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

生於一八八三年~逝世於一九六0年
山西霸主 閻錫山先生 字伯川,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人
內容簡述

山西霸主閻錫山(1883-1960)

    閻錫山,字伯川,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人,父書堂,世以農商為業,幼讀私塾,十五歲,與同縣徐竹青結婚,旋往五臺縣城,助其父經營錢號。光緒二十七年(1901)考入太原武備學堂,在校肄業三年,成績優良。光緒三十年(1904)被清廷選送日本學習陸軍,肄業東京振武學校二年有半,又在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聯隊實習一年後,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當錫山赴日時,其父授以五臺先賢徐繼畬所著《瀛寰志略》一部,俾其閱覽,由是稍知識界大勢;嗣閱康有為、梁啟超等之論著,益知清廷腐敗無能,逮聞孫中山先生革命之說,大為悅服。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同盟會在東京成立,錫山正式加盟。旋中山先生指示總會,選拔軍事骨幹二十八人,組織「鐵血丈夫團」,作為回國後各省軍事運動之中心,錫山與江西李烈鈞、浙江黃郛、陝西張鳳翽、雲南羅佩金、湖北李書城等與焉。

    宣統元年(1907),自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返國,出任山西陸軍小學教官,歷三月,升任監督,十一月間,清廷陸軍部召集由日本歸國服務各省之士官學生,舉行會試,錫山考列上等,賞陸軍步兵科舉人。此次會試,實予各省革命軍人互通情報及協同發展之機會。錫山回晉後,改任陸軍第二標教官,翌年,第二標改為八十六標,升任標統。時與趙戴文、張瑜、張樹幟、南桂馨等秘密計畫,藉訓練新軍,組織模範隊,培植革命武力。又與諮議局局長梁善濟、副局長杜上化,及巨紳渠本翹、谷如墉等相往還,廣通社會聲氣。又成立「辛亥俱樂部」,以研究學術為名,實則團結革命同志。

    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時太原有一新軍混成協,轄步兵一、二兩標,一標標統黃國梁,二標為錫山,兩標軍官,大部為日本士官畢業,多具革命思想。巡撫陸鍾琪,恐其為變,密將兩標分調臨汾與代州,一標一營已奉命於九月初八開拔;錫山得悉後,認為情勢破急,乃決定於九月初八起義。即派張樹幟與一標聯絡,初七晚間召集二標中下級軍官十一人開會,對響應武昌起義,一致贊成。初八黎明,一、二標攻破撫署,巡撫陸鍾琪及其子光熙皆及於難,山西光復,武昌起義後之十九日也。於是山西諮議局及軍政各界代表,舉錫山為都督,溫壽泉為副都督,錫山時年二十九歲。

    錫山就職後,認為如能出兵正定,既固山西門戶,並可阻絕京漢鐵路交通,惟感力有不足。適清軍第六鎮統制山西巡撫吳祿貞,派其參謀周維楨持函來謁,約期舉事。九月十四日錫山與吳祿貞會於石家莊附近之滑驢鎮,決定組織燕晉聯軍,吳任都督,錫山副之,晉軍派一混成旅開往石家莊。不幸於別後之次日,祿貞忽被清廷賄買其部屬刺死於石家莊車站,另遣第三鎮曹錕,進攻山西,並任張錫鑾為山西巡撫,晉軍在娘子冠相持數日,退回太原。錫山知眾寡不敵,與副都督溫壽泉分向南北撤退。

    民國元年三月十五日,袁政府正式任命錫山署山西都督,主持軍事。其時號稱軍民分治,實則所有文武官員,多由錫山安置。九月十九日孫中山先生蒞太原,凡公開演講三次,盛推山西起義之功,謂「使非山西起義,斷絕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民國二年七月,李烈鈞在湖口宣佈獨立,二次革命發生,錫山與陝西督軍張鳳翽聯名,通電反對。三年七月,袁政府任命錫山為同武將軍,督理山西軍務,令長駐大同。民國五年帝制失敗,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改各省督理軍務為督軍,巡按使為省長;七月六日任錫山為山西督軍。六年七月,張勳擁溥儀復辟,段祺瑞起兵討張,錫山命商震率兵一旅,開往北京參戰。經段祺瑞、湯化龍之支持,北政府遂任錫山暫兼山西省長,至是,山西全省軍政,正式歸錫山掌握。錫山既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遂提出「保境安民」口號,以便閉關自守,實施新政,是時各省大小戰爭,隨時觸發,惟山西河山晏然,有人譽之為模範省。

    民國十五年七月,國民革命軍蔣總司令誓師北伐,十月克武漢,蔣總司令駐節南昌,錫山派趙丕廉往謁,自承願加入國民革命軍。十六年六月一日,山西境內,開始懸掛青天白日國旗,五日,錫山召開其所製造之國民會議,並受擁任為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旋奉國民政府加委,六日通電就職,並改晉綏軍為北方國民革命軍。約計三十萬人。九月二十九日,錫山通電誓師北伐,不料寧漢分裂,蔣總司令下野,北伐停頓,晉軍陷於孤軍苦撐。十七年一月四日,蔣總司令復職,繼續領導北伐,改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仍在京漢線作戰。六月收復北京、天津,任錫山為平津衛戌總司令。十七年八月,錫山兼任太原政治分會主席,九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十月任內政部長,十二月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官銜稠疊,據有晉、冀、察、綏四省及北平、天津兩市,有舉足輕重之勢。

   

自南京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召開編遣會議後,北伐以前即擁兵據地者,對會議結果,均感不快,伏下十九年中原大戰之遠因。李宗仁等既叛變於先,馮玉祥步其後塵。十九年二月,錫山電蔣主席中正,以「禮讓為國」為辭,請共同下野,以國事付諸國人。四月一日,與馮玉祥、李宗仁分別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及副總司令。四月五日,國民政府宣布錫山罪狀,通令緝拿。五月一日,中央發表討閻馮令,同日閻馮會於彰德,中原大戰隨之開始。中原大戰進行之際,汪兆銘於民國十九年七月抵北平,出席所謂「擴大會議」,八月四日,汪、閻在石家莊會談,九月一日,擴大會議公佈國民政府組織大綱,推定閻錫山、馮玉祥、汪兆銘等七人為國府委員,閻錫山為主席。俄而張學良發表巧電擁護中央,隨派兵入關,各線中央軍亦節節勝利。錫山知大勢已去,表示下野,中原大戰結束。

    「九一八」事變起,各方呼籲團結禦侮,共赴國難。中央取消錫山通緝令,並改組山西省政府,以徐永昌任主席,省府委員及廳長,多為錫山安置,中央旋於十月十九日恢復其黨籍。二十一年二月,任錫山為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管轄晉綏兩省軍政,錫山在晉之事業,因之得以持續,並決定效忠國家。二十四年晉升陸軍一級上將。十二月國府特任錫山為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其在中央之地位已更為提高。二十六年七七事變,抗戰軍興,錫山於八月六日赴京參加軍事會議,二十日國府任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二十七年一月返臨汾,提出「民族革命」口號成立「民族革命同志會」,設立「民族革命大學」,廣收流亡學生,先後約一萬二千餘人,錫山每晨到校做課前講話,實施精神教育。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山西省政府主席趙戴文逝世,國府令錫山兼任。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錫山預派之各路前鋒,以最迅速之行動,衝破共軍阻撓,於十六日進入太原。運城、臨汾等要地,亦相繼收復。八月二十二日,錫山被派為山西受降長官。

    民國三十八年六月三日,代總統李宗仁,提名錫山為行政院長,咨經立法院同意,錫山於十三日就任行政院長並兼國防部長。不久,程潛、陳明仁在湘叛變,廣州頓受威脅,國民政府遷重慶辦公,再遷成都,錫山擬組「行動內閣」隨軍游擊,未獲行政院會議通過。十二月八日,政府遷臺灣,三十九年三月一日蔣總統復職,以陳誠為行政院長,聘錫山為總統府資政。錫山交卸行政院長後,卜居臺北近郊陽明山之菁山,築種能洞;深居簡出,埋首著作,著有「世界大同」與「三百年的中國」等多種印行,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以心臟病發突然逝世,享年七十八歲。

參考資料:

「閻錫山傳」,劉象山,《國史擬傳》第四輯,國史館編印,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