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泉

生於:1886,逝於:1960
徐源泉先生字克成,湖北黃岡縣人,生於清光緒12年(公元1886年)10月。
內容簡述

美鬚將軍 徐源泉

徐源泉先生字克成,湖北黃岡縣人,生於清光緒12年(公元1886年)10月。於任立法委員時,因美鬚髯而貌奇偉,人皆稱美鬚公。父承麟公,原經營油坊生意,後因染患肺病,於是結束生意,閉門讀書兼習醫術,日益精到,除自醫外兼以問世,並施義診,甚至對鄰里的貧乏者贈以藥物,因有善名,曾教導諸子稱:「清廷失政,親貴當權,如不澈底改革,則國將不國,而堂堂黃胄,不久恐遭滅亡之禍。」對於子弟的教育,主張必須文武兼習,以為國家不時之用。先生受父親的這一啟發,遂萌從軍革命的志向。

族叔徐超海先生,時在安徽任武衛左軍管帶,返家探親,先生仰體先父遺志,並得高堂同意,乃決心隨超海先生赴皖,當時各省皆有辦理徵兵改練新軍之議,故老式軍隊都設有隨營學堂以作改制的準備,先生就進該軍所辦隨營學堂,在學一年有餘,又入兩江總督端方所辦的將備學堂,畢業後分發南京混成協見習。旋陸軍第四中學開辦,先生經考試錄取,任該校第一隊助教。未幾武昌起義消息傳來,師生均感振奮,學校停辦後,先生與同鄉李新民、王毓淖、孫振民等及軍校同學多人,分由南京乘岳陽丸於6日抵武漢,抵達後的情形,先生在自撰回憶錄記載頗詳:

「都督府將先後抵達的學生安置在大朝街甲棧暫住,當時漢口戰況吃緊,武昌危如累卵,但予與新到各省同學等仍然磨拳擦掌,浩氣干雲,準備即上前鋒殺敵,以達成推翻滿清專制的目的,青年熱血,對此目的的信心,當時至為堅定;是日午夜約十點鐘,都督府派人至招待所,請吾等推派代表至府商談,並聽取漢口戰況;余以代表之一,至督府列席軍政會議,並起立發言:『以前吾人無寸土尺地,無兵無槍,尚不斷作推翻滿清之舉動,現有土有槍,有兵有將,眾人自應同心協力,推翻此一腐敗政府,完成革命大業,請都督發給武器,同仁等及各省響風慕義而來之同學,當拼此微軀,即刻出發增援前線,縱不能消滅敵人,必當誓死抵抗,延長時日,以待湘省援軍及各省響應。』回至招待所向大家報告組隊出擊意見,各同學皆振臂高呼,踴躍報名,合計三百餘人,組成一大隊,推予為隊長,並由都督府送來步槍三百枝,彈藥六萬發,連夜發給同學擦洗完畢,於7日渡江,會同胡瑛之第一敢死隊、及漢口商團改組之義勇隊,沿大智門鐵路兩側作戰,尚未進入陣地,即與敵遇,倉卒應戰,以毫無經驗之青年學生,憑其愛國熱忱,與數十倍於我之頑強敵軍,周旋於槍林彈雨中,日以繼夜,使戰局得以穩定者,誠屬不易也;9月9日黃克強先生到達武昌,組織戰時總司令部,本隊即隸屬該部指揮,嗣後琴斷口、蔡甸,以及反攻橋口等戰役,無不參加,當清廷大軍大舉圍壓之際,總司令黃興親臨前線,目睹予從容應戰、指揮若定,大為贊賞,特予召見,語多勉勵。至10月9日,卒因敵眾我寡,勢不得不撤退陽夏,作確保武昌之部署,是時清軍雖佔優勢,實則兵心動搖,不利持久作戰,乃派唐紹儀為全權代表向民軍議和,並約定先行停戰,武陽夏兩月之奮鬥,贏得寧滬及西南東南各省之紛紛響應,滿清政權之消滅,至此已成定局。」

南北議和後,先生承滬軍都督陳其美之邀,前往上海任光復軍參謀,後該軍成立騎兵團,由李徵五任團長,先生為團附,未幾調充步兵第一團團長,準備北伐。惟自癸丑討袁失敗後,總理一再昭示本黨同志,不能放棄革命、擁護共和政體之目的。適好友楊飛霞的叔父為新疆都督楊增新,來電稱:「邊區需才,歡迎前來。」並匯來路費,先生忖黨內環境惡劣,如去整理邊疆,倘能有所成就,亦可遙為聲援,乃決心與楊飛霞赴新,抵達後發現新疆除原有綠營外,還有湘軍駐迪化,而伊犁則由鄂軍駐防,湘鄂兩軍,一受都督指揮,後者則聽命於伊犁將軍廣福,彼此並不合作,且時有爭端,甚至形成戰禍,先生極力化解,以謀邊區的建設,惜未及一年,成效尚未大現,張效坤接江蘇陸軍第三師師長,急電先生速返江蘇幫同整理,因該部為先生舊屬,自義不容辭,乃決心南行。先生後入張宗昌部隊,因功由團長升至軍長;民國13年參加對曹錕戰役,於熱河、山海關一帶,擊潰曹軍、進駐京津、直下山東,轉戰於蘇北徐州津浦鐵路沿線。1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部隊己越過黃河,北方軍閥力圖抗拒,日本又虎視耽耽,先生深明大義,一面嚴申紀律,標舉保境安民,一面加強戒備,以防日軍窺伺平津,後經何成濬勸說,毅然通電中央表示擁護,當由蔣總司令委為第十六軍總指揮,北伐軍順利進入北京,東北易幟,全國終告統一。

民國26年抗戰軍興,先生率部赴京,歷任第二軍團軍團長、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兼江防總司令、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等職,奉命馳援淞滬、拱衛首都、轉戰於合肥、蚌埠、懷遠、六安、潛山、鄂東等地,迭挫頑敵,著有功勳;曾因戰功獲晉陸軍上將及頒發青天白日等勳章,其後大別山之戰,在潛山王家牌樓,盡殲日軍,擄獲甚豐,然其所部傷亡亦重,舊部消耗殆盡,乃請辭職,致力於後方事業,特重航運發展。

民國34年勝利復員,先生已致力於地方實業,所經營的源華煤礦、倉漢輪船公司,都規模宏遠,尤能富國利民,先生以國家建設,首重教育,因而將這兩公司的盈利,全部移為興學之用,於家鄉獨資創設正源中學,復捐助武昌中華大學及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嘉惠莘莘學子,為國育才。36年實行憲政後,先生復當選為第一屆立法委員,38年隨立法院遷臺,在臺期間,先生在立法院問政認真,質詢有司,不避權貴,克盡言責,更逾往昔。先生美鬚髯而容貌奇偉,性慷爽、善言談,於人無城府,生平以道義交天下士,無論高官顯貴,或同鄉舊屬,先生都一視同仁,以誠相待,方期克享遐齡,不意於49年11月11日忽患腦溢血逝世,享年70有5,消息傳來,朝野震驚,莫不咨嗟太息,同聲悲悼。蔣中正時在南部檢閱襄陽演習,特派長子經國先生代表致祭,並親頒「忠勤永著」題額,以示哀悼之忱。

先生初配夏夫人,早逝;繼配韓夫人淑貞,與先生結褵30年,相敬如賓,育有公子二人,女公子一人,長子鈞文,早卒,次子鈞武,留居大陸,女明,適周起昌,於赴美求學後留居美國。

參考資料:
《湖北旅臺人物誌》第一集      湖北同鄉會印行77.02.15
《中國戰史大辭典(人物之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81.06.30
「故徐源泉先生回憶錄」《湖北文獻》第十期6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