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帥導師龔浩(1887-1982)
龔浩先生,字孟希,湖南益陽人,先世業儒,耕讀傳家,幼年於種植、放牛、收割之事,均曾親為操持,然於農事之餘,亦研讀經史子集諸書;曾應考秀才未中,乃棄文習武,投考由俞明頤(俞大維之父)所辦湖南陸軍小學,報考者千人僅錄取九十名,先生以第二名入學,宣統元年畢業,翌年保送入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宣統三年,先生僅差數日即將畢業,武昌起義爆發,因緣際會,得以參與其事,據先生接受中央研究院口述歷史時親述:「陰曆八月十五己有革命的傳聞,十九日晚,我正在操埸散步,突然聽到武昌城內傳來槍聲,革命黨的同學己事先得到消息,都很高興,大家一夜未睡,次晨武昌城內的砲彈突然打到學校來,監督范上品(山東人,日本士官三期畢業)率同學外出避砲彈,回校吃早飯時,接到武昌革命政府命令,前往楚望台領槍械,領完槍彈在楚望台又遭砲擊,然後到設在蛇山下諮議局的都督府報到,我們一天未食,又著單衣,飢寒交迫,以生米裹腹。次日分配任務,編為若干小組到街上宣傳,有如今日的政工隊,後來北軍南下,我們也曾參加作戰。在武昌壹禮拜,我們革命組織的指揮譚人鳳就帶我和幾位同學回湖南,因武昌起義後只有軍隊一協,故必須得到湖南、江西的響應,於是譚挑選了幾位同學回湖南找焦達峰起義,我與同學就為譚奔走連絡」。其後湖南終在先生奔走下,由同盟會會員焦達峰及新軍陳作新領導,發動革命宣告獨立,並派兵兩協援鄂。
民國成立後,譚人鳳任粵漢鐵路督辦,先生隨往任衛隊營連長,俟譚辭職衛隊營回武昌,適保定軍校召生,先生以第一名錄取,民國元年十月入學,至民國三年畢業分發回湖南,後隨陳宦部隊入川,由見習官、少尉排長、上尉參謀、少校機要,至參謀處長。民國五年冬,先生復考取陸軍大學深造,修業三年,至民國八年冬畢業,先被遴選擔任陸軍部,分管軍學部門,民國十年回湖南,任魯滌平部中校團附,時彭德懷任該團少尉排長。後調中校參謀,繼代該師參謀長,援鄂之役,任前敵總指揮部作戰幕僚,己初露頭角,後遇唐生智,對先生才華頗為賞識,禮遇有加,遂延為幕府;先生為唐策劃,遂步成為湖南最大勢力,十四年代理湘南省署軍務司長,並兼省會長沙戒嚴司令,後因唐部賀耀祖、葉開鑫叛唐投向吳佩孚,致唐兵敗,退守衡陽,局勢至為危殆,賴先生運疇惟幄,採內線昨戰策略,對敵人各個擊破,終轉危為安,並揮軍收復長沙。
民國十五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八月十二日蔣總司令抵達長沙,當夜即舉行軍事會議,先生以第八軍參謀長身分參加,並提出迂迴作戰方式,直下武漢之作戰計劃,蒙主帥採行,因而革命軍以唐生智為前敵總指揮,先生為參謀長,指揮所部一戰於汀泗橋、再戰於賀勝橋,終在黃蓋湖盡殲吳佩孚精銳,直抵武昌堅城之下,圍攻竟月,始終不下,先生復取漢口、漢陽,使武昌陷於孤立無援之境,惟守將劉玉春率眾三萬頑抗,被圍四十餘日後,城內羅掘俱窮,百姓斷糧,劉部團長賀對廷為保定學生,因不忍民眾餓死,托居於城內之保定一期生聶馨至漢口晉見先生,表示投誠之意,雙方約定十月十日由賀部移開沙包,先生率軍由保安門進城,迅速佔領蛇山及各要點,控制全城,俘敵三萬,直軍主力殆全潰滅。
民國十六年奉軍沿京漢鐵路進入河南,而鄂省又復反叛四起,先生時任軍事委員會參謀處長,負責擬定作戰計劃,先生一面策劃前線,一面討誅叛逆,使北伐大軍順利北進,因此前後相濟於上,與奉軍於上蔡接觸後,連戰皆捷,遂盡殲其主力於臨穎,並進佔開封、鄭州;此役勝利,一舉擊敗號稱新武力之奉軍,朝野震驚,非特翌年北伐成功,此役為之先驅,亦大為提高唐生智之軍事實力,惜以後唐既未聽先生勸說,而與汪精衛回武漢成立政治分會,與蔣反目,後又未採先生兵力布署,致兵敗出國,先生亦隨同前往日本。
民國十七年李宗仁馮玉祥有聯合反蔣之企圖,中央邀先生返國,唐遂派先生以總代表身分前往上海,經晉蔣先生後,奉命前往唐山策動唐生智舊部歸順中央,參與計劃者有蔣百里、張羣、李書城、鐘伯毅數人,先生私忖此行危險甚大,因而行前立有遺囑,冒險化裝平民潛入軍中,召集舊部團長以上軍官講話,彼等一致表示願歸順中央,唐生智乃由日本搭船至天津,率部入北平,就任第五路軍總指揮,先生任參謀長。十八年六月,參與討伐馮桂之戰,時先生任第八軍軍長,西北馮部東出,先生率李品仙、劉興二師及第八軍,獨立拒敵於黑石虎牢關,約將旬日,使大軍合進,卒出奇制勝,平定反叛,繳械數萬,馮部殘餘退回陝甘,蔣先生通令西北局勢由唐全權處理,不意唐受閻錫山誘惑,竟於十二月五日在鄭卅宣布獨立,反叛中央,先生苦勸不聽,乃拂衣隱居西山。
民國二十年日本侵我日急,蔣先生深知先生軍事長才,數度派人往邀,先生感其誠意,復念國難當前,身為軍人亦不容逃避,乃於二十二年奉召入京,任軍事委員會第一廳參謀本部事務處處長、第二廳廳長,後調第一廳廳長,主管全國及各期會戰計劃,為生平心力最交瘁之階段,日夜繼夜,幾至失明,旋調軍委會辦公廳副主任,兼第一戰區參謀長,二十七年春,隨戰區長官兼任河南省主席,先生調任省府委員兼建設廳長,仍兼戰區總參議,在任期間,修建水利、興辦農林、公路、電信、礦務等,均著有成效,為民稱頌。民國二十九年冬,奉命長陸軍大學教務,兼兵學研究院副院長,創立拿破崙戰史講座,純以研究戰略及大軍作戰為目的,培養軍事領袖人才,每班輪次講授,全國將帥多出自先生門下。三十三年先生因丁父憂回湘,適有陸大畢業生劉戡時任胡宗南所屬兵團司令,因向胡推荐先生,胡約見後至為欽佩,約定每日上午十一時由胡接先生,利用午餐時間授課,胡以學生自居,每堂均作筆記,頗為認真;後胡召訓團長以上軍官,請先生授課,又委為總參議,每日下午五時召集作戰會報,均請先生作最後綜合,由胡作決定,均能適合機宜,直至抗戰勝利。戰後先生仍任西安綏靖公署高級顧問,並兼西安大學教授。
三十八年先生經成都來台,先任行政院設計委員,復受聘為光復大陸設計委員,並兼任東吳大學近代史教授,七十一年五月七日逝於台北,享壽九十六歲,高齡碩德,無疾而終,飄然登仙,實厚德所致也。
先生來台後淡泊自甘,謙沖和藹,居家常一卷在手,怡然自得,好研經史,尤好老子之學,蓋其一生行事,歷經辛亥、北伐、抗戰諸役,每際有為時會,獨見其大、盡力以赴、從不言功,此與老子思想多有不謀而合之處,故得享高壽,且體強神爽、好客健談,曾任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理事長,每有集會,均親臨指導,對於後輩常以國家、責任相期勉;每有海外後裔晉謁,喜書「愛我中華」條幅相贈,期能傳承革命薪火,在海外努力奮鬥。
夫人陳女史懷清,與先生患難相共達五十年,相夫教子、著有賢名。育有公子一,女公子三,子孫滿堂,俱有成就。
參考資料
《龔浩先生訪問紀錄》,沈雲龍等訪問
《中央院口述歷史》第七期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二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