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自由(1882-1958)
馮自由,原名懋龍,字建華。祖籍廣東南海,生於日本橫濱,幼年歸國求學。先是,其父鏡如經商於橫濱,開設文經商店,兼營印刷。光緒二十一年十月,孫逸仙先生至橫濱,既與鏡如相見,歡若平生。鏡如遂請孫先生下榻該店二樓,旋邀馮紫珊、譚發等十餘人在店內商議組織興中會分會,眾舉鏡如為會長。時懋龍甫返橫濱,亦填寫誓約入會,年僅十四,因有「革命童子」之美稱。
光緒二十二年,懋龍入東京曉星學校,因不甘受西童欺凌而退學。稍早,陳少白在橫濱中華會館提議設學校,教育華僑子弟。嗣由鏡如、鄺汝磐等籌畫,二十三年秋,學校既建,孫先生定名曰「中西學校」。經由少白託梁啟超所薦之康有為門生徐勤等來任教習;旋徐任校長則改為「大同學校」。自由在學兩年,意氣昂揚,嘗撰書室聯語:「大同大器十七歲,中國中興第一人」,又作愛國歌,以抒其抱負。
光緒二十八年三月十九日,章炳麟等在日本舉行中夏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自由為署名發起人之一,留學生報名赴會者多達數百人,孫先生亦率僑胞十餘人,自橫濱至東京聲援,後因日方干預,紀念會未能開成,然已收鼓吹革命之效。同年冬,自由與留日學生張繼、秦毓鎏等人籌組「青年會」,是為早期留日學界之革命團體,惟於成立開會時,自由赴粵,與革命同志李自重之妹自平女士結婚。此後五十餘年,夫妻協同一致,盡心力於國民革命大業。
光緒二十九年,自由偕妻返日,受聘為香港中國日報駐日記者,報導翔實。六月,孫先生自安南抵橫濱,透過自由與廖翼朋居間,使留日學界與孫先生關係更趨密切。八月,孫先生前往檀香山,命自由負責興中會在日之各項活動,係自由參與黨務工作之肇端。同年冬,與梁慕光、胡毅生等在橫濱籌組洪門三合會,結合同志參與革命活動。三十年,三合會成立,與妻同加盟,並分別膺封「草鞋」(即將軍)、「紙扇」(即軍師)。是年二月,孫先生離檀香山赴美,在美與保皇黨論戰,改組致公堂(原三合會)之「大同日報」,掃除保皇黨勢力,獲同志之擁護,大受華僑歡迎。孫先生命自由任該報駐日通訊員,自由復推介劉成禺至舊金山繼主筆政,報務發達,革命言論鼓盪全美。
光緒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國革命同盟會籌備會在東京赤坂區檜町三番黑龍會召開,到會者七十餘人。孫先生偕慕光、自由等自橫濱蒞會,各省同志由自由通知到會者,有馬君武、胡毅生、朱少穆、劉道一、曹亞伯、但燾等十一人,七月二十日,舉行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大會於東京,加盟者三百餘人,孫先生被推為總理。章程大旨取三權分立制,分為執行部、評議部、司法部,自由被選為評議部委員。
光緒三十二年冬,同盟會香港分會改組,陳少白辭會長,自由繼任之。其努力擴張黨務,如爭取新黨員之加盟、聯絡各地黨部及同志、接收及轉匯華僑匯款、就地籌募經費、營救被捕同志、招待過往黨員等。且自光緒三十三年起積極進行軍務,於西南歷次起義,籌畫暗殺清吏及購運槍械彈藥,其直接指揮者,有潮州黃岡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劉思復謀炸廣州水師提督李準之役、惠州汕尾運械事件;間接參與者,有欽州防城之役、鎮南關之役、欽廉上思之役、河口之役、廣州新軍之役、廣州黃花岡之役。廣州新軍之役事敗後,自由辭去香港同盟會分會長及中國日報社長二職,逕就加拿大溫哥華致公堂大漢日報之聘,主持筆政。
宣統二年夏,自由抵達域多利。時保皇黨在域多利辦有日新報,滲入當地致公堂,傳播美洲各地。自由攘背振筆,窮經年之力,與該報展開論戰,駁斥保皇謬論,以正視聽。同時,特撰「最近中國革命之種種運動」一文,長四萬餘言,大漢日報及舊金山大同日報連載之,詳述初期革命史實,發揚革命宗旨,啟發與增進美洲僑界之民族意識。
宣統三年正月,總理自舊金山抵溫哥華,受到洪門及僑界盛大歡迎,遂由致公堂邀請演講革命之道,每日聽眾逾千人,自由知人心可用,在致公堂提議設立洪門籌餉局,從事募捐,以應祖國大舉需要,眾皆贊成。時香港統籌部屢電催款,自由因勢利導,域多利僑界抵押房屋以助革命軍費,旋得押款合港幣三萬元,電匯香港。三月二十九日,廣州黃花岡起義之役,為中華民國開國史上轟轟烈烈之序幕。是役也,自由總計經手匯款港幣七萬餘元,居海外捐輸之首,相當於所用款項總額之一半。其熱心鼎力如此。四月,在自由策劃之下,溫埠同盟會分會召開成立大會,舉自由為會長,先後加盟同志達百數十人。五月,孫總理自美東抵舊金山,乃合同盟會、洪門會於一爐,並籌募鉅款,為革命之需。七月,孫總理電自由至舊金山,相助協調當地同盟會與致公堂之合作。不久,武昌起義,各地紛紛響應,自由自美啟程返國,受同盟會、致公堂、洪門籌餉局三大團體之推舉,以旅美華僑革命黨總代表身份,參加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事宜。
民國元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國父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自由奉委為總統府機要秘書。及清帝遜位,南北統一,國父讓位於袁世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國父與黃興薦自由任臨時稽勳局局長,其在職期間,於開國之賞恤,統籌建立制度,研訂規章,並在各省設置分局,管理賞恤事項。並親赴各地督導,工作進度甚速。六月,稽勳局首期工作就緒,將行國家酬庸賞功之典。而袁以宋教仁案、借款之故,促起二次革命,南方大舉討袁。於是,自由密將稽勳局檔案運至上海保存,以免被袁利用。七月初,自由被袁非法拘捕入獄,繫五日獲釋。稽勳局則歸併銓敘局。
民國二年八月,二次革命失敗後,國父與革命黨人相繼轉往日本,自由經上海回香港。三年一月自香港赴橫濱。時國父為重整革命陣營,在東京籌組中華革命黨。七月,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居正任黨務部部長,自由任副部長。旋奉命前往美洲,聯絡同志,推進黨務,籌募討袁經費。翌年,任中國國民黨美洲支部副部長(海外仍用舊名),並著有「三次革命軍」,宣傳再舉討袁。且親赴美加各地籌措革命經費,先後匯寄一百二十萬日元。其時,自由被選為中華民國公會(原美洲致公堂)總會會長。
民國五年,自由奉國父電召離美赴日襄助斡旋黨內兩歧之意見。六月,袁身死。黎元洪繼任總統,國會恢復,自由以華僑代表當選參議院議員。六年六月,國會被解散。七月,國父率領海軍及國會部分議員,南下廣州,倡導護法。八月,自由出席國會議員在廣州舉行之非常會議,建置軍政府,九月,舉國父為大元帥。七年五月,軍政府改組,行總裁制(委員制)。國父返抵上海,決心從事著述,啟發國人。自由仍留在廣東。八年,廣東報界組團赴日考察,自由以香港大光報及香江晨報代表名義參加,返國後旅居香港。
民國十二年十月,國父著手改組中國國民黨成立中央臨時執行委員會,自由任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改組後,實行容納共黨之政策,自由獨排眾議,力持反對,所受譴責及排斥,使其離粵往滬,與章炳麟等共商護黨救國之辦法。十四年,在滬組成同志俱樂部,從事反共之活動。汪精衛等人忌之益甚,於國父逝世後,竟提議通過開除自由黨籍,自由遂就其自設之革命史編輯社,韜光養晦,閉門著述,在此期間撰成「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上、中二編,都三十餘萬言,於十七年、十九年先後問世。
民國十七年,自由親友在滬開設欣欣公司,煜堂任董事長,聘自由為總經理。二十年,奉命往哈爾濱考察商務,歷時數月返滬。二十二年,孫科任立法院長,自由膺任立法委員。嗣由孫氏等提議,始恢復其黨籍,自由乃有「反共除名第一人,而今倖獲降殊恩」之句。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在「逸經」及「大風」雜誌撰「革命逸史」,成一、二集。抗戰期間,不為敵利誘,先後與家人遷往港九及重慶。三十二年,當選國民政府委員,參與對日抗戰大計。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後,舉家由重慶遷往滬上,續撰「革命逸史」三、四、五集。三十七年,共軍進逼京滬,十二月間,遷居香港。四十年八月,奉電召偕夫人來臺。四十二年,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四十七年四月六日,因病溘然長逝,春秋七十有七。
參考資料:
「馮自由傳」,刁抱石,《國史擬傳》第三輯,國史館編印,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