,武漢市台辦組織5名在漢高校師生參加了於澳門舉辦的第十屆「民族心‧中華情」青少年徵文演講比賽。武漢參賽選手圍繞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和漢台青年交流、文化交流,分別以《先行者》、《歷史記憶與文化符號》、《孫中山與武漢》為題,與來自臺灣、香港、澳門,以及大陸其他城市的青年選手同台較量,最終獲得了總決賽亞軍和2個英才獎的好成績。活動期間,武漢師生還以賽為媒,與各地嘉賓、老師、選手廣泛交流接觸,展示武昌首義精神,宣傳大武漢城市發展,以血濃於水的親情為紐帶,進一步增進了海峽兩岸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現附參賽選手賽後隨感一篇,供讀者賞鑒。

 

該項賽事,由中央人民政府澳門聯絡辦公室支持,澳門辛亥·黃埔協進會主辦,武漢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臺灣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南京市中山陵園管理局等20家單位協辦,從2007年至今已連續舉辦10屆。武漢市從2008年起,每年組織武漢地區學生代表參加該演講比賽,獲得4次冠軍、2次亞軍、3次季軍的好成績。

 

賽後隨感

 

武漢大學 姜修翔

 

四天時間,晃眼結束。現在的我正在武漢大學珞珈山下的錦秋新閣回味這幾天的美好相遇。

 

「青年才俊,民族同心」,這是我對此次澳門之旅最大的感受。青年才俊自不必多說,我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最好年紀的你們。第一,主要看氣質,這個沒得挑。第二,選手的精彩表現令我拍案叫好,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落落大方的耿旭菲,娓娓道來的陸新宇,沒有什麼矯揉造作,唯有感情真摯。在很多同學的演講裡面,讓我聽到了很多故事,感受到了一種情懷。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同學,無論是南京的梧桐樹,還是去臺灣戲劇學院繼續深造的夢想,無論是品茶,還是黃埔軍校姐姐和先生銅像的相遇,等等等等。演講內外,民族之情、家國之情、少年之姿態呼之欲出。湖北同鄉林翔宇弟弟和林思琪大姐姐,生於美國,長於香港,一口流利的英語,一口要努力學好的中文,其實對我來說是一次深深的觸動,在他們的人生經歷中,對於孫先生的懷念,對於中國,對於中華民族,對於中華文化的認識和認同,讓我們看到了血濃於水的親情。雖早已不再故土湖北生活,但是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沒有止息。我想,他們一定很想來祖輩生活的這片地方看看。演講是精彩的,在這裡,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講述著不同的故事,但是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民族心‧中華情」。對孫中山先生的崇敬與感恩,對於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沒有任何不同!

 

身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中華民族落葉歸根和去臺灣看看的夙願都是拳拳的赤子愛國之情和血濃於水的親情。「爺爺死後要葬回江西」,「奶奶的願望是去日月潭看看,是不是真的像父親說的那樣美麗」,大家的演講讓我想起了我們家的舊事。其實,我奶奶的哥哥是蔣經國的飛行員,1949年飛往臺灣,直到1986年和家鄉取得聯繫,1987年回到這片故土。家裡有很多臺灣的照片,也有很多舅爺爺回家鄉的留影,一張一張印在我的心裡。對於我來說,我對臺灣是極其嚮往的,那裡承載著日月潭的山高水長,那裡駐紮著阿里山的流風甚美。那是寶島,那裡有我的親人,有我的同學朋友,有我嚮往的異地風情和可以一直追尋的夢想。「去看看吧」,「去追尋吧」,這些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召喚著我,我不知道我如果去臺灣,會擦出多麼美麗的火花。臺灣的兩個同學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很欣慰他們對「一個中國」的認同!以及他們對我們的歡迎。同樣,我們也感謝臺灣的同學能到武漢來,來親吻這片土地,來感受這份情懷。我已經打算申請赴台交換生的專案,去看看海峽那邊的人,去品析海峽那邊的事。

 

在為期4天的交流裡,給澳門帥氣的志願者們添了很多麻煩。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感受到更多的是,除了他們長得比我更加帥氣,其他的沒有什麼不同。他們的熱情,與我們的同學對他們一樣,沒有什麼隔閡。時間短,交流的時間也少,我想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問問他們,在他們的心中我們是不是會體會到更多的相同和美麗。當然,交流太少,沒有主動多打開話語,沒有和所有的人交流,交一些朋友,成為我此行最大的遺憾。

 

武漢大學有很多港澳臺的同學,在他們那裡,我也看到了對於祖國的熱愛,也許,我們沒有什麼不同?臺灣的馬路,流行用大陸的省市來命名,廣州街、南寧街、武昌街……那分明是先民在寄託對大陸原籍的思念。武漢的馬路,沿途都是寶島的美味,奶茶、雞排、大腸包小腸……那分明是一抹海峽情牽動著兩岸同胞的味蕾。臺灣的地標,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山紀念堂都佇立著孫中山先生的銅像,大陸的每一個城市也都有孫中山像、中山公園、中山路。那分明,是兩岸同胞對愛國偉人的共同敬意,對民族情結的共同傳承。的確,我們沒有什麼不同。我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是這般的水乳交融。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便是兩岸青年的「同心結」。我們這一代是未來文化傳承的主體,而這種強大的文化磁場將我們牢牢地吸在一起,讓我們漸行漸近。

 

參賽的嘉賓和老師被我們的演講感動,他們說青年人的演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們的價值觀和對於兩岸親情的追尋。而我想,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青年朋友更應該把「包容、愛護、認同、理解」,把中華文化,傳遞給海峽兩岸的人。我想,能夠讓更多的青年人認識到兩岸同根同源,也是我們除卻緬懷孫中山先生之外的意義。這應該也是「民族心‧中華情」的體現。

 

比賽結束後,兩個同伴建議我寫一篇文章,來表達我們的感謝,我也借此表達了一些自己的心聲。其實收穫很多,挂一漏萬,篇幅有限,也不再贅述了。在這裡,我謹代表我們三人,向這些天對我們無私奉獻,提供各種幫助的澳門辛亥黃埔協進會,以及可愛的志願者們,幫助我們的老師們,選手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謝謝你們!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感謝與你們的相遇,也希望我們能共同成長!最後歡迎你們能夠來到武漢,尋找先生的腳步,來到武漢大學,感受珞珈山水獨有的秀麗!

第十屆「民族心‧中華情」青少年徵文演講比賽大合影

武漢參賽選手合影

武漢市台辦編輯撰稿

摘錄自:http://taiwan.cjn.cn/htjl/201607/t2859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