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

生於1889~逝世於1990
層峰肱股張群,字岳軍,四川省華陽縣人,一八八九年三月二十九日生
內容簡述

層峰肱股張群(1889-1990)   

  張群,字岳軍,四川省華陽縣人,一八八九年三月二十九日生。父名漢霞,字星亭,母姚氏。時清政不綱,國勢陵夷,外患日亟。清廷謀加強軍事力量,統一全國軍官教育,創辦全國陸軍速成學校於保定,在川招生。張氏時方就讀於四川華陽中學,在校中受國父孫中山先生創導國民革命的影響,認為投考該校,不失為投筆從戎機會,乃不告父母逕自報考,初試複試均獲錄取。入校後隸屬於步兵第二隊,隊長為滿人裕坤,對張氏之倔強態度不滿,乃送其赴日留學。光緒卅年春赴日本,同行者六十人,先總統蔣公名在其內。到日本後入振武學校,是年即在東京加入同盟會。振武學校畢業後,以士官候補生資格,分發新潟高田第十三師野砲第十九聯隊實習,與蔣公同隊。辛亥武昌起義後,蔣公應陳其美電邀返國參加革命,並約張氏及另一同隊生河南籍陳星樞同志同行,潛回上海,參加辛亥九月十三日陳其美在上海領導之革命戰役。上海光復後,滬軍都督府成立,陳其美任都督,黃郛任參謀長,張氏任軍務處軍械科長。蔣公返滬即轉赴杭州與上海同時發動革命,浙江光復後,組成新軍一團,開至上海,稱滬軍第五團,蔣公自任團長。嗣擴編為陸軍第廿三師,黃郛任師長,張氏任參謀。原第五團番號改為第八十九團,蔣公仍任團長。

    民國元年春,國父孫先生讓大總統位於袁世凱,張氏與蔣公均無意國內政治,願赴國外求學。張氏被派赴英國。民國二年,黃郛得情報,謂袁將不利於陳其美,以告張氏,並囑其返滬,遂暫緩赴英之行。張氏與黃郛應陳其美之召,由天津回上海參加討袁軍事。江蘇討袁總司令部成立,陳其美任總司令,原隸廿三師之第八十九團尚駐上海,團長陳其蔚態度模稜,蔣公在滬遂奪回八十九團,編為討袁軍之主幹部隊,張氏任討袁軍副官長。但討袁軍力薄勢孤,各省反袁力量亦不能支持,終於失敗。張氏乃與其他同志一同亡命日本,入士官學校繼續學業。夫人則至長崎入基督教會主辦之活水女子學校肄業。

    民國四年,張氏在士官學校畢業,應南洋友人之約,赴爪哇巴達維亞中華學校任教;是年年底,蔡鍔在雲南起義,張氏自南洋返國參加革命。適保定同學呂公望任浙江督軍,黃郛等同志亦在江浙工作,乃赴浙江,就任督署參謀,參加浙江駐滬辦事處,任聯絡事宜;六月,袁世凱死,二次革命結束;九月,督軍團之事發生,北方政局顯無可為,張氏放棄在北方就業計畫,離京返滬。

  民國七年,上海各報應日本新聞之邀請訪問日本,張氏代表國民黨主辦之「民國日報」與「中華新報」參加。訪日團在東京解散後,張氏仍繼續留在日本,向各方遊說,反對參戰借款,但無救於已成之局。

    民國十三年十一月,胡景翼任河南督軍,張氏與胡原在東京相識,應胡之約赴河南任警務處長兼警察廳長。十五年七月;先總統蔣公誓師北伐,張氏應邀赴廣州。蔣公指定何成濬偕張參加對南京方面之政治運用。南京攻下後,總司令部移南京,張氏將留守業務交與李烈鈞,至南京仍任總參議,並兼任軍事委員會委員。不久寧漢分裂,蔣公下野回奉化,張氏亦離南京,後隨蔣公偕赴日本;是年十一月五日,蔣公偕張氏拜訪當時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於其東京青山私邸,會談約二小時。是月;蔣公回國,仍留張氏在東京與田中聯絡。十七年一月;蔣公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張氏回國,繼續任總參議。

    民國十七年四月,就任上海特別市市長,在上海市長任內,致力於建設上海使成為近代化之都市,並以「九一八事變」發生而後,民氣激昂,張氏認為中國內部尚未統一,國力尚待充實,對日關係不宜頓時破裂,這種見解頗為當時上海之堅強反日派人士所不滿;而上海各大學學生團體,在「反日」、「救國」口號之下,煽動風潮,行動漸逾常軌,甚至集隊赴京請願遊行,張氏艱難應付,煞費苦心。廿一年行政院改組,乃辭去上海市長職位,改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黨政委員兼政務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北平市整理指導文化委員會副委員長。

    廿二年七月,政府任命張氏為湖北省政府主席。張氏主持鄂政兩年,以救濟災民、平衡預算、整頓稅收、振興工業為主。廿四年,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汪精衛辭職,蔣公兼任行政院長,張氏調長外交部,其主要任務為應付緊急之對日關係,蒞任後,即改變「不與日方直接交涉」之政策,而主動與日方談判,以求中日關係之全盤調整。不久,西安事變發生,政府對共黨綏靖之議繼起,中日交涉停頓。張氏於民國廿六年二月辭卸外交部長,改任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兼外交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

    民國廿六年八月,軍事委員會改組,張氏受任軍事委員會秘書長。廿七年初,奉派為行政院副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主任。廿八年一月,以張氏任秘書長兼國民精神總動員會秘書長。廿九年十一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成都行轅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張氏主持四川省政六年之中,均為對日抗戰時期,重慶號為陪都,即戰時中國中樞所在。故中樞大政,張氏每參預謀議,並被指定與各黨派聯絡,謀取戰時之合作。民國卅四年八月,中國對日抗戰結束,中央為謀致國共軍隊之停止衝突,成立由張氏與周恩來、馬歇爾組成之三人小組,會商停戰事宜,經數次會議,始於卅五年元月十日獲致結論,由張氏與周恩來簽署停火協定後,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卅五年九月,張氏因頸部生一腫瘤,赴美國紐約就醫;十一月,病癒,歷遊美國數城市,經加拿大轉日本東京返國。

    民國卅六年春,政府準備結束訓政,實施憲政,擴大政府基礎。張氏經國民黨、青年黨、民主社會黨之同意,出任行政院長。是年,接受美國伊利諾大學贈與名譽法學博士學位。是年十一月廿一日至廿三日,全國同時舉行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張氏於華陽原籍當選為代表。卅七年五月,實施憲政,自此訓政過渡至憲政之橋樑內閣亦自然結束,張氏乃辭院長職,改任總統府資政。

    卅九年,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委員,是年中央黨部改組,任中央評議委員。四十年,兼任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四十一年,奉派為總統府秘書長。民國六十一年五月,第五任總統就職後,張氏奉准辭去總統府秘書長職務,專任資政,並為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總統蔣公並指示在總統府為張氏特置辦公室,仍請其就黨國重大政策方針隨時提供意見。

    張氏生平著作積稿多未印行,已出版之專著有《談修養》、《我與日本七十年》二書。著述以外,張氏亦偶應邀發表公開演講,語多珠璣,且誠摯感人。其於民國四十六年六月廿日在臺北扶輪社以「人壽幾何」為題之演講,首倡「人生七十開始」之說,今已成為廣泛引用之世紀名言。

    張氏養生有道,身體素健,後因心臟與腎臟功能衰退及膝蓋關節等疼痛,數度住入醫院治療。七十九年十二月初,罹患感冒,十日住進榮民總醫院,十三日病情轉劇,移入加護病房,當時神智仍極清明。十四日上午十時卅分,終以心臟及腎臟功能衰退,與世長辭,享年一百零二歲。

參考資料: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三十四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