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 魯渭平
魯渭平先生,字咏生,湖南寧鄉人,武昌首義時因適就讀武昌陸軍第三中學,親身參與武昌首義,據他所寫的〈辛亥武昌首義回憶記〉所述:「十九日午前有同學歸自城區者,始悉熊秉坤倡議,砲馬標及二十一混成協,皆相繼應之,並推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為都督。斯時清總督瑞澂、第八鎮統制張彪、陸軍中學總辦李鍾嶽等,均逃匿兵艦,經同學集議,推總值星隊長許鴻藻、第四隊值星李韞珩率全體同學入中和門,至楚望臺具領子彈,扼守蛇山。時天氣漸涼,我同學以倉皇赴義,未及攜被帶糧,至午夜始爨薄粥充飢,雖寒慄終宵,亦能奮發革命精神,克服一切痛苦危難。惟傳聞黎公不就都督之職且避與人相覿,同學率為嗟惜,公認必須覓黎公就職,方可安定人心,維護國本。因於當日結隊入城,探知黎公避居別墅,同志乃自內室擁出,以槍擬其胸,告以必須就職,否則必至以生命相易。黎公當即宣言曰:須遵約法三章,方能就職,否則寧死不就。一、須服從命令,違則以軍法從事。二、對分配之任務,需盡忠職守。三、既宣布五族共和,不得任意殘殺旗人。肅聽之餘眾皆驩然贊同,黎公遂於即日至咨議局組織都督府,宣誓就職,並佈告全省軍民,恪遵所言三事。復以三事頒佈我陸軍中學諸同學,一、分組赴武漢三鎮宣揚革命主義,打倒滿清建立民國。二、分遣同學密回原籍,運動起義。三、留同學雷洪等數人於軍務部任職,其他同學則鎮守藩庫及官錢局。當是時我陸軍中學同學,其籍貫所屬有湖北、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甘肅六省,其後各省聞聲響應者,亦大抵我陸中同學宣揚之功也。」
「憶自首義之日至黎公就職之後,武漢三鎮市里喧呶,經旬甫定,庫帑無虧,卒能因此而光復禹域者,雖熊秉坤君有首難之功,而總其機要,布署方略,綏靖三鎮,敗走清陸軍大臣蔭昌者,皆黎公號令所致也。我陸軍中學同學於舉事之時,則預先赴義,於都督府成立之後,則任宣傳、聯絡及防守之勞,凡此皆如日月景星昭然在人耳目者也。」
民國成立後,先生入保定一期就讀,畢業後復入陸軍大學特四期深造;迭任國民革命軍旅長、師長、第二軍及第三十九軍中將副軍長;北伐、抗日諸戰役,向以作戰勇猛著稱,一二八淞滬戰役時,腿部曾受槍傷;三十八年偕其子魯實先先後抵港,再輾轉來臺;六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病逝臺北,享年八十六歲。
▲魯渭平(左) 與兒子魯實先合影
其子魯實先為我國著名之古天文曆數專家,尤對史記更有精深研究,惟其一生恃才傲物,鄙視任何學校老師,因而從未入校就讀,學問均來自自修,曾於浙江文瀾閣苦讀,後又至全國各大圖書館自修,也曾至北大旁聽。二十八歲得知名學者楊遇夫教授推薦,於復旦大學任教,學生多稱娃娃教授,夫人陶先瑜,育有二子傳先、紹先;二女曼君、麗君,均留大陸。先生來臺後執教臺大、師大等知名學府,並未再娶,侍父至孝,晨昏定省、親侍湯藥;惜於一九七七年積勞遽逝。渭平先生受此打擊,也於實先先生下葬之日逝世,良為嘆惜。(向榕錚)
參考資料:
《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會員手冊》,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