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雙十國慶教科書卻不採用武昌起

發佈時間:2014-08-27
 
壹凸新聞 楊朝欽 http://news.e2.com.tw/utf-8/sp2013/10555410.htm

2013年10月   公元一九一一年歲次辛亥,陽曆十月十日,清廷駐守在湖北武昌的新軍,發出反滿革命的槍聲,震撼了全中國;接著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成立,二月十二日滿清隆裕皇太后攜六歲的宣統皇帝退位,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專制政體,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自民國以來,都以每年十月十日作為雙十節或國慶日,全國上下、海外華僑,無不歡天喜地的熱烈慶祝,即使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每年仍在台北舉行盛大慶典,直到今日從未間斷。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新軍開槍反對滿清,導致革命成功,民國建立,所以民國的歷史,都會提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而所謂「武昌起義」,自是站在民國的立場說的,如站在清廷的立場,則是叛亂,於民國元年二月清朝隆裕皇太后宣布退位時,稱「武昌民軍起事」,站在即將退場的滿清王朝來說,自不便 用「起義」或叛亂,只好採中性的詞彙。 由於大清王朝一去不返,民國以來不論政府文告、學者著作、歷史教科書,都採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實際上,在「武昌起義」之前,有「十次起義」十次失敗,許多字典、辭典也都把「武昌起義」列為詞目,即使海外華文學校、殖民地時代的香港,甚至韓國、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也都使用「武昌起義」一詞。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使用「武昌起義」表示革命的「正當性」,而百年來,「武昌起義」已經是一個普遍使用的名詞,尤其是中華民國成立的經過,使用「武昌起義」,更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 因為依據憲法規定,「教育」需由國家管理,所以中小學課程由教育部制訂,就不能背離國家的立場,而這一點,世界各國皆然。 但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政府教科書審查委員,不准中國史教科書採用「武昌起義」,強制性規定必須改用「武昌起事」,在「九五課綱」的各版教科書裡,已普遍使用「武昌起事」了,那時民進黨執政,雷厲風行「去中國化」,不用「武昌起事」的教科書,審查不會通過,書局只有無奈的遵守。 如今國民黨執政,正要實施的「一○一課綱」,仍然不准採用「武昌起義」,去年有教授為某出版社編寫的高中歷史,使用「武昌起義」,審查未獲通過,審查委員要求「必須修改」為「武昌起事」,修改的理由是:「武昌起事」是「約定俗成」的名詞。 握有出版社生死大權的政府審查委員,竟攻如此胡言亂語,中華民國教科書採用中華民國的立場,真是咄咄怪事,審查委員似乎要求採用清朝的立場,難道審查委員之中有滿清遺老嗎? 教科書審查委員的權力,似乎太過膨脹,以今年七月發生的台灣史教科書有關「日據」與「日治」的爭議,教育部聘請的審查委員,居然不准使用「日據」,公然違背了國家的立場,而教育部出面協調,說是基於尊重「學術自由」的原則,「日據」「日治」都可以使用,而這完全誤用了「學術自由」的精神,不瞭解教科書根本不是學術著作,教科書的編者也沒有依照自己主張編寫的自由。 政府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對於為什麼不准使用「武昌起義」,至今還沒有向社會做出合理的解釋,而審查委員會召集人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所長黃克武還曾說什麼台灣史如用「日據」,付出的社會成本較多,不知是否不准使用「武昌起義」也是基於「社會成本」的考慮?這種話簡直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歷史教科書不能用「武昌起義」,必須用「武昌起事」?而「武昌起事」又何時成為「約定俗成」的名詞,為何包括教育部在網路上的《國語字典》,都找不到「武昌起事」這個詞目呢?今天慶祝雙十國慶,政府實要說清楚講明白。(楊朝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