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血輪

生於:1894,逝於:1967
小說名家喻血輪先生,本名允錫,字命三,湖北黃梅人,一八九四年生。
內容簡述

小說名家 喻血輪

喻血輪先生本名允錫,字命三,湖北黃梅人,一八九四年生。先生先輩以詩禮傳家,代有名儒,先生年少就文筆俊秀,及長擅寫小說,妙筆生花、膾炙人口,致有小說名家之稱。先生十七歲入黃州舊制中學,同學中有詹大悲、方覺慧、宛思演等,他們經常供給革命書刊給先生閱讀,因而憤恨滿清政府的腐敗,以及對漢族同胞的侵淩,是以革命信念日益堅定。宣統三年春,由梅寶璣介紹加入共進會黃州支部,是年畢業,獲知武昌首義成功後,隨梅實璣赴九江運動馬毓寶在江西起義,成功後先生就返回武昌,參加陽夏戰役。據先生在〈參與武昌首義身經概略〉文中所記:

 

「是年陰曆八月十九日(似下日期均為陰曆)武昌起義,九月初五余即隨梅等返武昌,投效學生軍,隸劉繩武部下第五隊,隊部設在甲棧,數日後以体弱被汰,旋入軍務部軍裝科為科員,科長為黃梅邢伯謙君,余為司筆札,會漢川梁鍾漢派人來部索軍械,邢派余隨楊得勝君(軍人)於九月中旬,由漢陽經蔡甸赴漢川,點驗梁宗漢部隊,始知梁所部兩營,半為新兵,半為逃兵,紀律甚壞,殊無作戰能力,至九月下旬,北軍已由新溝渡過襄河,上取漢川,下取漢陽,梁需要軍械更急,遂於九月二十三日晚,派其參謀袁其炯君(日本留學生)偕余由漢川乘小舟至武昌,向軍裝科請械,不料舟行未久,即聞漢川城外槍砲聲大作,城郊稻草堆均己起火,火光熊熊,滿天皆赤,余等相隔二十里,猶能在舟中觀看日記本,蓋漢川即於是夕失陷,倘余稍遲數小時啟行,即陷敵手矣;次晨至繫馬口得一拖貨小輪,余與袁君即乘此輪出沌口,沿長江南岸而回武昌,此為余第一次之冒險出差。

 

回軍裝科後,邢君忽調余至外交部庶務科為科員,科長為黃梅梅鎮瀾君,與余甚相洽,外交部設在黃土坡山麓梁敦彥公館,與方言學堂鄰近,方言已停課,學生多半至外交部任翻譯,時南北兩軍正隔江對峙,槍彈砲彈滿天飛舞,但漢口各領事及新聞記者仍每日冒險渡江,至外交部訪問,日本人尤多,部長胡瑛均親自接見,胡每見外賓,必將某省已答應起義、某省已出兵援鄂飾詞以告;外賓亦將國際同情消息告知胡氏,如此交換情報,在宣傳方面收效甚宏。外賓來時,有時亦款以茶點煙酒,余在庶務科即司其事;九月下旬某日,北軍在漢口招商局躉船架砲轟擊武昌,一砲彈正落外交部花園,炸死一名衛兵,蛇山砲兵見狀大怒,立瞄準招商局躉船還擊,忽一彈直接命中,遙見躉船轟然一聲,青煙夾火光併起,俄頃沈沒,余及民眾皆親見之,無不鼓掌稱快,惜當時不知此砲兵姓名,致無以彰其偉績;余在外交部庶務科,直至南北議和成立始離去。」

 

民國成立後,先生北上入北京法政學校肆業,課餘之暇,常為《國民新報》撰文,一方面可獲優厚稿酬以支應生活開支,一方面可磨練寫作技巧;後來被《中西晚報》延攬為編輯,頗見信任,這是先生從事新聞事業的開端。民國三年,先生開始嘗試寫小說,首部〈苦海鴛鴦〉在上海《小說海》月刊發表,由於纏綿排惻、哀怨動人,因而大受讀者歡迎,一鳴驚人。

 

民國六年,世界書局開業,仰先生文名,禮聘先生為編輯,先後著有《芸蘭日記》、《蕙芳祕密日記》、《林黛玉筆記》、《西廂記演義》等書,風行一時,開創當時極為流行的日記小說的先河。民國九年,先生因元配藍夫人病故,傷心之餘,暫停撰寫小說,返回武漢,創辦揚子通訊社,由於報導的消息迅速正確,尤其對軍閥的種種惡行,不留情面的予以揭發、批判,大快人心,亦因此招致軍閥恨之入骨,籍故不斷刁難,迫使該通訊社無法經營而不得不停刊。

 

民國十五年革命軍底定長江,吳醒亞任三十七軍政治部主任,函請先生就該部秘書,自始先生不得不放下筆耕,改而從政,後吳氏調任安徽省民政廳長,又邀先生前往協助任秘書。民國十八年同學方覺慧任湖北省民政廳長,向吳氏一再商求,請先生為該廳秘書,先生歷任湖北應山縣縣長、藕池口徵收局長、湖北《中山日報》總編輯、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總事務所編檢股長、川陝豫黨政考察團秘書、民生機器廠、中央造船公司等事業單位秘書。

 

民國三十八年隻身隨公司來臺,任臺灣造船公司秘書,由於任務繁重,加以年歲已高,更難勝劇勞,致患咯血症,經良醫診治,善加調養,到民國四十年才告痊癒,這時先生已經退休,於是恢復寫作。先生飽經世事,所寫的內容已不再是風花雪月,而是名人軼事,野史奇談,如《中華日報》連載的〈紅焰飛蛾〉、《新生報》所載的〈綺情樓集記〉、《大華晚報》所載〈梅庵雜記〉等,由於文筆流暢,風趣橫生,頗為讀者讚賞。惜於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廿九日,因為舊病復發,病逝高雄,親朋好友及廣大讀者,倍感懷念。

 

先生元配藍夫人玉蓮女士,籍湖北廣濟,不幸於民國九年早逝;德配鄭夫人昭式,於先生來臺時滯留大陸,因孤身乏人照料,親友多勸他再娶,但先生都以夫人生死不明而婉謝,迨四十七年得友人輾轉函告,夫人已於上海病逝,先生得悉,哀痛逾恆;後迎娶王錦華女士為繼室,婚後夫人對先生晚年生活,照顧周詳,使先生得以專心寫作,而成傳世之文。

 

參考資料:

《湖北旅臺人物誌》第一集湖北同鄉會出版7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