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老兵 抗日終獲肯定

發佈時間:2014-08-15
 
2014-08-10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克倫/雲南騰衝報導】



走進雲南騰衝的國殤墓園,遠方建築大門上高掛一塊寫著「忠烈祠」匾額,據稱這是大陸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忠烈祠;祠堂後方的小山丘,一塊塊A3紙張大小的墓碑,銘記當年遠征軍犧牲官兵的最後足跡。

今年88歲的張體流,民國33年在四川讀書時,跟著國民黨遠征軍一路打到雲南、再到緬甸,最後落腳在騰衝;講著一口分不清是川話或本地口音,唯一可確定者,四川家人早已不見蹤跡。

遠征軍在滇緬的大小戰役,是中華民國國軍第一次解救英美部隊、為同盟做出貢獻;現年90歲的盧彩文因是騰衝人且年輕機靈,當年被挑選編入第十一集團軍當情報官,他回憶戰事說:「日本人的侵略性是很濃厚的!」

國軍的抗日英勇奮戰,在1949年中共建政後,卻成為老兵們的人生噩夢。當記者詢問起這段往事時,盧彩文笑而不答、轉移話題避談;而重聽的張體流說,「唉啊!那時候的日子,當然不好過!」

他一派雲淡風輕地簡短回憶說,「要批我、要我認錯,我就說,國民黨部隊抗日,對國家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我血也流過、汗也流過;我說得不對,您當場槍斃我,要欺騙老百姓,那不是土匪部隊?還抗什麼日?」

抗日功績因國共兩黨意識形態差異,反成生命負擔。2005年,因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肯定國民黨抗日的「正面戰場」作用後,政治尺度稍稍放寬,讓這群原隱沒在大陸底層的老兵,開始受到關注。

雲南騰衝因地處戰場要地,迎靈遠征軍遺骸、尋覓僅存國民黨抗日老兵、給予老兵晚年生活照顧等行動不斷,只是這批十多歲即投筆從戎的老兵們,能倖存被找到者,多已是九十歲上下的遲暮老人。

目前,雲南省給予老兵們每月人民幣1100元的生活補助,並找企業再贊助每人每年人民幣一萬元;對此遲來的肯定,盧彩文開心地表示,感謝這些年國家對遠征軍的重視,對抗戰老兵的關心幫助。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盧彩文說,1991年騰衝曾辦黃埔軍校同學會,「當時有87個人,現在只剩9個了」;他有時會一個人到國殤墓園,「園裡好多個是我同學、來聊聊天,跟他們說,現在政府重視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