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中原 辜仁發
辜仁發,又名達岸,湖北省安陸縣北鄉蓮花庵人。幼年跟隨叔父辜仁卿讀書,一九○二年入本鄉私立鶴山小學就讀,次年考入武昌兩湖師範附小,一九○六年考入湖北陸軍小學,一九○八年升入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同年留學日本,入日本東京振武學校,學習日語的同時也補習普通學科。一九一一年,辜仁發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當時革命隊伍中的一份子。
武昌首義爆發時,辜仁發正在回國途中。抵達武昌後,辜仁發積極加入陽夏保衛戰的戰鬥當中,任黃興戰時總司令部參謀,於漢陽十里鋪一戰中中彈負傷。作為陽夏保衛戰的親歷者,辜仁發將其經過詳細記錄於〈辛亥革命陽夏戰爭述略〉一文中,為我們了解陽夏保衛戰的來龍去脈及其失敗原因提供了珍貴的紀實材料。
武昌首義結束後的第二天,軍政府便開始著手擴編革命的武裝力量,以迎接清軍的反攻。不到一星期,聚集人數便達三萬人之眾。雖說這些武裝力量來源複雜,且都是倉促間組編而成,軍事知識都掌握得甚少,但他們卻都忠誠革命、不怕犧牲。
十月十二日,清軍迅速調兵遣將,企圖水陸同時進攻以撲滅武漢的革命燎原之火,在革命軍與清軍的第一次交鋒中,革命軍取得了勝利,將清軍驅逐至三道橋以北,兩軍隔橋對峙,但處於優勢地位的革命軍由於缺乏堅強的領導,軍中上下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導致未能繼續擴大戰果,這便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果不其然,十月二十二日起,清軍開始了又一輪的集中攻勢。
漢口一戰,革命軍失利,十月二十八日黃興的來漢親自指揮也未能挽回頹勢。由於革命軍的所有部隊都被困在第一線無法抽身,以致沒有足夠的生力軍做重點的出擊,而此時清軍的生力軍數量卻與日俱增,兵力懸殊日益明顯,無奈之下,革命軍乃於十一月二日放棄漢口,退守武昌、漢陽。漢口一役,辜仁發經歷了革命軍的由勝而敗,但同時也深刻感受到漢口人民的革命熱情及軍中戰士的革命鬥志。
對此辜仁發曾回憶到:「例如給養不及時,戰士忍飢一、二日繼續抵抗,受傷者忍痛不肯下火線,經紅十字會送入醫院後,神經錯亂中尚不忘戰爭,槍傷未癒者,力請再上火線,因之傷口復發,終至不治。市民則自動煮飯,蒸饃,向火線輸送,不怕危險,民氣之盛,由此可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清軍燒殺之慘烈,除了馮國璋的火燒市街,至漢口繁盛不再、俱成一片焦土外,「清軍所到之處,逢人便殺,積尸遍地,懸揣死亡之數約計五、六千人,受傷的軍民呻吟道側,傷者無力抵抗,其狀慘不忍睹」。
漢口失利後,軍政府急謀防守漢陽、武昌之對策。恰逢黃興來漢指揮革命,遂推舉黃興任戰時總司令,並成立戰時總司令部。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三日,黃興正式就職,隨即進行人事任命,辜仁發奉命擔任總司令部參謀。由於清軍的猛烈反撲及革命軍內部的不成熟,漢陽繼而失守。黃興曾隨後組織反攻漢口、漢陽,但均無功而返。漢陽、漢口相繼被清軍占領,革命軍退守武昌。在是否放棄武昌的問題上,黎元洪與黃興主張棄武昌而東攻南京,此舉遭到了眾首義將領的一致反對,他們皆主張與武昌城共存亡。後由於南北停戰議和,武昌的危局得以解除。
民國元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成立。四月,孫中山讓位於袁世凱。辜仁發再赴日本留學,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砲科學習。民國四年,辜仁發加入中華革命黨,同年五月畢業。時值袁世凱加緊復辟帝制,日本趁勢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孫中山派周應時到辜仁發所在學校動員同學們回國參加反袁工作。辜仁發積極響應,他先到上海,後隨許崇智從海道前往山東,受居正指揮,組織中華革命軍東北軍,進行反袁運動。與此同時,辜仁發還在總司令部軍務處主管軍械並籌設修械所。山東反袁戰爭結束後,辜與陳鴻慶回到上海。
民國六年七月,張勳擁護溥儀復辟,中山先生憤而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辜仁發等人奉命前往山西協助閻錫山練軍。在晉期間,辜仁發積極協助閻錫山整軍,開辦軍事學校,編寫《砲兵射擊指揮》、《砲兵戰術》、《砲兵室內射擊學》等書,還幫助閻錫山辦理村鎮自治和軍工建設,以圖在華北、西北建立護法戰爭根據地。民國七年護法戰爭結束後,直皖兩系占據主導地位。直皖一戰,皖系大敗,閻錫山依附直系,受命管理山西軍務。
民國十一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辜仁發受命率砲兵與奉軍激戰,將奉軍擊退。民國十三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辜仁發仍受命率砲兵迎戰,只是勝者易主,直系此次成了敗者。閻錫山轉而擁護段祺瑞,並命辜仁發切斷京漢線,吳佩孚南逃。戰爭結束後,辜仁發任晉軍步兵第十八團團長、砲兵第一團團長。
民國十六年,辜隨晉軍參加北伐。次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砲兵前敵總指揮兼砲兵第一團團長,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五月,北伐軍與奉軍交戰,辜仁發帶隊與奉軍激戰,打敗張作霖主力第三、第四兩方面軍。待北伐軍取得勝利,晉軍進入北京後,辜仁發充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處處長,後又任砲一旅旅長。
民國十八年,蔣介石於南京召開以裁軍建設為名的編遣會議,辜仁發被委以第三編遣區副主任一職。民國十九年中原大戰,閻錫山、馮玉祥反蔣失敗,辜仁發由張群撮合前往南京,後任國民政府參軍處參軍。民國二十二年七月,張群任湖北省政府主席,辜仁發亦隨之回到湖北,被安排擔任湖北第二行政督察專區專員兼保安司令一職。同年十月,辜前往江蘇,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但在職不到一年,便因納妾重婚受到CC系的攻擊,以重婚罪遭到控訴,不得不引咎辭職,攜全家回到武昌,閑居家中達三年之久。
抗戰軍興,民國二十七年,辜仁發前往陝西尋找同學熊斌,時值熊斌為西北行營主任,辜遂得以擔任西北行營高參一職,曾帶團監督修建甘新公路。民國二十九年,熊斌代理陝西省政府主席,辜仁發也改任陝西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
民國三十三年,胡宗南改組陝西省政府,辜隨同熊斌辭職前往重慶,並閑居於此。民國三十五年,辜仁發舊時士官學校同學張篤倫任重慶市市長,他隨即於民國三十六年二月被任命為重慶市政府秘書長兼市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同年四月,鑒於在以往軍事戰爭中的突出表現,辜仁發被授予中將軍銜。民國三十七年,張篤倫調任湖北省政府主席,辜仁發亦隨之回到湖北,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武昌市市長。
共和國成立後,辜仁發曾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湖北省民革委員會委員、中蘇友好協會湖北支會副會長等諸多重要職務,在政治、外交領域都發揮了重要影響。一九六六年八月,辜仁發病逝於武昌,終年七十六歲。
值得一提的是,辜仁發的一生不僅輾轉多地、親歷諸多軍事戰爭,而且他還將其記錄下來,為我們了解當時的情況提供了便利。除《河邊閑話》外,還撰有〈辛亥革命陽夏戰爭述略〉、〈中華革命軍山東反袁戰爭親歷記〉、〈蔣閻在國民黨山西省黨部方面的鬥爭〉、〈晉綏軍的變遷〉、〈對熊斌在陝西期間的見聞〉、〈徐永昌與閻錫山的離合〉、〈辛亥革命前後的陳宧〉等回憶性質的文章,為我們探尋那一時期的歷史面貌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辜仁發有子女六人:
長子辜恂,長期在安陸老家生活;次子早夭;三子辜恆,從小生病,落下智障殘疾;四子辜恪,在上海同濟大學學習理工科,修建工程專業,德語很不錯,五十年代曾被派到民主德國大使館任軍事秘書,後調回國內,被打成右派,含恨離世。孫女葉瑾生,一九八六年出國發展,現定居美國。
長女辜慕蓮,又名辜愷悌,大學肄業,一九五一年參加工作,一九八二年從武漢中學退休;次女辜慕蘭,一九二七年生,曾經在華中農業大學做黨務工作,一九八七年離休,其夫劉道宏是華中農業大學知名教授,曾任武漢市人大代表,現已退休,外孫劉怡,大學本科畢業後在武漢市修建機械廠工作,後來到深圳特區開辦了自己的公司。另一外孫劉忻,電大畢業,在華中農大工作。(郭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