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魯

生於一八八五年~逝世於一九五四年
鄒魯,字海濱,生於廣東省大埔縣城儒學里。
內容簡述

鄒魯(1885-1954)

鄒魯,字海濱,生於廣東省大埔縣城儒學里。年幼時,母常攜遊隔鄰孔廟,勉勵見賢思齊,父暇時,講太平天國故事,強調太平天國起事,旨在推翻異族統治。魯性敏悟,八歲啟蒙,十四歲識夷夏之辨。塾師命「魯仲連不帝秦論」文,援筆書曰:「秦,西戎之國也,異類之人也。」師大驚,曰:「本朝皇帝乃滿州人,此可致文字獄也,宜慎之!」可見其幼年已蒙革命意識。

十八歲,塾師勸赴潮州道試,因入韓山書院就讀,離家遠,經濟常困難。翌年夏,大埔縣令奉命辦新式學堂,遵父命,應考入學。時列強侵略中國,形成瓜分局面。國人謀救亡,有維新與革命兩派,惟革命符其志。適有同鄉楊穆如在馬來西亞參加尤列所組中和堂,函介加入,時為魯獻身革命之始。其時,法政學堂教員朱執信、同學陳炯明,均係同盟會同志,魯乃加盟,秘密進行革命活動。以宣傳與聯絡並重,企圖爭取新軍及防營為革命武力。民國前四年十月,魯與趙聲、朱執信、姚碧樓等密謀起義。推魯領導防營首先發難,朱執信集民軍,趙聲策應新軍響應之。因所發會票(即黨員證)洩漏消息,嚴國豐、葛謙被捕殉難,魯走避香港,時年二十四。

不久,魯返廣州上課,畢業於法政學堂,應聘任粵商自治會教員。民前三年,廣東諮議局成立,丘逢甲任副議長,魯應召擔任書記,旋逢甲兩廣方言學堂監督,又召任課,乃介朱執信往任之。民前二年,倪映典、趙聲、朱執信策劃廣州新軍起義,魯赴潮、汕策動民軍響應。乃新軍未及期猝發而失敗,魯得知消息,立即潛回廣州。嗣後,廣東巡道查出起義人員名單有魯及陳炯明,幸賴丘逢甲庇護,得告無事。翌年,國父在馬來西亞檳城集會,決定大舉於廣州,命魯辦「可報」,司宣傳。未幾,溫生才刺殺清副都統孚琦就義,為文盛讚之,禁發行;閱五日,有「三二九」之役。事後,可報館及諮議局內暗藏槍枝、炸彈證據被查出,幸丘逢甲事先通知,避奔香港。武昌起義,各省響應,黨人集議光復廣東,推魯駐香港,負籌軍需援應各江義師之責。十一月,廣東光復,胡漢民任都督。其時,清廷猶集大軍抗拒武漢革命軍,魯與姚雨平組北伐軍,姚為總司令,魯任兵站總監,北上與蘇、浙、淮各軍會師南京。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袁世凱挾持清帝負嵎北方,國父命北伐軍配合友軍,攻克固鎮、南宿州、進佔徐州,張勳敗竄,北京震動,促成清帝退位。及國父辭臨時大總統,魯與姚自請解散北伐軍,以明愛國之忠忱。

民國元年冬,魯返潮州,競選第一屆國會眾議員,順利當選。二年六月,袁世凱突下令免除國民黨籍粵都督胡漢民、贛都督李烈鈞、皖都督柏文蔚職。七月,李烈鈞舉兵湖口討袁,各地相繼響應,爆發二次革命。袁欲逮捕魯,幸預得消息,設計走脫,赴上海。旋奉國父命回粵,助陳炯明出兵援應長江各省討袁軍。詎袁爪牙龍濟光率軍自桂東下,攻佔廣州,魯走避香港。後東渡日本,佐國父組中華革命黨,與胡漢民、居正、朱執信、戴傳賢等共組「民國雜誌」筆政,以「亞蘇」筆名,揭袁世凱帝制陰謀。民國五年,袁世凱羞憤暴卒。黎元洪以副總統繼任,恢復約法。八月國會重開,魯進京出席。時袁逆張勳據徐州,密謀不軌,人皆懾其威,莫敢言。魯獨提案查辦,仗義勇為,有「捋虎鬚議員」之稱。民國六年七月,魯隨國父由滬率海軍南下護法,召集非常國會於廣州,組軍政府,舉國父為海陸軍大元帥,策劃北伐討逆,魯奉派擔任軍政府財政部次長。及陸榮廷等勾結分歧議員,提案改軍政府大元帥為七總裁制,國父離粵赴滬。魯乃策動推伍廷芳為省長,俾繼續護法。陸等欲拘之,走香港。民國九年八月,國父命粵軍自閩回粵,驅逐陸榮廷、岑春煊。魯與姚雨平策動潮汕義勇軍響應,未及二月,規復全粵。十一月,國父自滬返穗,恢復軍政府,任魯為兩廣鹽運使。年餘,積弊清除,課入倍增,軍政府經費賴以不匱。

民國十一年六月十六日,陳炯明叛,國父脫險赴滬。其時,北方直系軍擁黎元洪復任總統,恢復約法,召開國會,魯北上出席,擴建中國國民黨北方勢力,堅主重開國會為繼續民國八年非常國會,以維護法統。是年冬,應國父召,赴滬,任大總統特派員,奉命回港主持討伐陳炯明事。民國十二年二月,國父返粵,重設大本營,任胡漢民為廣東省長,魯主財政。後為整頓教育界不良風氣,命兼長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冬,復命合併廣東高等師範、廣東法政大學、廣東農業專門學校為國立廣東大學,以培植革命建國人才,十三年夏成立,魯任校長。民國十三年一月,中國國民黨改組,魯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兼青年部長,負組訓青年重任。國父自一月二十七日開始,每週蒞臨廣東高師大禮堂講三民主義,每次講稿命魯校讀,琢磨字句,文理無暇,始簽請為定本。

民國十七年一月,出國環遊世界,十一月底返國。息影上海,完成「二十九國遊記」及「中國國民黨史稿」巨著,後者乃中國近代珍貴史料,備受學界重視。十八年夏,東渡日本,卜居箱根強羅,讀書養性,靜觀時局變化。十九年六月,北平召開擴大會議。魯取道朝鮮經東北赴會,力主黨權歸諸全黨,政權還諸全民。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奉召進京,嗣隨國府入川。二十八年二月,國防最高委員會成立,魯任常務委員,於軍國大計,多所獻替。以任職中樞兼多病,力辭中山大學(原廣東大學)校長職,辭呈四上,二十九年四月始獲核准。卜居巴縣白鶴鄉,潛心著述,出版有「回顧錄」(上下冊)、「澄廬文集」、「澄廬詩集」、「中國國民黨概史」、「舊遊新感」、「抗戰和平之我見」、「我對於教育之今昔意見」,及「澄廬墨蘭冊」等書。

民國三十八年,共軍大舉南犯,廣州告緊,魯力主堅守,擬以身殉,未果,脫險抵臺。三十九年八月,中國國民黨改造,魯任中央評議委員。民國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以腦溢血逝世,享年七十歲。

參考資料:

「鄒魯傳」,鄭彥棻,《國史擬傳》第一輯,國史館編印,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