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統帥 程潛
程潛,字頌雲,湖南醴陵人,九歲的時候,家人把他送到私塾讀書,希望能夠通過寒窗苦讀,獲取功名。他聰穎好學,十六歲就通過童試考取秀才。此時的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戊戌維新變法亦未能改變中國的頹勢。一九○○年二月,程潛進入岳麓書院學習,在岳麓書院期間,程潛開始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國家大事,對中國的頹勢有了清楚的認識,思想逐漸發生了變化。程潛憤於國勢陵夷,愛國之心,憂民之情,與日俱增,他認識到「中國大勢日就危亡,非有一種大變革,不足以振起人心……」程潛決定「絕不再習舉業,也不應科舉」,毅然棄文從戎。一九○三年二月程潛以第一名考取湖南武備學堂。一九○四年,他考取公費留學日本的資格,先到日本弘文書院習日文,後入東京振武學校就讀。
在日本,他結識了黃興、宋教仁等人,並接受了民主思想的薰陶,走上了反清救國的道路。一九○五年八月,經湖南同鄉仇亮的介紹,程潛加入中國同盟會。不久,由黃興介紹結識了孫中山,聆聽了孫中山關於「拋棄富貴利祿觀念,樹立愛國家、愛人民的思想」,「選革命基地」,「建立革命政府」等教誨,從此服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一九○七年十二月,進入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砲兵科學習,次年畢業。回國後,四川總督趙爾巽請調程潛入四川訓練新軍,同時中國同盟會總部委派他擔任同盟會長江上游聯絡員。一九○九年一月三十日程潛到成都,擔任陸軍第三十混成協正參謀官,籌辦訓練新軍,並從事革命工作。一九一一年二月,四川陸軍第十七鎮正式成立,程潛任正參謀官。十月十一日,正在北京的程潛獲知武昌起義爆發,他異常振奮,決意奔赴前線為革命效命。十一月八日,程潛到達武昌,時任戰時總司令的黃興請他協助曾繼梧指揮砲兵團,參加由黃興領導的漢陽保衛戰,承擔龜山砲兵陣地指揮的重任。程潛對革命的忠誠可謂天地可鑒。
不久,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竊取革命成果,採用各種手段企圖分化瓦解革命同盟,程潛對袁世凱的行徑十分反感,嚴詞拒絕袁世凱的拉攏政策,加緊訓練軍隊,積極開展討袁活動,保護革命成果。後來,程潛追隨孫中山進行護法戰爭和北伐戰爭。孫中山曾對人感慨:「我說頌雲(程潛字)是血性男子,他畢竟是可共患難的啊!」而程潛始終不渝追隨孫中山,可見他對中山先生崇敬有加。程潛自己也說過:「在我的生命歷程中,有過很長的一段時間,追隨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中山先生的革命風範和聲音笑貌,在我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抗日戰爭期間,面對中華民族的危機,程潛毅然投入到抗日救國的民族戰爭中去。作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他率部抵抗日軍的侵略。同時,他深知要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囂張氣焰,就要放棄個人恩怨,聯合全國的武裝力量,共報國仇,因此在抗戰期間,程潛作為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他堅持國共合作。
民國三十七年,程潛參選副總統失敗,被任命為長沙綏靖公署主任,不久又擔任湖南省政府主席。連年的戰爭使得湖南父老鄉親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返鄉後,程潛目睹此情此景,怎能不痛心?為救鄉親於水火,他試圖謀求局部和平,「力求湖南任命免於砲火的殘害,地方免於流血與糜爛」。就在這個時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政治局勢越來越不利於國民黨,程潛為了早日停止戰爭,實現和平,他採取了一些措施: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三日,他電令全省各地暫停徵兵並減少徵糧;二月,釋放了八十多名羈押多年的「政治犯」;同時下令封存了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在長沙待運的黃金、白銀。在中共專門的統戰工作小組的努力爭取下,程潛的立場逐漸發生了轉變。
民國三十八年六月下旬,程潛正式向中共中央遞交了要求和平起義的《備忘錄》。《備忘錄》中寫道:「潛自參加同盟會迄國民黨,從事革命凡四十餘年,服膺三民主義始終不渝……去年返湘以後,更站在人民利益立場,堅決反對戰爭,力主和平。祗以自身力量尚弱,既不能名揭主張,更難防守措施……值烽火迫近本省之際,如何避免戰禍,如何減少人民痛苦,如何保持本省元氣,實屬當前唯一要務。」並表示「時機成熟,當即揭明主張,正式通電全國。」同年八月四日,程潛同陳明仁等三十七名將領,聯名發表通電,宣布加入中共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
一九四九年九月,程潛應邀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十月一日,他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的身份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
中共建政後,程潛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湖南省省長,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要職。他對中國的前途極為關注,對國家的發展寄予厚望,他性情耿直,別人不敢提的意見,他也敢於直言。中共的不少幹部在建設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中,懷着很高的政治熱情和積極性,在主觀上他們是為了多為群眾多辦實事,但是由於缺少經濟建設的經驗,在工作作風和思想方法上沒有進行全面的考察。
程潛經常深入各地視察、檢查工作,他發現一些地方的農業生產有冒進的現象;一些地方不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盲目推廣新式農具和優良品種。他認為這些都是急躁冒進的傾向,於是提出反對急躁冒進的意見。
大躍進運動中的「三面紅旗」剛剛提出來的時候,他就向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提出他自己的不同意見,認為要及時「剎車」,否則就要「禍國殃民,愧對革命先烈,愧對炎黃子孫。」他言簡意賅,一語破的地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是新中國在剛起步之時的諍友和畏友。程潛還為荊江分流工程傾注了不可磨滅的智慧和心血。
文革期間,周恩來總理擬定了一份「予以保護的幹部名單」,程潛名列其中;正是因為受到總理的重點保護,他才沒有受到衝擊。一九六八年一月,程潛在家中摔成骨折後住進北京醫院。四月九日,因肺炎引起大量出血,醫治無效不幸逝世,終年八十二歲。
程潛元配黃夫人理珍,生有二女,即程博廉(夫系林伯渠之弟林祖烈)、程博壽;第二任夫人名字不詳,生有一子三女,即程博德(夫系黃興之子黃一球)、程博智、程博乾、程博信;第三任夫人周劫華,生有三子一女,即程博洪、程博碩、程博厚、程博勇。第四任夫人郭翼青生有六個女兒,即程熙、程瑜、程文、程欣、程丹、程玉。
其子程博乾,改名程元,早年畢業於成都中央軍校第十八期,歷任國民革命軍排長、連長、參謀、營長、團長。一九四九年八月後任解放軍團長、副師長,少將軍銜。後任江蘇省軍區分區副司令員、上海警備區副參謀長、顧問,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兼秘書長。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二○○八年去世。(權偉新)