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鴻喈

生於一八八九年~逝世於一九六五年
投身警界萬鴻喈先生,原名迪庥,字鴻喈,
內容簡述

投身警界萬鴻喈(1889-1965)

萬鴻喈先生,原名迪庥,字鴻喈,湖北黃岡人,文學社社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辛亥革命老人。

先生幼年隨父於黃陂讀書,由於其父與蔡濟民之父是好友,因而先生與蔡濟民相識。甲午一役,素有「天朝上國」之稱的清廷敗於彈丸小國日本,「傷心怕看澎湖月,妙手難回旅大春」的詩句,狠狠刺痛着當時每一位有識之士的內心,也激發其尋求救國圖存之道的強烈願望。這兩句詩同樣銘刻在幼年的萬鴻喈心中,加以當時眾多進步報刊的宣傳,他的心中燃起了革命的念頭。一九○五年,萬鴻喈入明新公學,一九○八年奉父親之命到武昌謀出路。當時的武昌城內革命情勢正在醞釀,幼時的革命火花與當時革命風潮的碰撞促使萬鴻喈積極響應「要革命到營里去」的號召,投入湖北新軍第八鎮第三十一標第一營前隊當兵,開始了其革命生涯。

入營之後,萬鴻喈經蔡濟民介紹與劉九穗、黃元吉相識。一九○九年,經劉九穗、江光國介紹加入群治學社。文學社成立後,隨即成為文學社社員並積極活動,力促文學社與共進會分工合作,於長江中游地區進行廣泛的革命宣傳、鼓動工作。除此之外,他還反對文學社商議預定黎元洪為都督一事,而主張都督一職應由革命黨人擔任。因而與劉九穗在是否推舉黎元洪為都督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

不僅在文學社中,萬鴻喈在兵營中也十分活躍、積極肯幹,於新軍中大力傳播革命思想、進行革命宣傳。他的行為逐漸引起了滿人序良的注意,序良隨即派黃應麟,黃應麟又調閔仕忠對萬鴻喈進行監視,監視無果後,便勒令他離開武漢。在朋友的勸說下,萬鴻喈回鄉暫避。

一九一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文學社與共進會舉行聯席會議,會議決定中秋節(十月六日)發動起義。黃元吉隨即以通知萬鴻喈來漢過中秋為名暗示他來漢參加革命。當月四日(陰曆八月十三日),萬鴻喈抵達武昌。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萬鴻喈積極參加了武昌首義。由於前期的有效宣傳,萬鴻喈所在兵營在武昌首義中表現出色,為武昌首義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起義結束後,萬鴻喈任湖北軍政府軍務部參謀,曾赴上海軍工廠研究製造武器。民國元年,他曾奉命調查張振武購械失職一事。民國二、四年兩次謀劃討袁,袁世凱稱帝後又積極進行推翻帝制的工作。五年改名迪庥,考入湖北警官傳習所,畢業後開始任職警界,先後任天門縣警察所長、漢口市十三署署長等職。民國十五年北伐期間,北伐軍攻克武昌,萬鴻喈任武漢市公安局督察員一職,後調任漢口市公安局第三署署長。抗日戰爭爆發,革命的信念與愛國的熱誠促使萬鴻喈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後避居重慶,此期間萬鴻喈漸棄政從商,與友人合辦中興機械製造廠與協昌翻砂廠。但由於種種原因,終至無以維持最低生活。

中共建政後,萬鴻喈重回武漢,加入民革,成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解放初期,萬鴻喈就職於湖北省文史館,從事文史編纂工作。一九五一年,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三年六月,被聘任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後成為湖北省政協委員。作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親歷者,萬鴻喈將自己的回憶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為辛亥革命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一九六五年,辛亥革命老人萬鴻喈因病逝世,享年七十六歲。(郭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