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悍將 李品仙
李品仙先生,字鶴齡,廣西省蒼梧縣人,1891年3月26日生。尊翁濟朝公,為邑中名士,歷任縣長及警察廳長等職,均多治績。先生自幼穎悟過人,研讀四書五經,並習賦詩屬對,年15入桂林陸軍小學,親炙蔡鍔革命思想薰陶,乃立許身報國之志。旋以成績優異,保送湖北陸軍中學,翌年參與辛亥武昌首義,據先生回憶錄所載:
「我們陸軍中學是在19日拂曉獲得起義的消息,由學校的一位助教和負責連絡的同學雷洪,將外間信悉帶回,同學獲知外面發動的情形後,在一聲集合號音下,立刻全部武裝起來,臂纏白布為號,臨時推擁排長李轀珩率領,向武昌城進發,參加起義行動;入城後先至楚望臺領取彈藥,再分隊佔領各處;我所在的一隊是受命佔領蛇山和諮議局,由於當時武昌附近的新軍單位都響應了起義行動,而滿清政府的官吏因瑞澂和張彪的逃走,也已經逃的逃躲的躲,群龍無首,我們的行動沒有遭遇到任何的抵抗。」
「陸軍中學的學生以前參加革命組織的並不多,而學校自總監督以下,以至以上的長官,都是舊式軍人,他們平時偶然談到革命,都是趨避唯恐不及的,這時便都逃之夭夭了,只有排長李轀珩一人留在學校,大家便臨時把他擁出來帶領隊伍,不過當時助教都是新軍派來的下級幹部,他們都是部隊的優秀士官,平時與新軍中的革命組織有密切連絡,又經常和同學生活在一起,所以在他們的率領下,同學們沒有一個不參加的,而且很快和新軍的行動打成一片。」
「武昌城雖然已經完全控制了,可是革命軍的內部顯然是缺乏組織的,因為是臨時發起的行動,負責的同志如劉公、孫武、張振武、蔣翊武等均不在,沒有人出來領導,故秩序混亂,人心大為不安,這種情形真是危險己極;正在大家徬徨無主之際,有人被告黎元洪還在武昌未走,他是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平時待人溫厚,很得軍心,大家認為由他出來領導,負責指揮,最為適當;起初黎堅拒所請,後來他見大勢所迫,只好勉強答應。黎通電就職後,雖然安定了武昌軍民心理,同時派部隊乘虛佔領漢口、漢陽,擴大了革命軍的聲勢,但實際上革命軍的力量還是非常薄弱的,而此時聞知滿清政府已一面派蔭昌督師南下,又起用袁世凱總督兩湖,想以雷霆之勢,消滅武漢的民軍,以武漢零星未盡的隊伍,與強大敵人相抗,實不啻螳臂擋車以卵擊石,黎元洪當時內心的焦灼是可想而知的,他唯一的希望是西南各省及時響應,出兵北上會師武漢;因此有人向他建議,立即選派陸軍中學的各省籍同學回省連絡出兵響應的工作,以當時的情形而言,實是緩不濟急的,但仍為他接受了,在黎元洪正式就任鄂軍都督的第三天,楊瑞麟同學得到通知派他回廣西作連絡策動的工作。我和楊瑞麟同學一向要好,他堅邀我和他同行,並且要立即束裝就道,我們沒有再回學校檢點行李的時間,當天中午便勿匆啟程。」
民國1年底,先生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受業於兵學家蔣百里先生,嫻於韜略。畢業後分派回原籍廣西任見習官。民國五年,廣西響應護國討袁,先生隨師入湘,得見時任湘軍連長之好友張湘砥同學,張得知先生畢業兩年在桂軍中仍為一見習官,頗為先生不平,乃推荐先生至湘軍服務,由於先生學驗兼優、成績卓著,乃由排長、連營長、循序晉升至旅長。
15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伊始,先生為第八軍第三師師長,率先出師,進取長沙,立北伐之首功。迨友軍次第攻克汀泗橋、賀勝橋等要地,進逼武昌,先生率師迂迴渡江,連克漢陽、漢口,革命聲威為之益振。同年11月,先生升任第八軍軍長兼武漢衛戌司令。未幾寧漢分裂,雙方兵戎相見。先生以國家為重,力主和平,聯合武漢各將領,領銜通電擁護中央,旋汪精衛、唐生智相繼下野,武漢政局於焉解體。
17年4月,中央為完成統一,繼續北伐,先生出任十二路軍總指揮,率第八、十二、三十六各軍沿平漢線北進,強渡黃河,迫使張作霖部撤至關外。是年6月六日,先生親率國軍光復北平。時北洋軍閥張宗昌、褚玉璞尚有殘部數萬,盤據冀東,先生揮師圍攻,卒將其全部繳械於灤河。綜北伐之役,其始也旗開得勝於長沙,其終也在北平克底於成,先生之功不可沒也。
北伐成功後,先生歷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南寧分校主任、廣西邊防督辦等要職。26年,抗日軍興,先生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第四兵團司令,後奉調深入敵後大別山區,兼長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及豫鄂皖邊區游擊總司令,並兼安徽省政府主席及安徽省黨部主任委員,綜理大別山區黨政軍務。民29年春,先生軍至大別山區,並整編十一個游擊縱隊,擴充六個保安團,另成立軍事幹部訓練團,調訓軍中幹部,以增強戰志與戰力,不斷打擊敵人,牽制津浦、平漢兩線敵偽數十萬人之眾,遏止其西進。中樞旋應戰況發展,乃劃黃河以南,長江以北,西起平漢路,東至於海之敵後地區,成立第十戰區,特任先生為戰區司令長官,與長江以南之第三戰區適成犄角,因其優良之戰略戰術應用,使安徽於中日戰爭中,免於日軍攻擊而得以休養生息,對於抗戰後期之貢獻甚大。
抗戰勝利,日本投降,先生出任徐蚌地區受降主官,分別在徐州、蚌埠、安慶接收日偽軍隊投降,解除武裝,安排遣返。黨國元老吳忠信(禮卿)過訪傳諭:「最高統帥曾云:抗戰八年,東南淪陷,江淮間仍有青天白日旗幟飄揚者,鶴齡之功也。」
37年6月下旬,白崇禧在武漢主持成立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委任先生為副長官,兼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旋轉任桂林綏靖公署主任。奈以大局逆轉,形與勢格,事與願違。政府播遷,隨之來臺,任總統府戰略顧問,迄於42年限齡榮退。
先生解甲易服後,以德高望重,廣受尊崇,被選為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名譽理事長、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名譽理事長、馬君武獎學金董事會董事長,臺北市廣西同鄉會理事長,對公益事宜,獻替良多。先生為人雍容大度,和易近人,平居閒逸,臨池寄情或含飴弄孫,以娛晚景。先生體素康強,聲音宏亮,步履穩健,晚年除重聽外,從無龍鍾狀,百歲可期。詎於76年2月13日,忽覺行動遲緩,精神恍惚。初入榮總診治,驗係嚴重肝疾,一度出院。其後胃納乏味,不進飲食,遂再住三軍總醫院,雖經加護醫治,藥石罔效,延至3月23日下午3時30分溘然長逝,享壽96歲。
先生德配馮秀卿、羅嘯如。馮夫人逝世多年,羅夫人常相依伴,先生晚年親自烹飪先生飲食,從不假手他人,淑德慈祥,相教有方,頗有賢聲。先生共生四子六女,長字沅鴻,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曾任西屋電器公司高級工程師;次子沅麟,國立臺灣大學畢業,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研究,曾任外交部諮議,駐美國舊金山組長、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常務理事;三子沅驥,海軍官校畢業,美海軍大學深造,曾任海軍總司令部少將署長;四子沅鳳,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天頓電腦公司工程師。長女沅芙,美國康乃爾大學碩士;次女沅蕙,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曾任ALT工程顧問公司顧問;三女沅芳,紐約醫院營養專家;四女沅薇,美國佐治克大學畢業,任職芝加哥醫院;五女沅潔,淡江大學畢業,供職美國大陸保險公司;六女沅平,東吳大學畢業,為美工設計專家。蘭桂騰芳,滿門俊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參考資料:
- 《李品仙回憶錄》,李品仙,中外圖書出版社印行。
- 「陸軍上將李品仙先生行述」,陸軍上將李品先先生治喪委員會謹述76.03
-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一輯
- 《中國戰史大辭典(人物之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8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