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縣長 朱懷冰
朱懷冰先生湖北黃岡人,光緒18(公元1892)年9月28日生, 先生曾領大軍作戰,對日抗戰勝利後,回鄉任 家鄉縣長,人多奇之而先生不以為意,故有將軍縣長之稱。先生少聰敏,讀書常過目不忘,年16歲,先就讀漢陽鳳山農工專校,得識同學李誠,李為革命同志,課餘常以中山先生革命理論相灌輸,並提供新民叢報、中國魂、仁學等書借先生閱讀,先生革命思想漸次滋長,後得向少倩介紹入同盟會,惟仍由李同學負責連絡,後因該校學費很貴,難以負擔,乃轉學漢黃德道師範學校。
辛亥武昌首義時,先生適在漢陽就讀,有幸參與,晚年作有〈記初次參加革命行列之一段〉文中述及:
「辛亥8月初,李同學告知各方運動成熟,日內就可能發動革命;嗣又密告8月15夜各營新軍一致行動,發動起義,並囑預為準備白布一條,屆時掛在衣襟上以為標識,到時負責宣傳;先生是夜等待終宵,未見動靜,大為失望,次晨晤李同學,始知孫武試製炸彈失敗爆炸,城內正搜捕革命黨,希自行小心。19日夜先生在睡夢中,忽聞槍砲大作,知新軍己發動起義,乃與同學湧出校門,趕往集合地點,見李同學正忙於部署,李同學見大家前來非常高興,立刻為大家剪去髮辮,並告以待攻占督署後,我等就要走上街頭將革命救國的意旨,向民眾廣為宣傳,並宣說各標營新軍都己協同一致參加革命,大勢所趨,革命一定成功,希各商民立即懸掛白旗響應;次日清晨,得知革命軍業巳攻占督署,先生與同學分途出發,前往漢陽各要道向民眾宣告革命業已成功;上午11時許,漢陽府衙前就貼出紅紙布告,宣佈李亞東已接任漢陽知府,市民聞訊莫不歡欣鼓舞,立即城內白旗飄揚,爆竹大作,足徵人心的所向。」
先生的父親在家鄉聽聞武昌變起,城中混亂,而學校都已停課,多次催促返家,先生只得暫返家中,不數日聞知武昌革命情勢逆轉,清軍已佔據漢口,漢陽危殆,先生按捺不住革命熱情,立即偷出家門趕返武昌,但己與先前同志失去連絡,適有測量學校及學生軍招考,幸皆錄取,當時報國心切,決心向學生軍報到,編為第三營第四隊,隊員都是文學校高材生,都本革命熱血,共同參加接受軍事訓練,親如手足,後該營擔任武昌城西一帶巡查任務,並以一部守衛官錢局,由於漢口漢陽已被清軍佔去,武昌人心動搖,且砲聲隆隆,甚至時有流彈落下,但初生之犢毫不畏懼,時見軍務部張振武前來巡視及慰問,倍感振奮;而官錢局為湖北金融儲備機構,印有大量流通貨幣,管理人員當時已逃逸無踪,大鈔及金錠堆積如山,甚至散置一地,但學生軍無一私藏者,足見學生之純潔及紀律之嚴整。
南北議和、武漢停戰,先生認不知兵無以任艱鉅,乃棄文習武,入保定軍校第四期就讀,民國6年畢業,時袁世凱業已病故,各地軍閥割據,國幾不國,先生憤慨扼腕,毅然有澄清之志,於是追隨孔庚奔走在豫晉贛鄂之間,結納同志,組織義師,希望以一隅造成影響。民12、3年,先生以義軍星散,不易發揮力量,乃前往昆明,在雲南講武堂任教,藉通聲氣,壯大革命勢力。翌年奉召到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處上校科長,參與北伐,後曾任第十軍參謀長、十三師旅長及副師長、湖北、江西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九十四師長,抗戰軍興,率部作戰,翌年晉升中將,任陸軍第九十七軍軍長、第六戰區參謀長、軍法總監部副總監。
抗戰勝利後,先生認為服務國家應不分職位大小,於是返回家鄉擔任黃岡縣縣長,埋首地方建設,希望在大亂之後,能為家鄉父老盡點棉薄之力,改善他們的生活;後因陳辭修先生任東北行轅主任,電召先生前往東北協助,出任政務委員會常委等職。38年冬又應辭公之請,由蓉飛港轉臺,就任東南長官公署顧問。四十年奉令籌立行政院設計委員會,任副秘書長,43年該會歸併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仍任副秘書長,45年擢任秘書長,對大陸光復後國家重建問題,籌劃至為周密。55年夏,先生以年事增高,不勝煩劇,遂堅辭秘書長職,總統聘為國策顧問,以資借重。
先生本患有高血壓,退休後益形嚴重,甚至影響視力,57年春,併發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同年11月14日病逝臺北,享年70有7。
先生自幼喜讀書,對經史載籍無所不窺,其後雖奔走革命,造次顛沛之際,仍手不釋卷,曾著有孫子十三篇陣中箋釋、管子注釋及大學論語今釋等書,惜除孫子陣中箋釋乙書在27年,由青年書店出版外,餘均未及出版。先生退休後,本想整理出版,惜因眼疾未能如願,良可痛惜。
哲嗣朱邦復先生,民國26年生,國立中興大學、巴西巴伊亞音樂學院畢業,生平致力中文電腦研究,曾發明中文電腦倉頡輸入法,並放棄專利,使中文電腦發展神速,被海外華人社會譽為中文電腦之父。
參考資料:
- 《中國戰史大辭典(人物之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 81.06.30
- 《湖北旅臺人物誌》第一集 湖北同鄉會出版77.02.15
- 「記初次參加革命行列之一段」 朱懷冰《湖北文獻》第三期 5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