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軍參謀長李書城
李書城湖北潛江人,字曉園,又名筱垣,生於一八八二年。他七歲是在他父親的私塾開始寒窗苦讀的生活。十六歲時,李書城讀完了“四書”“五經”,即到縣城考中了秀才。後進入武昌經心書院學習。這個書院籌建於一八九六年,到一八九八年已經初具規模,購置了許多介紹西方新知識的圖書。當時經心書院開設有外文、天文、格致、製造四門新式課程。李書城尤其喜歡閱讀日文,認為日文與中文有許多相似之處,易學易懂。同時他對政治也很關心,通達事變。一九〇二年,張之洞從選派三十多名湖廣地區書院的學生到日本入弘文書院速成師範,學成回國後、充當師資。其中就有李書城、黃興等人。留學日本,是李書城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到東京後不久,就結識了戢翼暈、李成禺等人,知道他們曾經在東京見過孫中山,聽過孫中山講述的排滿革命道路。李書城在李成禺等人的介紹下,先後閱讀了《嘉定屠城記》、《揚州十日記》、《鄭所南心史》以及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明末清初大儒的著作。這些書籍激發了他的民族感情,使他開始認識到,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遭受一日甚於一日的侵略,都是因為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壓抑了漢族人民的民氣,只有推翻清廷才能是中國復興,愛國人士才能竭盡全力救亡圖存。因此,他認定孫中山的排滿革命思想能救中國於水深火熱之中,加上他在日本學習到一些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使他更加堅信孫中山的思想能夠使中國走向富強。從此李書城追隨孫中山,成為一個民主共和政體的鼓吹者。
為了組織先進知識分子從事反清、反帝的愛國運動,李書城和日本的鄂藉留學生劉成禺、藍天蔚等人一起,組織成“湖北同鄉會”。同鄉會的旨在“惇睦鄉誼,砥礪學行,推廣一切公益事件”,要求“留學同人,各有輸入文明,匡扶宗國之責任”。實質上,這個名為同鄉會的組織,是為了研討革命思想,進行反清反帝的活動。同鄉會出版了《湖北學生界》,宣傳反清愛國的民族革命思想。這是留學生中創辦最早的,影響最大的革命刊物之一。李書城發表了《學生之競爭》等多篇文章。《湖北學生界》刊登了很多宣傳民族主義的思想。這些思想隨着刊物,很快傳到國內,傳到湖北,啟迪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喚起國人的民族感情。這些思想的傳播激怒了清廷統治者,清政府下令查禁了他們的刊物和書籍,停止了他們的官費。一九0三年六月初,李書城被迫回國。清政府官員對留日學生在日本的革命活動極度不滿,沒有讓他們謀得職位。李書城等人沒有生活來源,生活無着。他們自然也不會屈從清政府的壓力,與先回國的吳祿貞在武昌花園山李廉方的住所設立一個秘密機關,繼續進行宣傳革命的工作,“以改換新軍腦筋為成事之根本,會黨則可以聯絡,令其為我用,不至為彼用”。花園山秘密機關後來因張之洞的干預而解體。一九0四年,李書城得到同學的資助,自費留學,再次東渡日本。他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到,要革命必須依靠武力。李書城到日本後,以“丁人俊”之名先入振武學校,後入陸軍士官學校,為該校第五期士官生。此時,黃興也再次來到日本,在士官學校讀兵法。一九〇五年,李書城見到孫中山,兩人一見如故,暢談革命形勢,他們認為各方革命團體有必要統一組織起來,才能增強革命力量。於是他們商議組織革命大同盟之事。八月二十日,中國同盟會成立,李書城加入,成為第一批會員。
一九〇八年十月,李書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即和同學王孝縝回國,來到廣西桂林。之所以來到廣西,一方面是為了辦陸軍幹部學堂,訓練幹部,然後招募士兵練成新軍,以配合孫中山先生推翻清政府統治的大業;另一方面,孫中山,黃興等認為廣西是同盟會建立革命根據地的理想選擇。孫黃二人曾在欽州、防城一帶發動了多次起義。當時的廣西已經聚集了不少同盟會會員,特別是陸軍幹部學堂和陸軍小學堂,更是人才集結的場所。李書城到廣西桂林後,擔任陸軍幹部學堂的監督,後兼任陸軍小學堂的監督。他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革命熱情和愛國心。同時,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經常帶領學生外出進行嚴格的軍事演習。經過一番工作後,幹部學堂和小學堂的學生中有不少人贊成革命。後來成為國民黨名將的李宗仁、白崇禧、李品仙等人,都是陸軍小學堂培養出來的。李書城因刺殺廣西撫台張鳴岐的計劃泄露,不得不離開廣西
李書城離開廣西後,經吳祿貞介紹,在清廷軍諮府大臣載濤府邸謀得一個職位,負責編輯在各國考察考察的軍事記錄。李書城從這些軍事記錄中看到了日本對中國的威脅已成咄咄逼人之勢。愛國之心,已成憂國之情。他為中國的前途擔憂,常與吳祿貞、蔣方震等革命黨人一起討論應付日本的方略。他們決定聯名給清廷上一密折,希望清廷未雨綢繆,預先制定禦敵之策,避免重蹈甲午一役之覆轍,無奈清廷對此置若罔聞。正當李書城感到報國無門之際,忽聞武昌首義的消息傳到北京,立即起身回鄂。他抵達武漢後,受到革命軍的熱烈歡迎。他趕到都督府時,黎元洪、黃興等人正在召開軍事會議,參加會議的全體同志起立歡迎他的到來,會議選舉黃興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黃興即提議李書城為參謀長。他和黃興在漢口、漢陽戰役中同在一個戰壕指揮戰鬥,接連數日,揮兵禦敵,歷盡艱辛。這兩次戰役是武昌首義的兩個主要戰役。在戰鬥中,李書城的雙腳起泡,眼瞼紅腫,嘴唇乾裂,但是他始終堅持在戰鬥的第一線,為武昌首義盡了最大的責任。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各省代表一致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李書城擔任總統府孫中山先生的軍事秘書。在臨時政府執政期間,凡總統府發出的軍事文件,都是李書城和耿覲文共同草擬的。不久,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成果,當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當時孫中山、黃興和袁世凱議定,讓李書城擔任總統府軍事處次長,以便隨時取得聯繫。實際上李書城並沒有實權,軍事機密根本不讓他過問。民國二(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凱買凶刺殺宋教仁後,李書城離開北京到達上海,與黃興、陳其美等在滬革命黨人,參加了孫中山召開的會議。李書城在會上介紹了宋案後北京發生的一系列異常情況以及袁世凱的態度。與會人員一致主張舉兵討袁,以除後患。袁世凱通過軍事威脅和金錢收買等各種手段分化瓦解革命黨人,致使討袁陣營意見不一致。討袁失敗,李書城流亡日本,後來又隨黃興到美國遊歷;在護法運動中,李書城被孫中山任命為護國軍總司令,在天津市設司令部。在北伐運動中,李書城奉廣東革命政府的命令,到湖南策反唐生智和夏斗寅,爭取他們參加北伐。北伐軍占領武漢之時,李書城回到武漢,那個他在辛亥革命戰鬥過的地方,把家屬安頓在離閱馬場不遠的抱冰堂內。
護法運動失敗後,李書城感到救國無門,陷入了一種絕望的境地。正當他在彷徨的時候,他的胞弟李漢俊從日本留學歸來,給李書城帶來了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這是李書城第一次接觸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後來,李漢俊成為上海共產黨小組的書記。中共“一大”的大部分議程,都是在李書城上海家中完成的。
正當北伐戰爭勝利向前發展之時,七月二十日,湖北省政府進行了改組,李書城被推為省政府常務委員,輪流擔任會議主席。在國共關系緊張的時候,李書城不畏強權,積極掩護共產黨人逃過一個個難關。在抗日戰爭中,李書城積極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全民族人民聯合起來,竭盡全力抵禦外敵。
經過了八年艱苦卓絕的戰爭,終於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李書城隨湖北省政府遷回武漢,當他得知國共兩黨將在重慶舉行談判,仿佛看到了國家新生的曙光,他喜悅萬分,希望國共兩黨能夠撇開成見精誠合作,共同建設一個和平民主的新中國。然而和談並未能阻止國共內戰的發生,三十七(一九四八)年夏季以後,國共局勢逆轉。三十八(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六日,湖北人民和平運動促進會在省議會成立,李書城是主席團總主席,成立大會通過了李書城審定的《湖北人民和平運動促進會宣言》。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李書城作為民主黨派人士參加了會議。十月十九日,在政務院舉行的第三次會議上,總理周恩來提名李書城為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並任命他為農業部部長。他以古稀之年,孜孜不倦地學習有關農業生產的政策,學習農業技術的知識。經過他的努力,中國的農業發展有了可喜的成就,農村面貌也得到很大的改觀。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六日,李書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三歲;骨灰存放在八寶山第一陳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