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黃

生於:1887,逝於:1978
李宗黃先生字伯英,原名紹唐,雲南鶴慶人,生於清光緒13年(公元1887年)12月21日。
內容簡述

自治專才 李宗黃

 

李宗黃先生字伯英,原名紹唐,雲南鶴慶人,生於清光緒13年(公元1887年)12月21日,先生自離開軍職後,專心 致力於地方行政及地方自治研究,堪稱地方 自治專才。先生先後就讀雲南陸軍小學、湖北陸軍第三中學,畢業後考取保定軍校第一期,在學時得悉武昌起義消息,立即與雲南籍同學尚忠南下,趕往武昌參加陽夏保衛作戰,先生所作〈漢陽督戰親歷記〉對這段經過曾有所記述:

「9月24日(以下日期均為農曆)尚忠和我,為了避免沿途搜查安全起見,還是搭乘日清公司輪船,而在9月24日在間歇不斷的隆隆砲聲中,抵達漢口日租界的日清碼頭,一上岸我和尚志都不由自主的大吃一驚,誠然,我們早就聽說,漢口已被北軍放了一把火夷為平地,但是親臨其境觸目所及,那想到小別不過4個月的鬧市漢口,竟會落得如此悽慘,除了租界,全漢口就祇剩了斷垣殘壁、焦木瓦礫,全市不見人煙;是夜出一筆重賞,僱一名不怕死的船伕,用擺江的方式把我們帶到一水之隔的武昌,由於武昌城防既由三中學生軍負責戍守,所以我和尚忠一到武昌,就很容易與舊日同窗取得連絡,我們在武昌找到了三中第二期同學董于霖,久別重逢,欷歔話舊,董于森告訴我們三中同學,一共只有六百多人,可是前些時我們任務又加重了,由於漢口漢陽戰況緊急,情勢危殆,我們又分了一部份同學去,分別擔任督戰和後勤的任務,因此我們同學也犧牲了不少,例如我們同鄉同學王桂也犧牲了。」

「9月26日董于森領我和尚忠渡江,到漢陽西門外昭忠祠民軍戰時總司令部,謁見黃總司令,這一天適值黃總司令他在前方親自督戰,我們只見到了總司令部經理部長蔡濟民,略談數語,便帶我們去見參謀長李書城先生,李先生忙碌不堪,問明白我們的學歷及此行志向後,馬上就下條子派我和尚忠為督戰參謀,命我們立刻赴前線花園,聽令執行職務,我們算是很幸運的,一到漢陽,便被派為督戰參謀,編入戰鬥序列,並且馬上參加了黃總司令的反攻漢口之役,跟著黃總司令東奔西跑,在火線上督戰,當然這也是我們破題兒第一遭,參與實際戰鬥,槍砲齊施,真刀真槍,自非平時的演習可比;9月26日深夜十時,各部隊按照既定的時間及秩序渡河,記得那天夜晚,月黑風高,渡口一團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大多數的部隊都自民間應募而來,不曾受過軍事訓練,連夜戰戒律也不懂得,摸不到路或是見不到同隊弟兄,便大呼小叫,亂成一片,害得我們奔前跑後,喝令弟兄切勿出聲,可是對面清軍已聽到聲響,而且依聲響方向得知了我們渡河的地點,他們迅即調集了大批的機關槍,在第一道防線嚴陣以待,我們剛安全過河,便聽到敵軍陣地機關槍為狂風驟雨般傳來,我們的弟兄死傷百餘入,漸呈不支,所幸率先渡河的湘軍,作起戰來十分驃悍勇敢,無論敵陣的槍砲轟擊如何猛烈,他們總是前仆後繼,誓死不退,但因後援不繼,只有苦撐待援,無法直撲敵陣,一直等到湘軍兩協在玉帶門附近全部集結,我軍方於深夜展開總攻,衝向敵陣,起初賴湘軍驍勇善戰,攻勢頗為順利,我們的部隊,都進佔了漢口水電廠,可惜天色漸曙,敵軍看出我軍人數不多,力量薄弱,他們一次次的增援反撲,猛烈反攻,越逼越近,我軍唯有步步後撤,撤到了河邊,又發現軍橋早被拆卸,當下紛紛涉水而渡,秩序大亂,躍水溺斃的弟兄數達五百餘人,這反攻漢口的一仗,至此宣告失敗。」

「退守漢陽後,北軍從這一仗看出我軍的弱點,他們進攻漢陽更急,9月28日,北軍在東亞製粉公司後面築了三處砲壘,從那天夜裡開始,向我軍陣地猛烈轟擊,雙方砲戰竟夜,29日,因為投誠革命軍的海軍艦隻溯江上駛來支援,一舉摧燬了北軍在江岸各處的砲兵陣地,使敵軍的威脅稍減,以後從9月30日到10月初二,北軍陸續增援,步步進逼,我美娘山、仙女山、三眼橋陣地相繼易手,其中尤以仙女山形勢險要,黃總司令曾幾度發動反攻,總司令親臨督戰,甚至手刃退兵,惜都得而復失,未能成功,反使湘鄂兩軍犧牲頗重,且湘軍協統劉玉堂,身先士卒,作戰陣亡,總部參謀甘績熙受傷,副參謀長楊璽章壯烈成仁,10月初六,敵大量增援發動猛攻,十里鋪、梅子山、黑山相繼易手,至此漢陽己無險可守,當晚決定撤退,初七上午十時,漢陽失守了。」

漢陽失守後,先生只好懷著悲憤交集的心情渡江,回防武昌,當時黃興主張放棄武昌,領軍東下會攻南京,待南京光復後再回師光復武漢,但此議遭湖北首義諸人反對,經激烈辯論後,黃興提案未獲採納,遂與部分同盟會黨員離漢東下,先生與尚忠亦追隨到上海,後以督戰參謀名義幫助鎮江都督林述慶,會師光復南京。
民國四年,雲南護國戰起,唐繼堯任護國軍第三軍總司令兼雲南都督,命先生為其駐上海的代表,以利連絡各方,因得謁 孫中山及負責策劃討袁的陳其美、吳稚暉、黃興等人,連續兩度冒險潛入南京,遊說馮國璋採取中立,以牽制皖浙滬贛各地軍隊。民國5年,袁氏病故,大總統由黎元洪繼任,黎氏授先生陸軍少將及三等文虎勳章,任為雲南省督都府參謀處長。

民國7年,奉唐繼堯之命前往日本採辦兵工廠機械,途經上海,前往拜謁孫中山,並蒙介紹日本政要原敬、犬養毅等人,抵達日本後得以深入考察日本地方實施自治的實際情形,頗有心得,由此啟發先生對地方行政的興趣。先生往後曾任駐粵滇軍第二軍參謀長、軍長,晉升陸軍中將,但輿趣與志業仍是地方行政與自治,民國8年任雲南省市政公所督辦,民國23日中央設江寧實驗縣,先生任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是中國為實現孫中山地方自治由縣級開始所設的實驗縣,後來先生又親率考察團深入地方,到新平、青島、定縣、無錫等縣市考察瞭解地方辦理自治情形,後任建設委員會委員、黨政訓練所主任、中央地方自治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持行政院縣政計劃委員會,負責規劃全國實施新縣制的法規方案。34年抗戰勝利後,出任雲南省民政廳長兼代省主席,雲南省黨部主任委員;35年當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36年行憲後,再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先生來臺後除任國民大會代表,並擔任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二三次大會主席團主席;總統復借重先生對地方自治之研究與經驗,特聘為國策顧問。先生公餘之暇作有中國地方自治等書65種,向為研究地方自治學者所推崇,先生更為發揚地方自治的學術研究,創辦中國地方自治學會。先生身材短小,精神飽滿,雖年逾80,猶身手靈活;惜過90後,身體漸差,痛於67日6月16日病逝臺北,享年92歲。

先生有子文元、文中;長公子文元,中央工業專科學校畢業,曾任臺灣省政府社會處專員、秘書;次公子文中,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曾任新聞記者,為臺灣電視公司名新聞節目主持人,頗受朝野敬重。

參考資料;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一輯
「漢陽首戰親歷記」,李宗黃,《湖北文獻》,第二十九期  62.10.10
《中國戰史大辭典(人物之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  8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