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換來什麼? 起義容易建設難,革命革不出新秩序

發佈時間:2014-08-20
 
志工楊璐綺 2011-02-26 http://www.civictaipei.org/treasury/foundation/3_536_1.html 財團法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辛亥革命滿百年,中國是否已經現代化?皇權退位,威權不遠,歷史學家張朋園與黃克武重新定位辛亥革命,指出革命雖然推翻封建,卻沒有建立新秩序,引發一再革命的循環,動亂七十年,改革還未完全。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2011年「思沙龍」首場,「辛亥革命成功嗎?--從梁啟超和孫文談起」,今(26日)邀請中國近代史專家張朋園、中研院歷史所所長黃克武,在月涵堂進行對談,中研院副研究員錢永祥主持。

 

成功大學黃錦輝校長、黃吉川教務長、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朱浤源教授、文化大學陳鵬仁教授、美國在台協會副代表馬怡瑞等貴賓及三百多位民眾參與,在海峽此岸歡慶建國百年、彼岸紀念辛亥百年的政治盤算之際,從民間視野重新解讀革命,換來什麼? 張朋園表示,革命帶來的動亂,讓人反思中國當年是否非革命不可?晚清時由孫文領導的革命黨和以梁啟超為首的立憲派曾經進行論戰,激進的革命黨認為,中國現狀已敗壞到極點,如破爛大雜院,不可修復必須全盤毀壞重建。梁啟超則認為,現狀即使腐敗,革命後帶來的動亂卻可能使人民流離失所,因此主張君主立憲,逐漸邁向民主共和。革命黨雖取得當時多數支持,但事實證明,辛亥之後秩序崩毀,中國進入一再革命的循環,人民生活更痛苦,正如梁啟超所料。

 

張朋園認為,最不幸的是革命並沒有帶來現代化,因為現代化最基本的兩個條件民主政治與經濟發展,當年兩者皆缺。他認為,動亂七十年後,鄧小平承繼梁啟超溫和改革的思想,告別革命,才帶領中國逐步走向經濟現代化。 黃克武認為,辛亥革命的關鍵意義是推翻專制、建立共和,是否成功就要問共和體制的建立是否成功。目前兩岸各自表述,台灣的制式教育將辛亥革命定位為中華民國建立之始,中國大陸雖然大談辛亥,甚至將辛亥革命當作武漢城市品牌,卻將辛亥定義為舊民族主義下的資產階級革命,不准深入推敲共和體制的意涵。雙方各有盤算,背後都是為了宣稱政權的正當性。

 

黃克武更指出,辛亥革命成功和立憲派有極大關聯,辛亥革命本身是偶發事件,真正能推翻清朝的關鍵是革命後各地的響應。由於,立憲派長期經營地方,結合開明士紳勢力,革命當時立憲派迅速響應,並在革命後持續維持地方穩定。但在政治轉型過程中,立憲派被革命黨斥為守舊,溫和改革的勢力被邊緣化,造成後來不斷革命不斷動亂。直到1940年代,蔣介石大量閱讀梁啟超著作後深受感動,國民黨才追認褒揚梁啟超對民國的貢獻。

 

成大黃吉川教務長提問,當年日本君主立憲成功、中國失敗,原因能不能解釋為中國的君主是滿州外來政權?黃克武回應,日本由於民族單純、天皇抽象,君主立憲制得以落實。中國境內,梁啟超呼籲滿人也是中國人,卻敵不過革命黨大打「驅除韃虜」的口號。民族主義成為革命動員最強大的力量。 來自上海的同學表示大陸的制式教育將辛亥革命定位為「將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詢問講者對民主共和的看法。張朋園指出民初許多政治人物,包括蔣介石在內,對民主的認識仍帶有威權色彩,黃克武則說明共黨沿襲的歐陸共和傳統和台灣所實行的英美式民主有所不同。

 

有人問到辛亥革命跟台灣民主的關係?張朋園認為,台灣民主發展基本上是植基於本省人以及民進黨的抗爭,而非辛亥革命。黃克武則肯定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是台灣民主重要根基,辛亥革命所建立的中華民國現今仍存在台灣。 主持人錢永祥在結論中表示,革命是涵蓋整個社會國家、牽涉相當民眾、並帶出新體制的行動,由於很難畫出新體制的完美藍圖,任何革命都很難成功。 龍應台老師鼓勵在場的年輕人,跳脫兩岸官方僵化的意識形態視野,從社會層面重新盤點百年革命狂潮,思考破舊之際、如何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