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屏

生於一八八八年~逝世於一九六零年
荊楚風骨李西屏,名翊東,湖北黃岡人。
內容簡述

荊楚風骨李西屏(1888-1960)

李西屏,名翊東,湖北黃岡人。七歲喪父,母紡織刺繡供其讀書,一九○七年考入黃州府中學堂,接受革命啟蒙,與同學詹大悲等參加證人學會、明德社,密謀排滿,鼓吹反清救國。一九○九年因鼓動學潮,被校方除名,遂往武昌入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兵當兵。後考進湖北陸軍測繪學堂,經方興介紹,任該校共進會代表,常言「大丈夫氣節重於生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一九一一年初,與喻育之等人在校內發起「剪辮子運動」。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工程營鳴槍發難。陸軍測繪學堂學生突聞槍聲,驚慌失措,李西屏振臂高呼:「今晚是革命黨人舉事,推翻滿清,我是革命黨人之一員,同學們願參加舉事的,請到操場集合,準備戰鬥」,人心甫定,李西屏作為陸軍測繪學堂共進社代表,率領同學到楚望臺軍械庫領取槍枝,接替原守兵戍守軍械庫。

 

翌日清晨,起義者聚於武昌閱馬場湖北咨議局,時群龍無首,眾推黎元洪為都督,擬黎在安民告示上簽名,署以「黎」字。黎元洪瑟縮顫聲連呼:「勿害我,勿害我!」李西屏手持長槍怒斥說:「汝靦顏事仇,官至協統,豈大漢皇帝子孫耶?罪不容於死。今不汝罪,舉為都督,反拒絕之,豈非生成奴性,仍欲效忠於敵耶?余殺汝,另舉賢能」,黎元洪仍瑟縮不語。李西屏見勢遂提筆代書一「黎」字,說「我代簽了,看你還能否認不成」,造成既定事實,迫使黎元洪就範。李西屏力逼黎元洪出主湖北軍政府,代簽署第一份昭示天下的革命文告,表明新生的政權開始運作,鼓舞了士氣,安定了民心,此為辛亥首義一段傳奇式佳話。

 

十一日晚,清軍管帶郜翔宸率兵百餘人偷襲都督府,李西屏當即指揮戍守軍政府的測繪同學幾十人迎戰,後有陸軍中、小學員支援,擊退郜翔宸部,人心始安。不久,都督府警衛司令官方定國舉止詭異,被李西屏及時發現,經審問得知方定國與清軍勾結,圖謀不軌,方被處以死刑,新生的革命政權得到鞏固。軍政府軍務部成立,李西屏被任命為參議,黃興到達武漢後,成立戰時總司令部,李西屏任參謀兼督戰員,隨黃興浴血奮戰。漢陽失守,民兵撤離,李西屏負責斷後,將浮橋拆除後方離開戰場,即隨黃興赴南京。

 

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倒行逆施,李西屏多次參加討袁運動:民國元年,以黃岡旅省同鄉會會長的名義,通電反對袁世凱向五國銀行借款,遭袁世凱通緝,住所被查封,逃亡上海。民國二年,奉孫中山之命,赴南京繼續討袁,事敗往美,於費城理海大學探礦工程專業學習,利用工作和學習間隙,調查礦山四十餘處、礦機公司三十餘家,擬《中國礦業開發計劃書》,以謀中國礦業將來之發展。惜時局動蕩,科學救國、實業救國之志無法施展,民國十一年回國繼續奔走革命。

 

回國後,黎元洪希望李西屏為自己開發礦業,李西屏道:「國家培養我,我怎麼能為私人謀利呢?」黎元洪乃改口勸李西屏留於總統府任職,李西屏嚴詞拒絕:「為什麼要這樣侮辱我呢?辛亥革命以後,武昌首義之同志,死的死,變節的變節,活着的還有幾個?而能潔身自愛的又有幾人?照我看今天的總統府已是藏污納垢之所,您也要污染我嗎?」黎元洪惱羞成怒說:「中國好比一座八卦爐,你三年後能不被熔化,我就服了你。」李西屏怒不可遏,憤怒地說:「我一輩子都不會被八卦爐熔化的」,說罷奪門而出。

 

民國十三年正月,李西屏赴廣州拜見大元帥孫中山,中山先生擬將長江一線軍事活動交予李西屏負責,在得知李西屏專業為礦探,閱畢所擬〈中國礦業開發計劃書〉後,深知李西屏為工礦專業人才,遂改變心意,改派李在元帥大本營擔任技正,潛心研究學問。

 

此時,中山先生正出兵追擊陳炯明,江西贛南鎮守使、軍閥方本仁在順逆之間觀望,伺機進犯廣東北江,孫中山深以為憂。李西屏遂自荐赴江西,動員自身關係網絡,三入江西,游說方本仁,摯友杜天驥曾賦詩「逢人便道無家別,何處重聞空谷音。此去全憑三寸舌,相期無負十年心。勞君險阻關山遠,愧我支離歲月深。回首黃州增舊恨,不堪風雨滿東林。」

 

孫中山手令,所謂「要事」即為李西屏游說贛南鎮守使方本任逐贛督蔡成勛以助北伐一事,此事後因宋鶴庚等臨時違約未果。

 

孫中山逝世後,應居正之約李西屏參加「西山會議」,出席上海國民黨代表大會。「四一二」事變後,先後出任江漢宣撫使署顧問、湖北清黨委員會委員(駐南京)、國民黨漢口特別市黨部委員兼《民國日報》社長,轉任宜昌關監督兼宜昌、沙市交涉員。曾在武昌參加李濟深領導的桂系反蔣,在上海參加居正反蔣團反蔣,在北京參加馮玉祥、閻錫山反蔣。

 

民國十九年起在廣州任胡漢民領導的西南軍政委員會參議。黎元洪去世後,章太炎撰寫〈大總統黎公碑〉,對黎元洪推崇有加,所撰碑文多諛詞,言武昌首義諸事亦有悖於史實之處。李西屏作為首義的經歷者,數次致信章太炎,持之以據,責其碑文之謬,後章太炎接受李西屏部分意見,對碑文進行修改。隨着李西屏相關信件及《李西屏文集》的出版,經新近史家鉤沉,此事方以原貌示人。

 

抗戰期間,李西屏積極支持馮玉祥、蔡廷鍇等人領導的抗日鬥爭,甚至聯繫洪門,曾創辦《抗戰》小報,宣傳抗日救亡。抗戰期間任司法院秘書,戰後呼籲和平,反對內戰。抗戰勝利後回到武漢,籌辦首義大學,因官方不准立案憾未成事,民國三十六年湖北省政府主席萬耀煌欲將武昌烈士祠改為國民黨省黨部辦公室,為保全烈士祠,李西屏極力抗爭。三十七年國民黨重新登記黨員,宣布開除李的黨籍,同年李西屏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當選中央委員。三十八年參與組織湖北省和平促進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李西屏歷任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府商業廳副廳長、湖北省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代表、省政治協商會常務委員、政協湖北省委員會副主席、民革湖北省委副主席、省中蘇友協副理事長、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一九六○年辭世。

 

李西屏先生歷經清末、民國、人民共和國,恰當多事之秋,每每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又對自己親歷的事變有着深切的觀照和存史之責任心,長期致力於辛亥革命、甲子北伐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史事的撰述工作,《武昌首義紀事》、《甲子北伐紀略》、《諸辛亥人物傳記》、《留美書簡》等等遺墨,便是一位歷史見證者的寶貴記述。二○一○年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將李西屏生前書稿重新編輯,集成《李西屏文集》一書,經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正如史學家嚴昌洪先生在該書序言所言,「曾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志士,在首義中的豐功偉績早已被廣泛傳誦,為人們所熟知。但他們在革命以後的漫長人生經歷,人們卻知之甚少。辛亥革命以後,他們的人生際遇各有不同……多數潦倒者之經歷固然鮮為人知,即亨達者除成為政要,地位顯赫者外,其豐富的人生閱歷也並非像他們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那樣為人們所熟悉。而把他們一生的文字搜集起來編成文集,則是讓人們了解他們或在逆境中奮鬥,或在歧途上探索,最終走向不同歸宿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李西屏文集》為後人深入辛亥革命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成為人們體察近代中國社會劇變獨特視角。

 

 

古人謂立德、立功、立言為人生三不朽,這本由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編輯的文集,便是先生三不朽之見證,史學家馮天瑜先生在《李西屏文集》序言里中肯之辭,自為李西屏輝煌一生最為貼切之寫照。(黃傳昶)

 

參考資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主編,《辛亥首義回憶錄(第一

輯)》,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湖北省方志委編,《湖北省志‧人物(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李翊東,〈甲子北伐紀略〉,《武漢文史資料》,2005年第1期。

嚴昌洪,〈章太炎修改〈大總統黎公碑〉考議〉,《歷史研究》,2010

年第4期。

李西屏,《李西屏文集》,馮天瑜、嚴昌洪序言,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