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劉峙(1892-1971)
劉峙先生,字經扶,別號天嶽。先世業農,出生未及一年父即病逝,家境清貧,賴叔祖進寬公及母氏撫養成人。
七歲就蒙私塾,十四歲意外隨長輩黃某東渡日本求學。不料到東京未久,適孫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會,日本應清廷要求取締中國留學生而遭遣送回國,使先生心靈上受到莫大刺激,革命救國思想於焉萌芽,尤以閱讀國父革命學說及先烈鄒容《革命軍》一書後,極受感動。毅然前往投考湖南陸軍小學第三期肄業,時年十六歲,在校歷時三載。翌年辛亥七月,升入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適逢辛亥武昌起義,先生與同學以學生軍身份參加,初僅負責守衛都督府及藩庫等金融機構;漢陽戰局吃緊時,先生等主動請纓,派赴漢陽等地前線督戰,並教導新兵作戰;迨漢陽失守,始隨湘軍返回長沙,再至吉安。
民國成立,各軍事學校相繼復校,先生於元年七月依規定北上至清河,入陸軍第一預備學校,時袁世凱專制日盛,先生與同學等秘密組織「輔仁社」,以與國民黨連絡,從事革命工作。民國三年畢業,入部隊見習,同年冬報考保定軍官學校,以優異成績錄取,遂入該校第二期步科,民國五年五月畢業。保定軍校畢業後,即南下入粵參加倒袁護法,轉輾服役於滇贛各軍,迭經戰陣。
民國十一年孫中山在韶關督師北伐,先生奉令率大本營游擊第一支隊前驅入贛,連克名城,直迫吉安,奈以陳炯明在在廣州之變亂回師。十三年夏黃埔軍校創立,校長蔣介石任先生為兵學教官並兼校本部參謀處科長,作育英才,培育革命基幹。第一次東征,先生任軍校教導第一團第二營營長,與敵接戰於淡水圩及羊塘圃,尤以揭陽縣棉湖之役最為慘烈。先生由是役晉升教導一團上校團長,嶄露頭角。十三年六月東江略定,旋因滇桂軍楊希閔、劉震寰在廣州作亂,圍攻大元帥府,奉令回師廣州,不及半日即將楊劉兩部叛軍戡平。
黨軍於討平楊劉後,始正式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為何應欽,先生亦改任該師第一團團長。十五年春升任第二十二師副師長兼參謀長,旋復升任第一軍第二師師長,衛戌廣州。同年七月九日,蔣介石率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先生率第二師隨總司令入湘轉鄂,是時孫傳芳部前鋒抵達萍鄉,準備由贛西進,總司令急調第二師入贛,進圍南昌,擔任章江門、德勝門攻城任務:進攻兩次,突擊一次,都未能成功,團長文志文、張漢章,團附熊綬雲均英勇陣亡。由於該師傷亡過重,蔣總司令乃令先生兼任第一軍指揮官,指揮第一、二兩師進攻南潯路方面之敵,該軍將士用命,驅敵直達廬山鄱陽湖西岸之吳城鎮,俘虜甚眾,贛局因而穩定,先生復奉命率部入浙。旋又奉令為第十三縱隊指揮官。孫傳芳於八月二十六日傾其主力三、四萬人竄抵長江南岸,佔領龍潭、棲霞山等處,情勢危急,蔣總司令乃任先生為前敵總指揮,指揮龍潭一帶各部隊。先生為掌握先機,於八月二十八日連夜率部向龍潭急進,八月三十日凌晨抵達後立即展開拂曉攻擊,幾度衝殺,忽有一部陣線被敵突破,情形危殆,先生親臨第一線指揮,終於以第四、第八兩團及桂永清五十八團協力恢復山口村、正盤山一帶陣地,戰至午前十時,先生親率所部向敵衝鋒,士氣大振,至午後二時敵漸不支,紛紛向北潰退,先生當機立斷命令全線追擊,延至三十一日午後二時殘敵全部肅清,龍潭之役獲致全勝。
民國十七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然各地軍閥乘機又啟戰端,先生先後受任為討逆軍第二路總指揮、第二軍團總指揮、河南省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開封行營主任、駐渝特派綏靖主任、討逆軍東路軍總司令、討逆軍前敵總司令等職,東西奔馳,指揮作戰,歷時九載有奇,備極艱辛,然國家得以統一,先生與有榮焉。
七七抗戰軍興,先生受命第二集團軍總司令,於八月十二日進駐保定,防守正面在七十五公里以上;十月先生返回開封綏署,奉令兼任陸軍第一區督練主任;嗣後先生奉兼第一戰區副長官,擔任鞏固河防任務,二十七年七月調任鄂湘川黔邊區綏靖主任,鎮守宜昌沙市,以防日寇進窺四川。二十八年三月奉調重慶衛戌總司令兼防空司令,前後達六年之久,三十四年二月奉調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率部於襄河西岸迎擊敵軍,雙方互有勝負,演成拉鋸戰,直至八月,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我軍抗戰勝利為止。
三十四年九月奉令馳赴河南漯河接受日本投降,歷時數月竣事。三十五年元旦第五戰區長官部改組為鄭州綏署,先生就任後,將一、五兩戰區之原有部隊與收編汪偽組織之部隊加以整訓。九月十四日奉令將鄭州綏靖公署職務移交顧祝同,十九日飛京出任戰略顧問。三十七年春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同年六月奉派為徐州剿共總司令。徐蚌戰役之失敗固不能盡苛責於先生,然先生認自己既身為主帥,盡負成敗之責,忍辱負重,對所有責難從不辯解。三十八年一月准河以北部隊奉令改隸,先生解除職務,調為總統府戰略顧問,至此結束其一生之戰場生涯。
先生隨政府南遷廣州,後養疴香港,繼有南洋印尼之行。四十二年十一月應召返臺,四十三年一月奉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並執行國民大會代表職權。當選第一屆第二、三、四、五次大會主席團主席,受聘為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五十六年五月兼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臺中區主任。六十年一月十五日病逝,享壽八十一歲。(向榕錚)
參考資料: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二輯。
《中國戰史大辭典(人物之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74.06
《江西現代鄉賢錄》,江西同鄉會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