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占奎

生於:1886~逝於
周占奎字鶴亭,生於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民前25年),湖北省黃岡縣人(現新州縣),祖籍黃岡縣陽邏黃土坡周家灣。
內容簡述

工營鐵漢 周占奎

 

周占奎字鶴亭,生於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民前25年),湖北省黃岡縣人(現新州縣),祖籍黃岡縣陽邏黃土坡周家灣,父親丕顯號萬泰,無田產以教書維生,清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家鄉漲大水,村民流離失所,次年遷至武昌德勝門外磚瓦巷,年幼父親親教詩文,後進入私塾,九歲父親病故,和母親劉氏相依為命,生活清苦,12歲輟學去做小販,在漢江邊賣甘蔗賺些零頭,13歲進入紗廠打工,因家中無鐘表,憑藉雞鳴趕早,寒冬天候異常雞鳴過早,單薄衣物難以禦寒,早到只能畏縮廠外等候上工,久之溼氣入侵舉步維艱,在仁濟醫院診治半年方可行走,甚憐,街坊建議投靠武昌開錢舖的姑母及湖北銀元局局長兼全省稅務局督辦的外甥女婿,母親回答「他富不了一生,我窮不一生」堅持自力更生,街坊多佩服母親硬頸,也淬鍊先生不向命運低頭的毅力。

 

清光緒27年(西元1901年)湖北招考測繪生,考取學習繪圖測量。西元1904年湖北成立新軍測繪司編入湖北第八工程營,調升右隊正目(班長),是年考入湖北將校講習所,教官為日本人及德國人,認真學習受益教官松林義,特將先父收藏楊守敬中堂字及董其昌中堂山水畫致贈,甚為尊師重道。

當時工八營赴日留學生帶回許多禁書如民報、滿清入關法制、楊州十日記、嘉定三屠記等刊物,記載滿清入關屠殺漢人及鴉片戰爭以來,清朝賣國媚外割地賠款之屈辱,對先生革命救國啟蒙甚鉅。 後經熊秉坤、林振邦引介加入革命團體共進會,其會工程營參加者極多,經年運作湖北各協、標、營革命之組織已成熟蓄勢待發。

辛亥8月17日,漢口俄租界保善里14號籌備處孫武制配炸藥不慎爆炸。孫武受傷經李春萱背出逃出,事洩,名冊、印件、旗子被俄捕抄走,移送清督,瑞徵總督大怒,急召督練公所總辦鐵忠(旗人)、統制張彪面諭,禁止各標、營士兵外出。並展開搜捕。辛亥8月18日中和門楚望樓黨人開會,唱留音機掩護。清巡捕破門搜捕,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等三十餘名革命黨人先後被捕。

郭定奎(為張統制親信馬辦兼把總,位高),可隨時出入營門,因伊侄郭玉林在先生棚內充二等兵,郭玉林年最幼,僅17歲,郭定奎特約見其侄玉林密語很久,余覺有異追問玉林始云:農曆8月19日,天未亮瑞澂總督急召集文官縣長以上、武官管帶以上開秘密會議,因郭玉林二叔郭定奎亦參加,鐵忠總辦發言激烈,說:「黨人名冊抄獲後,以工兵八營人數最多。」該營自光緒24年,湖北廢除綠營改練新軍先行成立,作為訓練幹部之基礎,現在各標、營的上、中級軍官多由該營委出,下級軍官更不在少數,應防他們互相聯絡,應先派軍警包圍該營,按名捕殺,可以將此風潮壓制。

旋督署文案陳樹屏起立發言謂:「不可太急,急恐激變,建議僅治首要,餘皆免究,當可消弭於無形。」瑞澂聞之大怒謂:「非按名捕殺不可!」退堂後即命令展開緝捕,先生聽轉述後認為事態嚴峻,轉知同志更堅定起義決心。是日白晝,工八營門奉命上鎖,與外面黨人不能互通消息。正午衛兵班交接,先生為衛舍長為,藉交接衛兵予熊秉坤之機會,決議晚上行動,以敵明我暗,草木皆兵,並以左膀纏白巾,口號:攻備!為記,後營內有內奸密報我是共進會黨人,因我平時對於士兵感情很好,不敢把我怎樣辦,僅卸除先生巡房任務,仍任衛舍長保管營門鑰匙。10月10日(陰曆8月19日)晚約7時許,後隊二排排長陶啟勝見二排正目金兆龍手執步槍正在交談:『怎麼辦橫豎是等死,他媽的幹!』」排長陶啟勝見金銚龍神色不正常,立即靠近前去吼聲說:「交頭接耳幹什麼?想造反哪?」

陶啟勝動手抓金兆龍,程正瀛趁此機會朝陶啟勝打了一槍,未打著,接連一槍托將陶啟勝頭部打破,宗凱臣又朝陶啟勝屁股又打一槍,樓上大喊:「反哪!」樓下營主阮榮發、右隊官黃坤榮、司務長張文濤三人持手槍朝樓上亂擊,並大喊說:「你們鬧不得的,要誅連九族的。」程正瀛(程定國)又從樓角打數槍,將右隊隊官黃坤榮,司務長張文濤擊斃,管帶(營長)阮榮發見事態不妙往前跑,正遇党人徐少斌,被擊斃。此時,熊秉坤此時朝天打了信號槍,並大聲喊:「同胞們快動手起義!快集合!」打響了武昌首義的第一槍,不一會,同志大夥衝出營門槍聲四起,首要佔領楚望台軍械庫。守軍械庫的隊伍為本營左隊,聞本營發動起義,其中黨人立即內外呼應,幾經奮戰,終攻下楚望台軍械庫,右隊隊官吳兆麟接下指揮,先生率右隊二排佔領楚望臺北端散兵壕,向左右旗用排槍掃射,固守陣地,因佔據軍械庫內武器充裕,為日後革命軍挺進取得之致勝關鍵。

周占奎武昌首義志士於 1956年11月12日合照

1911年10月12日都督府組織大致就緒,吳兆麟去都督府(鄂軍政府)職,保李占魁為管帶,方興任督隊官(後成立敢死隊)。其組成成員為前隊隊官馮金勝、左隊隊官夏國勝、右隊隊官(連長)周占奎、後隊隊官李忠孝,整編隊伍後,開往漢口參加艱苦的陽夏保衛戰。

1912年當時袁世凱他最怕湖北軍力,主使拔了眼中釘,後段祺瑞把湖北軍隊實力裁編,讓袁世凱得以高枕無憂。這時工兵團也遭裁撤,先生於是暫賦閒在家,段祺瑞走後,段芸貴接任,改為湖北督軍。這時段芸貴有一件公文到湖北第一師,石師長要戰時通信人員器材編制表,工兵營均列不出此表,塗營長無計可施急問:究竟誰能夠列出此表?該營李連長說:只有周占奎可以列出,他對工科很有心得。塗金炳特找到先生的住處,請其復職,再度投入軍旅。

1932年隨部隊開往上海參加「淞滬會戰」在抵抗日本侵略上海戰鬥中,奮勇禦敵戰況慘烈,不幸負傷,後療傷轉調湖南綏寧團工作退伍。其一生自武昌起義,續參與北伐,抗日,奔波征戰二十餘載,革命戎馬,幾無役不與,為國犧牲奉獻,堪謂忠勇愛國。

先生認為愛國,應有傳承,命其正在就讀武昌中華大學經濟系二年級的二子周希武輟學,改投考中央陸軍軍事學校第十五期工兵一隊,畢業後也立刻投入對日抗戰,斯為連長身先士卒,不幸於江西宜昌,石牌要塞一役,被砲火流彈片射及頸部負傷,血流滲衫生命危急,因帶兵如同袍,屬下不棄背負下山就醫,奇蹟癒合,彈片深入終身無法取出,隨伴一生,父子均出自工兵,堪稱工營楷模之革命佳話。

先生妻錢氏,生四子希銘、希武、希敏、希源,及一女希賢。
長子希銘、四子希源,女希賢留居大陸,二子希武、三子希敏於1949年遷台,先生因與妻錢氏鶼鰈情深,為照顧妻之便決定先回武昌,從此兩岸分隔,和遷台次子希武、三子希敏從此不不能見,徒留思念與遺憾,唯欣慰兒女均成家立業,兒孫成才貢獻社會。先生於1937年遷至重慶安家,日本投降後,再回武昌安家,1959年攜四子希源遷至江西省撫州市安家,兒媳孝孫相伴,憶往一生戎馬辛勞,方得享天倫之樂。在台灣之次子希武(辭世於2002年),之長孫永璋,承先祖、先父之遺志,在台灣積極參與辛亥武昌首義之紀往、紀實。公元2011年擔任中華民國辛亥武昌首義同志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一職。永璋長女肇萱亦為理事,任編輯組長一職,熱心投入期對辛亥紀往、史料匯集,盡份心力。

相關資料:

  • 《辛亥首義回憶錄》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76-179頁。
  • 《工程第八營發難記實》
  • 《周占奎自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