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逢103年雙十國慶,身為辛亥首義後裔 回首先賢 先烈來時路,除了普天同慶 歡欣鼓舞,也更緬懷先人的可歌可泣、義無反顧,更多了些感念與追思。
話說清宣統3年農曆8月18日(西元1911年10月9日)因革命地下組織,共進會會長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秘密據點配製炸彈,不甚引爆灼傷 面部,滾滾硝煙及爆炸聲,驚動俄國巡補,革命黨人名冊及九角十八星旗之起義旗幟、文告不及攜出、銷毀被搜,湖廣總督瑞澂經俄通報,立即派出軍警依名冊按圖 索驥進行搜捕,揭開了腥風血雨,風聲鶴唳的肅殺涼脊。
是日革命先軀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等志士,在另一地下組織文學社址武昌小朝街85號先後被捕,湖廣總督瑞澂漏夜審訊,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狂傲不屈,逼供不招,10月10日凌晨4時,首義三烈士在督署東轅門外,當眾斬首慷慨赴義,人頭高懸於城門示眾,慨然寫下「腥風血雨又新秋,滿目江河帶淚流,寄語神州群兄弟 來日勿負我丟頭」氣節驚天地泣鬼神,激起革命黨人的悲憤與不能坐以待斃,必須以行動跟上的起義行動,10月10日晚7時工程八營首先發難,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旋即第八鎮新軍中四千餘名的革命志士揭竿響應,揭開了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序幕,光復了武昌、漢口、漢陽。
其後保義聲起,短短數拾日陸續加入的革命志士多達一萬餘人(其中包含眾多庶民與許多未成年的學生與農民兵)展開四十餘日,不對等殊死之陽夏戰役,北洋軍馮 國璋軍統窮兇惡極,火燒漢口三晝夜片甲不留,陽夏戰役革命軍死傷萬餘人至為慘烈,卻也拖住清軍主力,爭取了各省紛紛響應之契機,不足四月終於推翻腐敗的滿 清封建,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為了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將武昌起義的發難日訂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似乎理所當然,唯憶往這段選定國慶歷史, 卻也曲曲折折,峰迴路轉。
1912年7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提案擬定的國慶的三個候選日期為一、清廷下詔遜位日1912年2月12日,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日1912 年3月10日,三、南北議和協定日1911年12月18日,在「徵集全國教育家於北京」的全國臨時教育會議上,湖北代表起義志士李廉方,當場提出異議,而另提「以武昌首義日為國慶日案」而當時與會者不盡同情革命,頗多附和北洋政府而反對。李說,尤以浙江代表邵章爭辯次數最多、各不相下。
湖北代表李廉方乃引經據典慨然陳述:歷述法國國慶7月14日和美國國慶7月4日均是以美法之首義日訂定,以彰顯開國惟艱志士犯難之情操,並申述三個預定案日期之非,以突顯以武昌首義日 當為國慶日之理由。慷慨激昂,一時全場態度為之丕變,湖南、安徽、江蘇代表紛紛表態力挺。在表決時,出席者3/4舉手通過武昌首義日為國慶日,並推李廉方、黃炎培、賈豐臻三人修正提案、提交臨時參議院審議。
是年1912年9月以蔡濟民為首的武昌起義將士,赴北京請願更強化聲勢與支持,終於民國元年9月24日再經參議院通過,27日正式將此日公布為中華民國國 慶日。國民黨元老吳稚暉並在民立報撰文主張國慶日應訂在陽曆之10月10日,並命名為「雙十節」使國人便於記憶,這就是雙十節的由來。10月10日武昌起 義其揭櫫的「反貪腐、反欺凌、救國家 爭民主」之精神,百年銳於千載,至今仍是歷久彌新的普世價值。當年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起義,難道不是現今兩黨均該推崇之民主先驅嗎?如今這場起義, 教科書卻以「約定成俗」啼笑皆非之理以「武昌起事」來陳述這場起義,這難道不是兩黨扭曲、數典忘祖之譏嗎?如今又屆國慶,是否還予武昌起義一個公道,就但 憑政客的智慧與有心者的撥亂反正了。
武昌起義歷史已遙遠,宿昔典範仍飄落在風中,如今國人享受民主,無論喜歡與否,雙十仍是我們的國慶,紀念甚麼?慶祝所謂何來?是否該還給犧牲奉獻的革命先軀一些肯定與感念。
撰搞 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 周永璋: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0000896-2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