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紹周

生於:1892,逝於:1976
祝紹周先生,字芾南,浙江紹興人,生於清光緒18年(公元1892年)。
內容簡述

畫梅將軍 祝紹周

祝紹周先生,字芾南,浙江紹興人,生於清光緒18年(公元1892年),家境貧困,父以砍柴為生,母為貼補家用,前往杭州幫傭,先生自小隨母親在杭州長大,致部分卜八南京陸軍第四中學,且秘密加入該校同盟會分會,武昌首義消息傳來,同學莫不大為振奮,爭相報名北上支援武昌義軍,因名額所限,僅挑選70人,其中除先生外,尚有陳祖燾(果夫)、華振麒、王卓、詹蒙、朱敏、季亮、章燮、項宗羽、陳大銘、章鴻春、邢震南等,由陳果夫先行前往武昌連絡,其他同學隨後啟程。他們在武昌作戰的情形,先生在悼念辛亥殉國的王卓、詹蒙兩同學文中說道:

「我與華振麟等於重陽日抵達武昌,翌日在諮議局廣埸誓師,由黎都督及黃克強先生主持;渡江作戰,於歆生路沿鐵路與清軍對陣,清軍馮國璋殘忍成性,不顧老百姓的生命財產,縱容部下放火焚燒漢口市衢,大火蔓延三晝夜,全鎮精華付之一炬,煙氣彌漫,上騰雲霄,連隔岸的武昌也為煙霧遮蔽得不見天日,革命軍的犧牲也很大,浙籍同學王卓奮勇作戰,不幸中彈陣亡;9月中旬,湘軍由王隆中率領開赴漢陽,支援革命軍事,由黃克強任總司令,防守兵工廠、琴斷口、伯牙臺一帶,而由第三、第四兩陸軍中學同學擔任督戰任務,清廷為壓制革命軍,仍舊利用袁世凱驅策北洋精良的部隊直壓武漢,當時湘鄂兩軍意見紛歧,使革命軍處於不利的情況,夏曆10月初,北軍由蔡甸進逼,三眼橋一戰,我軍傷亡慘重,至十日漢陽為清軍所佔領,浙江同學詹蒙殉國,季亮、章燮也在三眼橋負傷,幸湘軍及時救護出險;王隆中率軍退往上游,光復荊州,袁世凱調段祺瑞指揮,與革命軍隔江對峙,當時革命戰事分在武漢和南京兩地進行,革命軍在湖北的行動受了挫折,陸軍中學前往參戰的七十多位同學,傷亡過半,其餘的由鄂轉滬,參加討張勳戰役,張軍潰敗,革命聱勢重振,一直到夏曆12月25日(陽曆民國1年2月12日),清廷退位,共和政體才正式宣告成立。」

民國成立後,浙江省政府為表彰忠烈,特派員前住武漢迎回王卓、詹蒙兩烈士遺骸,以隆重軍禮安葬於西湖昭忠祠邊,先生曾撰詩兩首悼念故友,悼王卓的詩為:「貴賤同枯骨、橫陳野草邊,杜鵑啼不住、又到斷魂天。」悼詹蒙的詩為:「三眼橋頭起暮笳、蹈湯赴火為誰家,孤鴻哭斷西州路、夢繞梨雲一樹花。」先生以後服官在外,甚少回鄉,但每返杭州,必至此兩故友墓前憑弔一番,俱見彼此深厚的袍澤之情。

民國2年,先生考取保定軍校第二期就讀,畢業後前往部隊任基層軍官,16年先生部隊駐防上海,4月12日工人謀發動罷工罷市,先生奉命立即將閘北、吳淞等地工人團體的武裝解除,適時化解一埸流血衝突;17年日軍為阻擾革命軍北伐,製造濟南慘案,先生憤恨日軍暴行,深知日本侵華野心,曾草擬〈中國應對日本準備作戰〉一文,上呈蔣總司令供政府作決策的參考。18年黃埔軍校成立軍官教育連,調訓優秀基層軍官,先生任排長,後升副連長。21年淞滬戰起,先生奉調第五軍參謀長,襄助軍長張治中奮力抵抗日軍,先生於行前即抱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預立遺囑留與妻小。迨長城戰起,先生調任保定警備司令兼新兵訓練處處長,負責維護保定地方治安,及前線戰員補充任務。

22年陸軍官校成立洛陽分校,先生任分校主任,負責實際校務,除教育學生外,並分批調訓該戰區軍官,加強戰略戰術思想,開幹部集訓的先河。24年前後,奉令秘密修築由鄭州至潼關禹門口黃河沿岸的防禦工事,防止日軍侵略,先生邀請德國軍事顧問指導,完成堅固的國防防禦工事,對爾後阻止日軍南下,發揮了極大的作用。25年西安事變時,先生指揮所部先叛軍4小時佔領潼關,復派飛機飛臨西安上空,使張學良、楊虎城備受威脅;事平,先生參與謀劃囚禁、審判、管束張學良事宜。

26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先生率部擔任黃河防務;27年任鄂陝甘邊區警備總司令,及軍政部第四補充兵訓練總處處長;33年秋,奉調陝西省政府主席,駐節西安;36年曾與胡宗南上將合力收復延安。

37年奉調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政務委員會副秘書長,38年來臺,任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大陳來臺義胞輔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復因熱心公益,照顧大陸來臺浙江同鄉不遺餘力,經同鄉推選為浙江同鄉會理事長。

先生生活規律,來臺後生活簡樸,常以翰墨自娛,自號冷香室主,其詩、書、畫均有極高造詣,尤擅長畫梅,蒼勁有力,充份表現梅花不畏風雪的堅韌特性。先生不幸於65年3月19日病逝臺北。

先生公子源洪,娶第三屆中國小姐劉秀嫚為妻,其於工作之餘,猶於夜校攻讀商科,自入祝門後,屏棄鉛華,上奉公婆、下教子女,對先生之事業亦多所協助,可謂秀外慧中、賢淑懿德,一時傳為佳話。

參考資料:
《中國戰史大辭典(人物之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         81.06.30
「悼念辛亥殉國的王卓詹蒙兩同學」祝紹周《湖北文獻》第十二期6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