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如

生於:1878,逝於:1960
楊玉如,名寶珊又名藻香,字玉如,筆名古復子,湖北沔陽(現改為仙桃市)人。
內容簡述

京山起義 楊玉如

 

楊玉如,名寶珊又名藻香,字玉如,筆名古復子,湖北沔陽(現改為仙桃市)人。一九○三年即進學考舉秀才。一九○五年湖北總督張之洞看重楊的文釆超群,當即選拔到武昌雙陽師範深造。一九○六年,官費留日習師範,由田桐、宋教仁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一九○九年夏回國,在漢口任教員,任武漢《公論報》編輯,同時為各報撰稿。一九一○年與劉公集資在漢口出版《雄風報》,任主筆。其文章長於隱喻,因之不大為清吏注意。劉公、孫武、楊時杰等在武漢倡言革命,他又加入共進會。他與楊時杰為同鄉,故二人經常共研討革命大計。劉公於一九一○年秋從日本畢業回國後來到武漢,與楊玉如同住雄楚樓十號,經楊玉如介紹,劉公與具有革命進步意識的李淑卿結婚。

 

一九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共進會與文學社合併,意圖共圖革命大業。是年五月與九月,楊玉如為湖北共進會、文學社的兩派聯合,積極奔走交涉,互為勸告。先後共召開三次聯合會議,經過反復討論,始得成功。事後,武昌首義老人朱峙三對此深有感慨的說:「共進會與文學社的聯合,實為楊玉如諸志士之力也」。同時因楊玉如與文學社的詹大悲有文字因緣,對實現聯合他與詹大悲均有促進作用。故在辛亥八月三日的聯合大會上,楊玉如被推為內務部副部長。一九一一年六月,四川革命黨人因「路潮」風聲激烈,清廷即派湖北巡撫端方為欽差大臣,率領湖北新軍前往四川彈壓。這時,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意欲趁機殺死端方,舉行起義。居正得知這一消息後,深恐打虎不死,反被虎傷,當即派楊玉如、胡祖舜、李春萱等人前往勸阻,使得事態穩定下來,沒有輕舉妄動。

 

就在這個時候,革命經費困難。楊玉如從李淑珍口中得知劉公攜有一筆巨款欲往北京捐官,即告知居正轉彭楚藩出面交涉。劉因彭係清廷憲兵,怕生事端,同時也是對革命的忠心,乃慷慨應允,當即交出捐款五千兩銀子,折合光洋七千兩;除自留兩千元作家用外,其餘五千元全部交公,作為革命活動經費。這位當時革命事業解決了難以解決的經費問題。

 

一九一一年九月十六日,他與居正一起乘舟東下上海邀請黃興、宋教仁、譚人鳳來武漢主持大計。在滬期間,中部同盟會宋教仁、譚人鳳、陳其美等負責召開十一省革命組織代表會議。會上,代表們一致決定在武漢、南京、上海同時發動起義。楊玉如代表湖北革命組織意見,力爭在武漢首先發難。他說:「不妨先在湖北發難,打亂清廷心臟活動」。宋教仁、譚人鳳疑慮不決,恰好此時武漢拍來急電。決定「中秋起義」,促宋、譚等到漢舉事。宋等才做出決定,令楊先返武漢,說明原委。

 

一九一一年十月四日,楊玉如回到漢口,劉公已經移駐漢口,楊與劉公、孫武在漢口議事。適南湖「砲兵事件」引起注意,瑞澂下令嚴查,破壞不少革命機關。官兵疑神疑鬼隨時隨地搜查民居,清軍多人闖入楊的雄楚樓十號,查出製炸彈用的鐵盒數個,揚言要請示總督,楊妻吳靜如怕危及夫君或發生其他暴行,竟反身入室吞服鏹水自殺,以身殉難。翌日,楊欲返武昌料理喪事,但因孫、劉百般勸阻,方才作罷。吳靜如遺體由黃吉元、刑伯謙代購棺木一口,安葬於武昌平湖門外。此時,孫、劉為寬慰計,建議楊往京山,輔佐劉英反正。楊即同意前往,接受新的戰鬥任務。

 

十月十日,武昌首義爆發。楊因坐船日夜兼程趕赴京山,對城內起義事情詳細情況不知。故武昌起義爆發之時,不在武昌城內。武昌起義爆發第二天,楊到達京山,當面告知劉英武漢目前形勢。劉便集合一千餘人,襲擊了駐紮該地的襄陽巡防營,大勝,獲得大量戰備物資。十月十六日,武昌首義成功消息傳達京山,楊、劉高舉「興漢滅滿」旗幟,接著乘勝進攻天門,斬殺清廷知縣榮浚於街市,民眾歡呼。十月二十日,劉、楊二人以「湖北荊襄革命軍」名義,發布安民告示,張貼城鄉,號召民眾共同投入革命戰鬥之中。但是,由於隊伍發展過於迅速,已經達二、三千人之多,武器彈藥不敷用,楊帶領宋振華赴省申請發槍,領得步槍三百枝,子彈二十萬發。楊就勢留在省城當選為湖北軍政府秘書長。但是由於其與黎元洪意見多有不合,同志之間意見又多,遂被黎元洪派往上海,任駐滬代表,其職務由饒漢祥取而代之。

 

民國元年元月一日,孫中山就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楊玉如被任命為總統府高等顧問。不久,袁世凱接替孫中山職務。袁為表彰武昌首義有功之人,任命楊為中央稽勛局湖北調查會會長。調查的武昌首義六八五人中,分為甲、乙、丙、丁四等,楊列為「甲種」。同時,還兼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總幹事兼書記、湖北省第一屆議會正式參議員。民國二年五月,袁世凱電邀武昌首義有功志士赴京授勛,楊被授為「勛五位」,但是楊並未接受內務部高等顧問這一職位。在北京,楊覺察出袁世凱行動越軌,於是同楊時杰一道,起草了《四百解》的陳詞,憤然回到武漢。

 

民國四年十二月袁世凱宣布稱帝,楊即和武昌首義諸多同志一道發電討袁。為此,楊被撤銷湖北省參議員資格。民國五年六月,袁世凱病亡,由黎元洪繼任總統。翌年,黎以簡任職務交國務院存記,委楊為湖南道尹。楊辭官不做,告假歸田,自此以後,他未再出仕而以教書為生,有時掛名拿乾薪。

 

在民國三年秋與九年冬,楊玉如為了造福鄉里,減少鄉人洪水危害,曾兩次組織鄉民,分途修建金湯垸(ㄏㄨㄢˊ/ㄩㄢˋ)和乾西垸。金湯垸工程:從解家口起,經殷家腦、黃家腦等地出塘咀;再由月亮洲經大嶺、八廣到河口,與解家口接壤,周圍約四十華里,一萬五千畝良田受益。乾西垸的工程:東自高家潭口,南瀕老溝,西抵馬鞍鎮,北臨東荊河,周圍約六十華里,是由正興、六垸、三合、和豐、西城等五個小垸聯建而成,約十萬畝農田受益。兩處修建工程,均受鄉人贊許,為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一定作用。抗日戰爭勝利後,楊玉如遷居武漢。民國三十五年,聚居武漢的武昌首義老人,發起「辛亥首義同志會」,楊當選為常務理事。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召開武漢各界人民代表座談會,楊被特邀出席。一九五○年,湖北省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楊被吸收為會員。一九五一年,楊出任湖北省歷史研究館館員,並開始著手撰寫《辛亥革命先著記》一書(科學出版社出版)。晚年患重聽,問答以手。他有《八十述懷詩》若干首,分贈好友。

 

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楊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八十三歲。(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