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天

一八九三年生~逝世於一九八一年
陳啟天先生,字修平,別號寄園,湖北黃陂人
內容簡述

青年黨魁陳啟天(1893-1981)

  陳啟天先生,字修平,別號寄園,湖北黃陂人,一八九三年重九日生。幼聰穎,七歲即熟讀三字經、四書五經等,且能揮筆成文,塾師均讚其才。十三歲就讀武昌高等農務學堂附小,始接觸新式教育,十八歲入該校附中農業科肄業。翌年武昌起義,學校停課,投筆從軍,參加陽夏戰役,後又隨軍入贛,進駐南昌。

  南北議和,戰局初定,先生返回武昌入中華大學政治經濟科,得遇名儒劉文卿先生,從習陽明之學,略悟致良知及知行合一之旨,對於先生一生從事教育文化事業及獻身革命工作,影響甚大。先生在學期間勤奮苦讀,於憲法一科用力尤深。民國四年畢業後,先後任教於大華大學中學部、文華大學、長沙第一師範等校,隨即自認所學未專,不足應世,專心研讀先秦諸子、佛學經典、及有關政治經濟之譯著。

  民國八年,五四運動震動全國,先生 呼號指導學生參與,加入「少年中國學會」,活動極為積極。但亦深感政客弄權,民國空有其名,距真正之民主政治甚遠,認為喚起民眾必從教育下手,於民國九年再拾書本入南京高等師範就讀,專研教育學與心理學。十三年夏先生畢業,受聘上海中華書局任編輯,主編《中華教育界》月刊,倡導國家主義教育。當時教會學校自恃外人勢力,自行其是,完全不遵中國教育法令,先生發起「收回教育權運動」,經數年努力,卒使教會學校同意向中國政府立案,並接受我國教育法令。同年與左舜生、李璜等創辦《醒獅週報》,大力鼓吹國家主義,先生更於民國十四年加入中國青年黨。翌年夏,中國青年黨召開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當選該黨中央執行委員兼訓練部部長,為發展黨務,首先建議成立國家主義青年團,吸收各地革命青年以堅固該黨基礎。繼而編印各種宣傳小冊,分發黨員及學生閱讀,親赴安慶、九江、南昌、武漢等地演講,鼓吹國家主義及愛國思想。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先生痛心之餘,乃在上海創辦《民聲週報》,主張對日作戰,反對與俄復交,著有《國防中心論》,大呼新戰國時代來臨,以提高國人之危機意識。迨抗戰軍興,先生潛心研究戰爭問題,並到處宣揚政府抗戰到底之決策,以鼓舞民心士氣。

  抗戰勝利後,先生出任中國青年黨常務委員會秘書長,整理黨務,重建各地組織,任務至為難鉅。三十五年初,政府請各黨派推派代表出席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國事,先生為該黨五位代表之一,繼參加憲章審議委員會,力爭為貫徹軍隊國家化,應明文入憲。三十五年十一月參加國民大會,研議憲法草案,各方爭執不休,卒因各黨派本相忍為國、互信互諒之原則制定憲法,先生隨後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並曾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經濟部長、工商部長,多所建樹。三十八年來臺,出任東南長官公署政務委員,五十八年曾任中國青年黨主席,連任多屆。六十年五月,出任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自七十年以後,體力日衰,該年八月十日病逝,享壽九十二歲。

  先生生平好讀書,奔走國事、獻身黨務之際,雖席不暇暖,或在顛沛流離之中,仍手不釋卷,故著作頗豐。除早期之《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胡曾左平亂要旨》、《國防中心論》、《孫子兵法校釋》、《中國政治哲學概論》、《新社會哲學論》、《民主憲政論》等書外,來臺後復著有《寄園回憶錄》《莊子淺說》、《法家述要》、《憂患哲學與國運》等書,多在期勉國人殷憂啟聖,以轉移國運,可謂語重心長。

  

先生元配汪夫人,與先生結褵三十餘年,患難與共,勤儉持家,使先生奔走國事黨務之餘,得無後顧之憂,惜於民國四十一年病逝。德配朱女士玉鳳,金陵女子大學畢業,從事衛生行政工作多年,照顧先生晚年生活,操持家務,從無怨言,深得親友敬佩。先生有三子二女,俱為汪夫人所生,長子克元,習會計,從商;次子克彥、三子克周俱獲博士學位,任教美國;長女克雄,於重慶大學畢業,適彭; 次女克愛,重慶女子師範學院畢業,適張;蘭桂騰芳,世德綿長,先生應無憾矣。

參考資料:

《湖北旅臺人物誌》第一集,湖北同鄉會印行,77.02.15

「陳啟天先生行狀」,陳啟天先生治喪委員會。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