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 潘公復
潘公復,字善伯,湖北襄陽縣東津灣人。一九○○年庚子事變爆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清政府的喪權辱國激起了一代人的憤慨。事變以後,潘公復欲游學海外,以謀救國強民之道。其母見子有此志向,遂典當家產以資留學。
一九○三年潘公復乘輪赴日留學,同年在日本東京加入興中會,任幹事。
一九○五年,潘公復由日返回湖北,加入劉靜庵組織的日知會,任會中幹事,於會務竭盡全力。同時,在《湖北學生界》(後改為《漢聲》)任記者。
一九○七年丙午事變時,潘公復暫隱於慈善團體,以教書自給,亦暗中做一些聯絡工作。一九○八年春,由日本抵達武昌的孫武,邀鄧玉麟、吳肖韓、汪玉、潘公復等人籌組共進會。會址秘密設於武昌吳肖韓家中,潘公復為籌組事宜多方奔走,並積極在湖北新軍和學生中發展會員,成效頗著。
一九○九年,鄂省官員鑒於革命黨人的暴動日益頻繁,以為武漢藏匿的革命黨人甚多,故加緊了在武漢地區偵查。共進會的行動大受影響,不得不暫時停頓會務。為暫時躲避,吳肖韓、汪玉走粵訪親,鄧玉麟奔走江蘇,潘公復和孫武潛赴廣州。第二年春初,潘公復由粵返歸武昌,其他共進會同志亦先後抵達。遂將共進會會址改設於法租界漢昌里,後又籌措資金在武昌黃土坡開設同興酒樓,鄧玉麟任經理,但因資金不足,開業數月即倒閉。
辛亥年春,隨著情勢日益緊迫,武漢共進會同志希望在襄陽休養的劉公(辛亥革命領導人,曾助孫中山成立同盟會)來漢主持會務,尤其希望在經濟上能給予支持。因潘公復與劉公乃表親,孫武、鄧玉麟等人公推其回鄉迎劉來省。辛亥年正月,潘公復首次返鄉,不料途遇大雪,難以繼行,得商人資助返漢。是年三月,再度回襄,請得劉公一同歸漢共商大事。劉到漢後,居於雄楚樓某號。不久,劉公伍仟元匯款至武漢,遂將其作會務資用。共進會得劉公資金協助,用度稍裕。
是年,為加強在漢革命團體間的行動統一,文學社和共進會商議合作。一九一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召開,由雙方負責人和新軍代表六十餘人參加的聯席會議,會上組建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起義總指揮部。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共進會負責人孫武自願退居擔任參謀長。
同時,在寶善里十四號設置政治籌備處,共進會負責人劉公被推舉為政治籌備處總理,潘公復任政府常駐政治籌備員。潘公復為人謙誠,任勞任怨。共進會與文學社遇有爭執,他多從中調和,為兩會的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起義前潘公復主要負責草擬文書,制定旗幟等工作。不料,革命黨人的活動被湖北當局察覺,處處提防,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延期。十月九日上午,孫武在寶善里趕製炸藥時發生意外爆炸。俄租界巡捕尋聲而來,搜獲革命者名冊、印信及大量文件,並轉交與清廷。湖廣總督瑞澂按照名單在城內大肆搜捕革命黨人,武昌情勢異常危急。革命黨人遂準備立即行事。因潘公復懂得製作炸彈,遂同李濟臣、鄧玉麟和趙士龍等趕製炸彈若干交由楊宏勝、李濟臣運送。當晚,潘公復至小朝街處與劉夏基等同志聯絡,等候起義消息。
劉認為此地過於危險,不可久留,勸其離開。他聽從劉的建議,前往巡道嶺同興學社靜待消息,然通夜毫無動靜。十月十日清晨,潘公復本擬由漢陽門過江探晤孫武,不料漢陽門緊閉,至十時才放行。至孫武處,得知鄧玉麟清晨已來過,並告之孫武未能順利起事的原因係為起義事洩,彭楚藩、劉復基等被捕,蔣翊武逃走,致使起義命令未能順利送到南湖砲隊。南湖信砲未發,武昌城內外各營無法響應。孫武告訴潘公復,鄧玉麟已往武昌各處組織新軍自行聯絡,約定當晚以槍聲為號發動起義。
十月十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慌亂中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砲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武昌首義勝利後,潘公復赴諮議局辦理成立中華民國鄂軍政府事宜。後任軍政府秘書。此時,許多自詡為革命功臣者相互傾軋,爭奪名利;潘公復則口不言功,淡泊名利。不久武昌軍界發生驅孫事件,孫武被迫發表退職宣言。
潘公復對同志相殘,甚為失望,故退出政界,在漢口既濟水電公司工作達三十年之久。甚至絕口不談往事,有關辛亥革命書報,亦不願入目。在這期間,黎元洪曾邀其入京供職,亦遭潘公復婉辭,並復曰:「願公做好大總統,當以做好國民相報。」後曾復出,任武漢警備司令部稽查處督察員兼秘書。
中共建政以後,他任湖北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晚年體弱多病,甚至言語時亦喘息難續。不過,當憶起辛亥往事時,他總是感慨萬千。想起辛亥年夏為了共進會和文學社的聯合,文學社劉復基,共進會他和鄧玉麟,從中周旋,調和矛盾,用力最多。兩會因此最終得以消弭界限,共舉大業。可是豈料起義後卻生門戶之見,上演同室操戈而釀悲劇。他感喟道:「可知共患難易,共富貴難。孫武尤其不能與共富貴。孫和黎元洪日近,和老同志日遠,以致黨人兩敗俱傷。辛亥革命太幼稚,至今引以為憾。」
晚年時期,其兄弟六人均已物故。著有〈辛亥革命運動中的共進會〉回憶文章一篇,詳細記載了共進會及其成員在辛亥革命前所做的一系列活動,頗有歷史價值。
一九五四年三月病逝於武昌,享年七十九歲。(朱俊豐)
參考資料:
〈辛亥革命運動中的共進會〉,潘公復,《辛亥首義回憶錄第1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辛亥武昌首義人物傳》,賀覺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