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漢議員 楊時杰
楊時杰,原名志銘,字舒武,湖北沔陽(今洪湖)人。生於沔陽楊家灣。家貧寒,十五歲入私塾。一九○三年,因鄉里械鬥避往漢口,化名「時杰」。一九○五年,赴日本留學,初入巢鴨宏文學院普通科,後轉學東斌學校警憲科,畢業後復入中央大學法政科。留日期間,楊時杰十活躍,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幸遇孫中山,多次聆聽先生的教誨,成為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一九○六年三月,經吳崑介紹,孫中山親自主盟,加入中國同盟會。
一九○八年十一月,東京革命黨人集會於經世學社,商討回國起義地點,會上楊時杰慷慨陳詞:「過去多在邊境省份發難,失敗即跑南洋,要革命成功,豈非緣木求魚?」,他極力倡言:「舉義地非武漢不可!武漢乃國內九省通衢,南北樞紐。有兵工廠,楚望臺宿儲軍械,有新練陸軍及多數軍校出身之將才,願意獻身革命。官錢局、造幣廠控制全省之金融,漢口商場尤為無上之餉源。起事則不虞軍用之缺乏,槍砲廠可供戰事之源源供給。湖北革命團體在新軍中進行了踏實深入的士兵群眾工作。苟舉事,當司震撼全國,推翻清室;即不然,亦可背城一戰,借以張吾之聲勢」。這一倡議深受湖北黨人的贊同,亦受到孫中山的嘉勉。
一九○九年,楊時杰參加了中國革命實行派共進會,介紹人為廖德興,主盟人劉公。不久,經世學社諸同志在東京決議起義地點,楊時杰再次力排眾議,被經世學社諸同志肯定,武昌首義的準備實施工作才真正開始。
一九一○年夏,楊時杰於東京大學法政科畢業。是年,《民報》出版增刊《天討》,其中文字和插圖的激烈程度引起清廷震恐,清廷照會日本,驅逐孫中山出境。楊時杰極為憤慨,乃決心回國革命。當即約同劉公、劉南如等攜帶十八星旗、革命文告、重要革命書籍、軍火等乘日輪回國,其他人物多被查捕,而他和劉南如卻處變不驚,隨機應變,未被發現。劉公因患肺病,到漢後即回襄陽原籍修養。楊時杰遂與《雄風報》主筆楊玉如、彭楚藩、李作棟在武昌秘密組織革命軍。密議在武昌組織秘密機關,仍以湖北共進會分會的名義號召新軍參加。
楊時杰主動去馬隊運動,同時派王子英、周尚赤回新堤運動新軍響應武昌起義。此時,共進會首領孫武因響應長沙飢民鬧米一案而被清廷通緝外逃,共進會群龍無首,楊時杰深感憂慮,仍積極奔走,聯絡同志,獨撐危局。
一九一一年二月,孫武回到武漢,譚人鳳、居正也同時從南洋歸來。楊時杰約晤於劉家花園,極言武漢起義之便,並就軍隊、學堂、財政、交通各項作了詳盡的分析。譚、居雖以為然,但黃興在廣州的起義已定,不容更改。楊時杰深為痛惜。直到廣州起義失敗以後,武漢起事才被提上日程。
武昌起義前,文學社和共進會是武漢地區兩個最重要的革命團體,但在發展組織、爭取領導等事務上時生齟齬。為消除猜忌、實現聯合、共同對敵,楊時杰與楊玉如、李春萱三人代表共進會於一九一一年五月十一日在武昌長湖西街八號(龔霞初家),與文學社代表劉復基、王守愚、蔡大輔共商聯合大計。會上楊時杰推心置腹地說:「我兩團體向係殊途同歸,現在正是同歸而不必殊途的時候,只求雙方原則上同意聯合,一切問題均可從長計議」。九月二十四日,兩派在武昌胭脂巷十一號(胡祖舜家)召開兩革命團體聯合大會,到會代表六十餘人,公推蔣翊武為起義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楊時杰為內務部長。至此,兩團體走上聯合之路,在首義之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武昌首義爆發,楊時杰在北京聞訊,立即日夜兼程,於十月下旬抵達武昌。時義軍與清軍對壘,激戰方酣。黃興、宋教仁亦趕來武昌,黎元洪遂拜黃興為戰時總司令,黃興即任命楊時杰、宋教仁、居正、田桐、白逾桓、吳崑、馬伯援、劉暌一為督戰員,參贊戎機。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廣東都督胡漢民致電黎元洪,請聯名電海外請孫中山回國主政。黎元洪怕於己不利,猶豫不決。原湖北咨議局議長、立憲派黨人湯化龍乘機向黎元洪建議,電康有為、梁啟超回國,仍圖君主立憲。楊時杰聞訊大吃一驚,立即約同蔣翊武、蔡濟民等見黎元洪,痛陳利害曰:「康、梁素來標榜保皇,而革命卻在於推翻帝制,公以革命黨之首領而電迎保皇黨之要人,其將何以自白於天下?」,在楊時杰等人的據理力爭之下,黎元洪迫不得已以湖北都督名義電迎孫中山回國。
同年十二月,孫中山從海外回國抵滬,楊時杰與居正、王正廷、馬伯援、胡瑛等五人以臨時參議員身份代表湖北赴南京,會同全國代表(共十七省四十三人)於二十九日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以每省一票投票權的方式選舉臨時大總統。楊時杰當時為湖北投票代表,投票前,湖南代表譚人鳳對楊時杰說:「君鄂人,當選黎。」楊時杰當即回答說:「孫為黨魁,當然選孫」。開票結果,孫中山以十六票當選,黃興得譚人鳳湖南一票。選舉結束,楊時杰與浙江代表湯爾和等作為「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專使」,赴滬迎孫中山蒞南京就職。
臨時大總統選舉之後,黃興以湖北乃首義之區,而政府各部無一人參與,頗有意見,乃示意代表會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各省代表無異議,黎元洪遂當選。楊時杰旋即代表南京臨時政府送臨時副總統當選證書及印信回鄂。黎大悅,盛宴賓客於武昌平湖門甲棧,請楊時杰上座以示歡迎。飲畢開會,安徽巡撫朱家寶的坐探孫發緒乘機挑撥,說孫中山如何吹牛,一文莫名,只帶了一個美國瘸子回來;還說南京臨時政府所借外款將來要以湖北礦產及賦稅充抵等等。一時使得很多人不明真相,隨聲附和,甚至有人力主用「湖北全體」名義通電反對。楊時杰聞言,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大聲說道:「孫發緒,皖人,尚知愛湖北,余為鄂人,反不知自愛耶?余適南京來,未有所聞。孫所言純屬捏造,意存挑撥,民國初建,安忍出此?即非敵人,亦屬別有用心,余不簽字,誰敢代表湖北?」與會者掌聲雷動,群呼「打倒漢奸孫發緒」,黎知眾怒難犯,急令孫退去。
民國元年一月下旬,原任鄂軍政府內務部長馮開濬(前清遺老)去職,黨人公推楊時杰繼任內務部長,但部內舊人居多,不願接受黨人領導。楊時杰到任時,屬員拒不移交。楊時杰認為這是公開對抗革命,必須堅決予以回擊。他採取斷然措施,受到軍界黨人大力支持,結果以武力接受。但他並不樂意擔任這個部長,這樣做只不過以自己的行動給舊勢力以打擊,鞏固革命勝利果實。不久,他就辭去職務,深受黨人欽佩。
孫武等人組成民社,又由民社組成共和黨,黎元洪自任理事長。黎以民政部長為誘餌,示意他加入。同時,袁世凱連續三次電召他入京,聘他為總統府高級顧問。他一概加以拒絕,自與宋教仁等組織北京同盟會本部,商議如何健全同盟會組織。又與田桐一起創辦《國光新聞》,自任副社長兼總經理,繼續鼓吹革命。
民國二年,根據《臨時約法》,國會成立,楊時杰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宋案發生後,他應孫中山、黃興的電召,南下赴滬,共商「二次革命」。在宋教仁的追悼會上,以「碧血黃花酬壯志,青天白日喪斯文」的挽聯致奠。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解散國會,他被通緝,遂逃往日本。民國三年七月,在日本加入孫中山成立的中華革命黨。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國會重開。楊時杰集合革命同志二百七十餘人,組成「丙辰議員俱樂部」,力主對德宣戰。民國十一年,黎元洪再度出任總統,楊復任國會議員。因他聯繫面廣,且有一定影響力,故時人稱與楊過從甚密、志趣相投者為「三十三號議員團」。曹錕賄選,凡國會議員投其票者均賄銀元五千,當時議員中見利忘義者不乏其人,鄂籍議員下水者亦不在少數,惟楊時杰率「三十三號議員團」一百三十餘人集體拒賄,一時轟動京師。
民國十六年後,在上海辦《江南晚報》。民國二十一年,任國民黨中央懲戒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中,與新四軍交往甚密,曾回洪湖組織抗日游擊自衛軍。抗戰勝利後,寓居武昌。
共和國建立後,楊時杰被聘為湖北省文物保管委員,文史館館員。一九五三年,又被湖北省政協特聘為委員。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五日逝世,終年七十五歲。葬武昌石門峰公墓,二○○一年又被遷入荊楚名人文化公園永久安息。
楊時杰有一子虞夔(ㄎㄨㄟˊ),是退休的高級工程師。另有二女虞貞、虞鳳。(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