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英雄 邱文彬
邱文彬,字質愚,湖北襄陽人,出身於店員家庭。湖北軍校畢業。一九○六(清光緒三十二)年投漢陽第四十二標一營當兵。一九○七年,與胡玉珍、鄭兆蘭、戈承元等組織益智社於漢陽,積極聯絡武漢各界同志,運動革命。一九一一年春,益智社與文學社合並,陽夏為其第四支部(第四十二標在內),胡玉珍與邱文彬為正副總代表。同時,他又兼第四十二標一營營代表。自是武昌、漢口各機關重要會議,即由胡玉珍與邱文彬負責出席。
武昌起義前夕,革命黨人在武昌小朝街八十五號總機關部召開會議,部署起義方案和任務,並決定由邱文彬和胡玉珍率第四十二標在陽夏及京漢鐵路南段(即武勝關以北)阻止清軍南下,如一旦發生戰爭,亦在河南境內進行。邱文彬返回駐地後,約集同志在碧蓮庵、廣福寺召開會議研究行動方案,會上他被選為起義時陽夏臨時總指揮。邱文彬遂就駐地布置任務:起義時第一營保護漢陽兵工廠及鋼廠,第二營保護漢口商場,第三營駐守信陽以控制京漢鐵路南段。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武漢三鎮風聲鶴唳,交通斷絕。次日,清軍第八輜重營竄駐龜山腳下水師營教場,以威脅漢陽。當時,邱文彬正在漢陽兵工廠訓練新兵,他得到胡玉珍的通知遂立即起事。本來約定當晚二時動手,驅逐清兵,響應武昌。忽統帶張永漢、管帶汪炳山等倉皇來兵工廠,意在如何安撫兵心,且有歡迎瑞澂、張彪等來廠之意。此時即有同志主張殺張永漢等,避免後顧之憂。邱文彬阻止說:「俟瑞澂等來時,一並結果,較為痛快;若事機不密,徒恃血氣之勇,必失敗而難舉也。」眾皆同意其言,張永漢、汪炳山等稍停即去,遂未動手。隨後,邱文彬開槍發動起義,各同志連開數槍,槍聲起處,所有旗籍兵士逃竄無蹤。
邱文彬帶領同志占領兵工廠,搜查槍廠、砲廠、子彈庫,後又衝到山腳下圍牆,將槍、砲、子彈一一運往山頂,拖大砲三門,由西廠門經三眼橋山尾搬上山頭。將帽章、肩章取消,又將各兵棚之帳子扯做臂章符號。時山上砲位尚未安置妥當,黑夜中,山南腳下輜重營派人至山腰,問山上所幹何事。邱文彬此時正在山頭指揮,即答應第四十二標在此放步哨。
他認為清兵尚在眼前,我二連不足,彼一營有餘,外有瑞澂、張彪的兵艦,稍一疏忽即將事敗,而致全體瓦解。所以邱文彬於倉卒中再派人催促龍燈堤、黑山隊伍速來。又恐時間往返延誤,續派湯啟發等先帶一大隊,由山尾經棲賢寺包抄清兵左翼,邱文彬亦率隊由山上往下衝殺。清兵驚覺,不敢抵抗,逃上瑞澂兵艦。
次日拂曉,龍燈堤、黑山同志胡玉珍、祝制六、黃振中、邱坤庸、陳建章、鄭兆蘭、張大鵬等領隊前來。他同胡玉珍在龜山會合,設立指揮部,將山頭廟內神帳改作旗幟,高懸山頂,與黃鶴樓上十八星旗相輝映。時湖廣總督瑞澂和統制張彪乘楚材艦向龜山方向駛來,邱文彬親自指揮砲手王子卿、左福齋等發砲轟擊,楚材艦連中數砲。瑞澂懼,轉向青山下游逃竄。
邱文彬自謂此一砲不亞於熊秉坤的一槍,他認為若無漢陽發砲轟擊,以驅逐楚材艦上之瑞澂、張彪等,則翌日清政府所派陸軍大臣蔭昌之大軍,即越武勝關而攻武漢,至是起義朝起而夕撲矣,豈不似民國二年以後連年革命之失敗覆轍乎。同時從瑞澂的奏折中也可以看出此砲的確起了重大的威懾作用。漢陽光復後,邱文彬等一面招募訓練新兵,一面維持社會治安,並派張步瀛、張大鵬等歡迎詹大悲、李亞東出獄,組織漢陽軍政府。時電話不通,派朱璧珍繞道過江與武昌諸同志送信,請勿下令兵工廠停工,並推舉鄭兆蘭為臨時廠長,日夜加工趕造槍彈、砲彈及籌劃軍需等事。武昌起義勝利後,漢陽起義軍擴編為第一協,邱文彬任副參謀長,直至第一協解組去職。
民國二年討袁軍興,邱文彬任漢陽方面的指揮官,事敗出走。民國五年,他以湖北護國軍的名義在漢口活動,後在日租界被捕,經同鄉劉公營救,得免於難。民國七年,在靖國軍轄區擔任地方工作,曾為靖國軍代表赴上海晉謁孫中山。後至廣州大本營任職,北伐時任別動師師長。
民國十七年以後,隱退息影,不聞政事。民國二十五年,以親身經歷,撰寫《陽夏光復史略》一書。民國三十三年後賦閑,寓居蘭州。
中共建政後,被聘為甘肅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一九六一年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他代表甘肅辛亥革命老人到北京出席紀念大會,與湖北代表熊秉坤、溫楚珩、李白貞等合影留念。一九六六年逝世於甘肅蘭州。(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