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鐵城

生於:1888,逝於:1953
吳鐵城,以字行,世籍廣東中山縣。鐵城幼承家蔭,聰穎異常,崢嶸屹立,對中西學問均有修習。
內容簡述

 

勤於治事 吳鐵城

 

吳鐵城,以字行,世籍廣東中山縣。鐵城幼承家蔭,聰穎異常,崢嶸屹立,對中西學問均有修習。長就學九江同文書院,嘗聞中法戰爭黑旗軍劉永福之英勇軼事,與甲午一役清廷之無能,輒義形於色。喜閱書報、論時事,尤景仰當時各國革命維新人士,隱然以救國事業為己任。

迨革命同盟會成立,鐵城邂逅林森先生,抵掌談天下事,遂定忘年交,經其介紹入盟,並合力創辦潯陽閱書報社,秘密宣傳革命。繼而組訓九江商團,深入工商基層;復與新軍、警所及會黨同志相結納,不3年,革命工作初具基礎。

《中國當代名人傳》中的吳鐵城照片

圖說:《中國當代名人傳》中的吳鐵城照片

辛亥武昌起義,九江首先發難,策應光復,為全國各地響應革命較早者。旋組軍政府,鐵城任參謀次長兼外交部長,派兵分守馬當、湖口要塞,扼斷清軍增援。復與林森以大義說服清軍長江艦隊,反正投入革命陣營,用以援鄂、援皖,聲威大振。嗣國父孫中山先生自歐美返國,鐵城被選為江西代表,與十七省代表集會於南京,選舉國父為臨時大總統,建立中華民國。是時鐵城年24,為全國各省代表中最年輕者。

民國1年6月,鐵城隨國父入北京,策動同志競選參眾兩院議員,國民黨獲多數勝利。至袁世凱違法逆跡已著,乃南下銜國父命至贛;時贛督李烈鈞首先發難討袁,皖粵響應,人心為之一振。討袁軍事失利後,遂東入日本,入明治大學專攻法律。3年,國父組中華革命黨,鐵城最先加入,並贊同宣誓及加印手模。隔年,奉派至檀香山主持黨務,另經聘為華僑自由新報主筆,對袁氏叛國嚴加聲討。5年,歸國,往來香港、澳門間,組織民軍討袁。袁氏既死,段祺瑞仍拒絕恢復國會,國父乃宣言護法電召鐵城至粵,召集非常國會,組織軍政府,任鐵城為參軍。及軍政府改組,國父赴滬,鐵城亦多隨侍左右。10年4月,國父於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12月在桂林設大本營,方將北伐,命鐵城與廖仲愷等留守廣州,負責固守革命基地任務。時眾議以香山縣為全國模範縣,實行縣長民選。

《民國名人圖鑑》中的吳鐵城照片

圖說:《民國名人圖鑑》中的吳鐵城照片

鐵城以革命功勳,鄉梓德望,被推為首任民選縣長,不久政通人和,百廢俱興。12年3月,國父設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於廣州,命鐵城掌廣東省警務處兼廣州公安局局長,建立廣東省警衛軍,以固革命根本。民國13年秋,國父北伐,軍次韶關,鐵城代理參軍長,帶兵拱衛。計自民國11年至14年間,中經陳炯明數次叛亂、鄧琢如由贛犯粵,沈鴻英市郊叛變、以及商團之亂、兩次東征、平定楊、劉,鐵城都身當重寄,捍衛中樞。直至北伐,其所組訓之獨立第一師與其後改編之第十七師,始終參與其役。
民國17年6月,北伐軍克復平、津後,東北方面尚張異幟,舉棋不定,且在日本軍閥侵略威脅下非武力所能解決。值此危疑震撼之際,鐵城奉命出關,與東北當局懇談剖析國家處境,轉達中央政策,並以其過人智慧與言談風采,對東北各級將領曉以大義,感以私誼,僕僕風塵於北平瀋陽間,幾經折衝排除萬難,終使東北方面於12月29日易幟,全國統一大業乃告完成,鐵城之行,與有力焉。
 
民國19年3月,國內局勢動盪,若干軍閥餘孽藉機謀亂。當此中原戰局展開之際,東北實具有舉足輕重之勢,乃成為雙方在政治、軍事上皆欲爭取之目標。政府素知鐵城與東北人士信誼相孚,乃命其入瀋,果先聲奪人,形勢立轉。東北方面張學良於9月18日通電擁護中央,舉兵入關,直搗平津、震攝華北,叛軍接受收編,結束民國以來最慘烈之內戰。

《最新支那要人傳》中的吳鐵城照片

圖說:《最新支那要人傳》中的吳鐵城照片

民國21年,鐵城出長滬市,兼淞滬警備司令,就任未及1月,而「128」之戰起,鐵城決心保護市民安全與領土主權之完整,預立遺囑以示保衛上海決心。經鏖戰1月,日軍未得大逞,知難而止,停戰行成。戰後,鐵城為實施國父建國方略,積極推動大上海建設計畫。現代化之 學校、水電、馬路、市場、公園、、衛生所、輪渡等設備,悉應時而興,使中外人士觀感為之丕變。鐵城自「128」之前1月,至「813」之前4月,掌滬政五年有餘,無日不在危疑震撼局勢之中,隨變隨機,防微杜漸,消患於無形。鐵城在滬亦倡導「航空救國」,發起成立中國航空協會,普遍提高市民航空知識與興趣,且設立飛行社,訓練飛行人才。

1947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中,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吳鐵城(蓄鬍須者)與南京市民一起排隊投票

圖說:1947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中,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吳鐵城(蓄鬍須者)與南京市民一起排隊投票

民國26年,鐵城調主粵政,首先整飭吏治,繼而建設交通,扶助農村經濟,督導冬耕以解決糧荒,又延展公路以貫通北江,全面革新,庶政俱舉。28年春,鐵城主持港澳黨務,兼指導閩粵宣傳抗戰。29年調長海外部,銜命宣慰南洋華僑,歷時五閱月,舟車三萬里,經一百三十餘城市,演講三百餘次。回國後在重慶組織南洋華僑協會,被推為理事長,及中國國民外交協會理事長。是時抗戰方殷,中國國民黨為強化作戰領導選任鐵城為秘書長。37年,孫科辭立法院院長,多主推鐵城繼任。惟孫科堅邀鐵城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兼長外交,且以與鐵城同出為組閣條件,鐵城公誼私情俱不容辭,乃拜命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38年中樞遷穗,鐵城交卸行政院副揆,乃於夏間在臺灣恢復中國國民外交協會會務,策動國民外交,籲求民主國家之同情協助;又在台北成立華僑協會總會,爭取華僑內向,團結協力,推展國策。

鐵城平日勤於治事,早興晚休,積勞過渡,體力已感不支,但其報國心切,自民國42年10月以至11月間,仍積極參加援助留韓反共義士委員會之繁重任務,初任該會宣傳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旋即改任委員,內則策動各社團推廣宣傳,外則對聯合國大會與統帥部,及英、法、美、韓、日、印等國政府,以及義士陣營,屢作中外文字函電、文告、廣播等宣傳,工作異常煩勞。另曾選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繼任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資政,故憂心國事者重,竟於42年11月19日,因心臟病促發逝世,年60有6。

參考資料:

  • 「吳鐵城傳」張明凱《國史擬傳》第三輯  國史館編印81.06

《先烈先進圖像文物集珍》吳鐵城傳略

圖說:《先烈先進圖像文物集珍》吳鐵城傳略

《先烈先進圖像文物集珍》吳鐵城報告同事被殺自檀香山上書國父手稿、吳鐵城墨跡

圖說:《先烈先進圖像文物集珍》吳鐵城報告同事被殺自檀香山上書國父手稿(右)、吳鐵城墨跡(左)

《先烈先進圖像文物集珍》吳鐵城致李大超囑在香港辦理數事、至德彰函述及討粵軍近況,並希以行動呼應

圖說:《先烈先進圖像文物集珍》吳鐵城致李大超囑在香港辦理數事(上)、至德彰函述及討粵軍近況,並希以行動呼應(下)

吳鐵城於民國17年奉派至東北有感而書、吳鐵城為蔡公時墨跡題詞

圖說:吳鐵城於民國17年奉派至東北有感而書(右)、吳鐵城為蔡公時墨跡題詞(左)

《先烈先進圖像文物集珍》吳鐵城書民生主義之要義

圖說:《先烈先進圖像文物集珍》吳鐵城書民生主義之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